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美国农产品贸易双反调查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出于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考虑,美国政府倾向于采用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的办法限制其他国家的农产品流入其国内市场。这种双反调查具体包括采用临时措施、启动双反调查程序、征收反补贴反倾销税以及争取承诺等手段。并具有针对主要贸易伙伴、法律法规健全、调查力度大、涉案产品范围广以及反补贴与反倾销相伴随等特点。美国的双反调查在保护其国内经营主体利益、稳定物价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导致了贸易摩擦,损害了贸易伙伴的利益。作为国际市场上重要的贸易主体以及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为了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切实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中国应重视反补贴反倾销的作用,培养新时期懂规则的人才;根据国际贸易规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双反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应诉机制;适时启动并积极应对双反调查,切实规范和深入贯彻调查程序。
1-6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情况分析及发展建议

摘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认证对促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CHINAGAP认证8年来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益,采用统计图表分析法,分析其规模、结构、区域分布和主体构成等特征,探讨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CHINAGAP认证发展迅速、总量增长快,年证书总量由40张增加到652张,呈现分布区域主次分明、产品结构明晰稳定、认证主体格局多元化等特征。然而,CHINAGAP认证发展中还存在总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认证主体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结合数据统计和国际良好农业规范发展经验,提出了加快扩大总量规模、分类指导区域发展、优化认证主体结构、培育产品品牌和市场等政策建议,为更好的推动CHINAGAP认证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3-18

陕西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思考

摘要: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即经济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是现代农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陕西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开发取得初步成效,表现在经济生产功能突出、社会保障功能明显、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初步显现。但也存在经济要素投入不足、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从科学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展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广度和深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政府强化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加大陕西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19-22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以衡阳县为例

摘要:基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与结构内容的解读,以湖南省衡阳县为例,剖析了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衡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接近全省第一方阵;生态产业加速升级,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项目建设强力推进,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45亿元;节能减排凸显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普惠受益。然而,还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缺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不够浓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提出了衡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应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确立生态发展战略;探索建设指标体系,明确具体建设任务;大力培植绿色产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宣扬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县域村镇等具体措施。
23-27

乡村环境的协同治理:生态政治学与社会的生产

摘要:当前乡村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根源在于国家权力的强势介入与社会组织力量的缺位。考察近年来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抗议可以发现,其与国家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权力的高度渗透下,以体制错位、资本强势、社会缺失等形式出现的环境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失衡,导致了系统性的环境危机。在生态政治学的视角下,构建乡村环境治理的平衡体制,需要以社会力量的培育为出发点,依托政府权力重构,加强对于政府的谋利倾向和市场的逐利取向的规制。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限制了“公民社会”的活动空间,而依托于政经一体化体制的重构并推动“能动社会”的增长成为可行路径。着眼于现实的社会制度,可以分别从府际协同、国家-社会协同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协同等不同的路径着手进行考虑,最终构建国家、市场与社会针对生态议题的新格局。结构重构的最终目的是搭建国家、市场和社会对生态议题的协同治理机制。
28-33

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

摘要:农村空心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影响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计多元化转型、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及管理政策等。研究发现,根据各因素作用力方向的差异,可划分为内核推动力、外援拉动力和系统突变力3类驱动力。内核推动力对农村空心化的演进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内发性推动作用,而农村外援系统的拉动力是主导驱动力,系统突变力可能带来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突变,共同构成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三力”驱动机理。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后期波动稳定阶段和转型消退阶段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差异显著。提出宏观政策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与建设、综合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调控模式等调控措施。
34-40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结构演变研究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转变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各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主体,农民合作社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是连接各个农业经营主体的桥梁纽带,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基本主体。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趋势,未来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将继续增加,而且结构上将朝着各个主体的功能定位优化演变,其中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数量增长最快,龙头企业次之,专业大户总量减少。研究阐明了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优化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合力推进。提出了必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环节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环节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等政策建议。
41-45

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多维模式及实现路径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健康、三农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是一项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批发和零售各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亟须从供应链视角探寻管理措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主体,以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产业化程度、标准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为目标,在实践中形成了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源头控制型、加工控制型、流通控制型、终端控制型和营销控制型等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既要加强内部控制,又要加强与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同时应注重法律、媒体和市场等农产品供应链环境因素。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立足各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科技进步和消费需求变化等实际,进行角色选择和职能定位,选择内部控制、外部协同和环境调适等质量安全管理路径,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整体最优。
46-5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制度创新机制研究——以江苏太仓东林农场为例

摘要: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下对推进合作农场的解读,选取江苏省太仓东林农场为例,分析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制度的基础要素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讨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创新机制。结果表明,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土地规模化的经营主体(合作农场),呈现出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农民就业保障与农村的社会管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形成了集种植业(稻田和果园)、养殖业(猪场和羊场)、生态旅游业“三位一体”的优化组合。阐明了推进合作农场的制度创新机制主要体现为,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三种制度共同约束;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与运行。提出了多途径提高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绩效,多维度加强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组织发育等建议,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提供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52-56

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测度及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示范性合作社的调研

