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我国粮食仓容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粮食仓储是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粮食“存得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国际宏观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粮食需求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加之受仓储设施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响,现有粮食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储粮安全形势趋于紧张,破解粮食仓容不足问题已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了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仓储设施存在仓容总量不足,地区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最后,对解决粮食仓容缺口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近期增加仓容建设力度,把过剩的产量暂时“储存”起来;加大粮食主产区产地加工的支持,促进粮食产地加工转化;打通“北粮南运”物流通道。从长远来看,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畅通粮食产销衔接渠道,依靠市场自主调节的力量,扭转价格倒挂困局。
721-726

基于产业演进的西藏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摘要:产业的结构和产业生产组织方式随着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在不断地演变与发展。为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产业发展路径,文章基于产业演进的理论,采用西藏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西藏产业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不同文明阶段的演进特点和变化趋势。针对影响西藏产业发展的资源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根据产业演进变化规律和趋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构建了西藏产业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框架和发展路径:培育产业的生态文化;实施产业的知识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整合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效益;采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产业;开展产业生态教育和产业生态管理。
741-747

六盘山特困片区村域空间贫困调查与分析--以宁夏西吉县为例

摘要:基于贫困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SPG指数、贫困承受等指数对样本村的贫困广度、深度及强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各地形区和各民族村的恩格尔系数、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三者之间的动态趋同度较高。2)各地形区和各民族村的贫困承受指数和SPG指数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贫困状况向好趋势明显。3)各贫困村的脱贫时间在逐年缩短,扶贫工作取得切实成效,而黄土丘陵沟壑区贫困村的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是三地貌之最,扶贫负担仍然很重。村域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必须确保前期问卷设计的多维性,注重扶贫政策制定的均衡性、特殊性和资源分配的区域性,并要加强后期的技术动态监测与创新管理。
748-754

统筹城乡发展中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空心化治理

摘要:农村空心化是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凭借其独特的乡村规划、文化传承和就业拓展等功能,对缓解农村空心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开发在吸引农村青年劳动力、荒废土地重置利用、农村风貌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作用显著。因此,乡村旅游可在旅游经济体的集聚、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旅游小城镇综合建设等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同时需要在战略规划、农民参与、具体实践、制度完善、生态文化保护等方面强化配套。
755-759

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状态评价与定位推进

摘要:在梳理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模型与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序特征方面,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除1997年出现小幅下降外不断提高,并且2002年之后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水平呈现较稳定的增长;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与整体变化类似,但2008年出现下降,且2009之后增长幅度有所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水平波动变化较大,呈现不稳定状态。从空间分异情况看,郑州、焦作、襄阳三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地区差别较大,其余地区相邻之间的差距较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等级层次相对不明显。从整个分布格局看,第三、第四、第五级别区组成的区域占据了绝对主导并形成大范围连绵分布区,第一、第二级别区分布范围小且在郑州及其北侧小范围集中,整个区域的分布格局极其不平衡且局部差异大。基于评价结果进行了原因解读,并从时空两个维度提出了定位推进建议。
760-76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要:为提高城镇化质量,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我国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然而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成本困境,导致市民化进展缓慢,因此,如何消除这些困境就成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分析,阐明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机会成本的丧失,过高的住房成本,社保费用成本承担不足,就业培训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成本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引发分担矛盾以及地方政府缺乏承担市民化成本的财力和动力等诸多成本困境。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够顺利实现,筹集市民化所需资金,化解各成本分摊主体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以流入地为主承担培训和教育成本,增加中央财政对流入地的转移支付,鼓励地方政府多元筹资,实行政府保障和市场供应相结合的住房供给制度,监督企业为农业转移人口支付各种保险费用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带资进城”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破解对策。
767-772

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陕西5市的调查

摘要:基于对陕西省西安、咸阳、渭南、宝鸡、汉中5市的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包括居住条件、经济状况、职业发展、社会关系、基本权利和心理认同等6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测算了各市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探讨了不同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市在农民工综合市民化程度和各维度的市民化程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汉中农民工市民化综合程度最高为48.09%,西安最低为40.59%;各维度市民化程度中,基本权利市民化程度差异最大,5市极差为25.55%,居住条件市民化程度差异最小,但5市极差也达10.49%。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收入水平、地区收入水平等因素都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但各影响因素对市民化程度的不同维度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协调推进。
773-777