摘要: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化现象已成为其健康成长的桎梏。基于罗虚戴尔原则、国际合作社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为主要依据。以甘肃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度测度指标体系,对合作社的异化程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异化原因。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倾向严重,综合异化值高达40.12%。其中,盈余分配的异化程度最高,异化值达50.75%;其次是制度建设和民主管理,异化值分别为35.53%和33.42%;入社自愿与退社自由方面的异化程度相对较低,仅22.64%。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导致合作社异化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合作社章程制定、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盈余分配机制、完善法规及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调试异化、规范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57-61

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施效果分析

摘要: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促进科技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动社会资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基于2006~2011年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农转资金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共获得农转资金项目116项,项目经费7970万元,实施项目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约95.27亿元,对湖南省农业产值具有较大的影响。然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执行中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等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工作,提出了建立健全投入机制与稳定农转资金投入、搭建转化服务平台与增强转化效果、完善管理体制与强化监管力度、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与优化基层服务体系等建议。
68-72

南疆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针对当前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库兹涅茨比率和PdS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南疆五地州可依据其农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非农经济主导地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地区及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而造成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农业人口中的高、低收入人群及其收入比重的差异,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南疆五地州的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而言,喀什地区最强,克州最弱,两地区人口规模、基础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目前南疆地区区域农业经济差异已超过警戒水平,并对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差异仍将长期存在,区域农业经济差异继续增大的可能性很高。
73-79

新疆向西开放动力因素综合评价与分析

摘要: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的核心地段,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因此新疆的向西开放既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提高本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提高新疆向西开放水平,构建了系统的新疆向西开放动力因子指标体系,对2000—2010年新疆向西开放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了新疆向西开放各动力作用的大小。测算结果表明,新疆向西开放动力因子按照解释力度排列,可以归纳为外向动力、经济基础动力、社会环境动力和资源动力四个基础性的主导动力;各个动力分别解释了新疆向西开放差异的61.51%、13.50%、11.04%和9.08%。最后指出,应充分发挥主导动力的推动作用、建立向西开放动力系统,通过多种方式和措施推动新疆向西开放进程。
80-84

四川蚕桑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摘要: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85-91

基于虚拟水战略的宁夏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摘要:在虚拟水战略背景下,以宁夏1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借助ArcGIS10.0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研究宁夏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现状,探讨宁夏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理想态势。结果表明:①宁夏县域人均农村人口虚拟水量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发达区域农村人口人均虚拟水量普遍高于欠发达区域,农业生产以北部平原地区为主体进行布局,中南部地区布局较少;②宁夏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北部地区高,中南部地区偏低的宏观态势;③农业生产布局合理型的县市有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红寺堡区、盐池县、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沙坡头区、中宁县和海原县;农业生产布局过密型的县市有银川市、石嘴山市、利通区和同心县;农业生产布局过疏型的县市有青铜峡市和泾源县。在此基础上,提出宁夏水资源短缺县市,应在挖掘农业地域资源潜力的同时,加快探索实施虚拟水战略,而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县市,应继续发挥地域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水资源短缺县市实施虚拟水战略服务。
92-98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武威市县域经济作物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摘要:近年来,武威市紧紧围绕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促进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发展节水高效富民产业的总方向,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初步形成了蔬菜、瓜类、马铃薯、棉花、果品、啤酒原料、制种、中药材等为主的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大幅提升。本文采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对武威市不同县域2008-2012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凉州区优势经济作物为蔬菜;民勤县优势作物有瓜类、中药材、棉花、果品和葵花;古浪县优势经济作物有马铃薯、中药材、油料作物、甜菜、啤酒大麦和果品;天祝县优势作物为蔬菜、马铃薯。武威市主要经济作物在不同县域的比较优势不尽相同,不同县域所具有的优势经济作物种类也不同,主要是因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农业资源优势差异造成。利用比较优势原则来合理安排和布局,是发挥县域资源优势,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率,培育壮大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优势的经济作物的有效途径。
99-104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异同分析及其实施要点

摘要: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相继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人地挂钩政策,并允许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两个挂钩在政策内涵、政策目标、切入点、适用范围及实施机制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其中增减挂钩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和特例,而人地挂钩则是增减挂钩的拓展和延伸。本文在详细分析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人地挂钩的试点工作中,一是应以内涵城市化作为实施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的引擎;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的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四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人地挂钩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快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05-110

基于栅格数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评价及建设时序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

摘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三大战略提供手段支撑。该文以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北省卢龙县为例,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适宜性(低度适宜S1、中度适宜S2、高度适宜S3)和空间布局协调性(低度协调C1、中度协调C2、高度协调C3)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采用灰色关联评价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将待评价矢量数据转换成30m×30m的空间栅格数据,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布局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适宜性指数与协调性指数组合类型中的“S3C3、S2C3和S3C2”覆盖地区确定为优先保障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2C2、SIC3和S3C1”覆盖地区确定为正常推进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1C2、S2C1和S1C1”覆盖地区确定为延缓滞后建设区,优先保障建设区、正常推进建设区和延缓滞后建设区建设规模分别为12372.33hm^2、13978.95hm^2和14357.65hm^2,不建设(规划扣除允许和有条件建设区占用农田)区域规模为3200.64hm^2。该研究将为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务实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