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市的调查

摘要:2亿多名农民工的稳定就业是我国城镇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基于南京市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项有序Logistic模型,对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男性、20-4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较低,建筑装潢业、批发贸易零售业和制造业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高于其他行业,私营和个体性质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则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制单位,参加单位社会保险的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高。就业稳定性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三个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类别差异,并且年龄、受教育程度两个因素对就业稳定性类别差异的影响较强,而职业技能水平因素仅产生较弱的影响。因此,建议从改善人力资本特征和就业特征着手适当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778-784

基于不同属性的农产品长期价格形成与波动研究

摘要:不同属性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和波动成因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1965-2013年香蕉、橙子、大米、小麦、棕榈油和大豆油的国际市场年度价格数据,考察了国际农产品长期价格形成与波动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因素对2004年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价格在波动中上升,长期上升趋势明显,短期波动剧烈;上期价格是影响农产品当期价格的主要因素,六种农产品上期价格对当期价格均有显著影响,平均影响水平0.5,且对水果的影响最显著;石油价格显著影响植物油和小麦价格,不影响水果价格,原因是油价上升引致谷物、植物油等生物燃料替代能源需求扩张;上期库存对除香蕉外的其他五种农产品价格均有显著影响,对谷物影响最显著,对水果影响最弱;收入、通货膨胀仅分别对水果、谷物价格有影响。在国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为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稳定,建议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容忍度、增强国内农产品供求信息透明度和加强国内农产品储备。
790-795

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以甘肃省86个县为例

摘要:本文利用甘肃86个县(区)1988-2012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极化指数,对全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以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指标测度时,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且趋同性与差异性共存。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并不平稳,出现了反复波动,这一现象与发达地区形成反差。五大区域内收入差距逐渐收敛,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减小,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所上升,表明县际农民人均纯收人在地区间交错程度有所下降,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极化指数(ER、EGR和LU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的极化程度仍然未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区域间均衡发展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796-802

环境规制条件下我国规模化生猪生产效率的测度与分析--兼论生猪养殖的适度规模经营

摘要:传统的生猪生产效率测算很少统筹考虑环境保护与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双重需要。本文采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将规模化生猪的“非期望”产出纳入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对2006-2013年环境规制下我国规模化生猪的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条件下我国规模化生猪生产率呈现一定幅度的增长,表现出“波动性”增长的时序趋势特征和“差异化”增长的区域分布特征;2)不同养殖模式下均有一定数量的环境技术“创新者”出现,成为生猪养殖技术创新和推广的主要力量,而且越大的养殖规模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显著;3)考虑环境规制条件的规模化生猪生产率近年来受国家环保政策法令的影响不降反升,取得一定的“波特双赢”效果;4)各产区生猪生产效率和最优养殖规模均存在一定差异,需视自身资源、环境和经济等发展条件,选择适度的经营规模推动生猪生产效率提升。
818-825

养殖规模化对平缓生猪价格周期效应的中美比较与现实启示

摘要:我国生猪养殖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低,生猪价格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影响生猪价格周期的因素很多,养殖规模化是因素之一。本文从养殖规模化的角度,通过分析我国生猪价格周期情况以及美国三十多年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表明,养殖规模化程度与生猪价格周期逐渐拉长、价格最大波幅收窄趋势一致,在一定程度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从规模化程度、驱动因素、规模效应及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美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周期影响的差异性,认为我国以散养户和小户养殖场为主的养殖结构、我国养殖行业自上而下的驱动因素、养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补贴政策方式的不同是导致中美差异性的原因。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养殖规模化整体规划、行业转型升级、推出生猪期货、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生猪产业链整合等政策建议来发展我国规模化养殖,达到平缓生猪价格周期的目的。
826-833

偏好异质性约束下食品追溯标签信任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以猪肉产品为例

摘要:食品可追溯体系有助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追溯标签作为辨别是否可追溯食品的主要手段,消费者对追溯标签的信任水平及其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基于西安市的实地调研,依据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利用假想价值评估法并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研究偏好异质性约束下猪肉追溯标签信任对消费者可追溯猪肉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的猪肉偏好可分为质量安全偏好型、高品质偏好型和廉价偏好型,在质量安全偏好下,猪肉追溯标签信任水平显著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而在其他偏好下,猪肉追溯标签信任水平的影响则并不显著;质量安全偏好型和其他偏好类型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43.64元/kg和40.40元/kg。最后提出了政府应加大可追溯猪肉宣传力度、提高可追溯体系覆盖面和公众参与度,企业应自觉维护可追溯猪肉市场秩序、努力扩大可追溯猪肉市场份额,消费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食品追溯意识和认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834-841

传统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对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吐鲁番葡萄集群的实证分析

摘要:建立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美誉度—区域品牌效应—企业品牌竞争力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新疆吐鲁番葡萄产业集群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传统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对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对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推动包括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直接路径是区域品牌通过其品牌声望、品牌地位等直接推进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高;间接路径则是区域品牌美誉度提升后形成了辐射效应和协作效应,并通过辐射效应和协作效应增强企业的显性品牌竞争力和隐性品牌竞争力;间接路径中,“集群区域品牌美誉度—辐射效应—企业显性品牌竞争力”的路径效应明显高于“集群区域品牌美誉度—协作效应—企业隐性品牌竞争力”的路径效应。最后,提出通过政府制度创新促进“政、产、学、研”联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引导中小企业紧密协作、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融合发展来提升传统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协作效应,继而增强集群中小企业隐性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842-849

基于农户特征的连续务农及稳定参保行为影响因素探究--以湖南省鼎城区匡家桥村为例

摘要:了解连续务农农户的特征及其稳定参与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探究我国农户连续开展农业生产以及参与农业保险的内在驱动力,有助于理解农业生产和保险两者间协同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2007-2010年湖南省匡家桥村连续四年的定点农户级样本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确定连续务农农户特征,并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农户社会经济特征为主要考虑对象,探究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下,农户稳定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本、化学品投入两因子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是否稳定参保,而经验因子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稳定参保行为。三个显著的因子中,化学品投入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其影响系数是资本因子的1.5倍,经验因子的1.4倍。此外,经验因子和资本因子中劳动力资本相关的特征变量对农户连续务农和稳定参保行为的影响方向一致,具有同向性。
850-856

机械化生产视角下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国外模式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种植业第二大产业,蔬菜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价格波动、质量安全、生产成本高等瓶颈问题,转变以人工为主的传统蔬菜生产方式为机械化生产是必然的选择。本文研究我国蔬菜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国外蔬菜产业发展典型模式和发展经验,结合发展环境对比分析,提出我国发展蔬菜机械化的对策。结果表明,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还处于初始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实现蔬菜产业现代化,而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因作业环节、区域条件和蔬菜品种的不同呈现出较大差异,政策投入、推广机制和技术创新对机械化技术发展有较大影响。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两种典型国外模式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为了实现我国蔬菜生产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应结合我国国情,强化政策扶持,优化生产布局,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推进农机化科技成果的应用。
857-86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分析

摘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质上就是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其标准化生产意愿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方向,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和效果。基于预期成本收益视角,分析了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标准化新内涵,构建了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运用Logistic计量模型和四川省11个县(市)297个种植业农户的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生产行为特征因素对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影响较显著,其中标准化种植成本、标准化风险成本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标准化农作物增产比例、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和农户组织化程度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出了改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种子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名特优农作物新品种,提高标准化农产品单产,降低标准化农产品种植成本;鼓励“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实现标准化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建议。
862-868

基于四阶段DEA-Tobit的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合理有效的效率评价手段是准确认识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而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本文引入四阶段DEA法对2012年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精确评价,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偏低所致;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武汉、宜昌两市在技术和规模上均有效,襄阳市和神龙架林区仅在技术上有效,其余13个地区不存在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武汉和宜昌2市的耕地经营规模处于适度水平,仅襄阳市耕地经营规模过大,其余14个地区的耕地经营规模尚具一定潜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会加剧耕地资源投入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的相对过剩程度,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会削减耕地资源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供给;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而耕地机械化投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87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