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我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基于全国1980个县的实证分析

摘要:县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探索对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定量评价,对于制定新的经济形势和条件下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数据可获取性,选取全国1980个县的数据,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分析评价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全国县域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全国平均综合指数只有48.62,综合指数在60以上的仅有两个县。各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最高的江苏省太仓市达60.72,最低的西藏改则县仅为28.09;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县一般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反之亦然。农业大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一定高,农业小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一定低。县域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较高,平均指数为53.22。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业支持保护水平力度要大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县;经济落后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在此基础上,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情况对1980个县进行分类,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673-678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摘要:为探析城乡一体化改革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路径,基于观念引领、政府推动、技术诱致、层次递进等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以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苏州为例,分析苏州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探讨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苏州农业现代化发展表现出农业GDP占比在经济飞速发展中趋于稳定、农业结构在深刻调整中实现转型升级、农业经营在生产要素演变中实现规模化、农业流动要素投入在科技进步中出现新趋向、农业增长方式在效率提升中逐渐转变、农民收入在城乡差距缩小中快速增长等六个方面特征。其实践路径是在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引领下,政府通过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和支持保护等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动,导致生产要素的资本技术诱致,从而实现了农业基本现代化。继续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完善土地制度、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农业资本再深化,是苏州农业现代化层次递进路径的应有之义。
679-684

浅析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业社会化服务涉及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环节,对于引导和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标准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资供应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业信息化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农业经营服务及其他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服务内容与标准化对象。阐明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从服务内容、服务环节和服务产业等3个维度确定了标准体系结构要素,绘制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为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开展试点工作、做好前期预研、加强人才培养等实施思路。
685-689

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分析及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主要有粮食生产总量和增速的波动、粮食消费的增长、粮食贸易逆差的加大和粮食价格的波动,风险的存在使得粮食安全评价非常有必要。本文从粮食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和流通安全三个方面构建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二阶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动态、定量的评价。结果显示,从2000年至今,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状况稳定,粮食消费安全呈现下降趋势,粮食流通安全下降幅度最大,由此引起粮食总体安全状况不断恶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粮食净进口量的增加和粮食流通成本的变动。调整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和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696-702

我国食物资源安全状况评价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以食物自给率(FSR)及其均值(M)和变异系数(CV)为评价指标,对1991-2012年中国粮食、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水果、蔬菜9大类食物的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研究期内中国粮食生产已无法完全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粮食已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两者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3.34倍和6.54倍。2中国各种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供给量均远远超过需求量,表明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等6大类食物均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它不但可以满足我国的消费需求,而且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口或储备。3水果和蔬菜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整体上看这2类食物也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
703-709

家庭农场发展中若干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摘要: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又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迅速的发展。浙江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水平整体上位于全国前列,但是省内的各个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水平又处于不同的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农场所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通过对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发现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土地流转问题、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设施农用地审批难、融资过程中的抵押担保问题、雇工问题等,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土地流转模式、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适当放宽设施农用地使用比例、解禁土地使用权抵押的限制、完善人身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715-720

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与绩效的典型相关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摘要:以内蒙古自治区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为例证,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及其绩效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其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与绩效高度相关,利益分配机制越完善,越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绩效;健全的公共积累制度有助于提高合作社的生态绩效;利益分配原则对合作社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组织凝聚力有很大影响,按劳分配有助于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社会绩效,但抑制经济绩效,按资分配有利于提高经济绩效,但抑制组织凝聚力和社会绩效。因此,基于我国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际,应建立和完善公共积累提取制度和分割制度,逐步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并存的利益分配原则,以提高牧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促进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727-732

我国肉羊种业发展的运行机理研究

摘要:本文在描述肉羊种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的资料,总结出当前我国肉羊育种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科研单位主导型三种模式,并进一步对肉羊种业发展的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良种的培育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在市场需求、技术、政策、资金以及资源约束下相关利益主体多目标行为决策整合的结果,继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政府+科研单位+种羊场"、"龙头企业+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育种协会+农户"和"科研单位+种羊场"四种不同的作用路径和运行机制。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龙头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是一种较为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形式。最后从产业宏观发展的高度,提出政府下一步应从培育与发展新的育种主体、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着力。
737-742

中国生猪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生猪生产波动是引发猪肉价格波动进而扰动CPI的重要因素。为了弥补现有实证研究中样本量和指标选取方面的诸多缺陷,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猪肉价格对生产波动的影响最大,价格变动10%将引起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同向波动1.5%左右;2玉米价格变动10%将引起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反向波动0.5%左右;3疫病对生产波动构成显著的负向冲击,当生猪重大疫病死亡率达到1‰,出栏量将负向波动3%;4养殖规模化水平具有稳定波动的作用,而补贴政策并无明显的波动稳定作用;5前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饲料成本上涨和大范围疫病爆发对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大幅度下挫的贡献率分别为47.4%、14.9%和8.3%,在疫情严重的地区,疫病的贡献率高达27.3%。
750-756

珠三角沿海地区牡蛎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养殖户、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深度访谈调查

摘要: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和逐渐衰竭退化的海洋渔业资源,如何促进牡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保证资源依赖型牡蛎产品的供应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珠三角沿海地区为调查对象分析牡蛎产业的发展策略。结果发现,尽管该地区牡蛎养殖历史悠久,但牡蛎加工仍然停留在前处理阶段,销售渠道失控,价格差异性大。效益分析显示出该地区牡蛎养殖整体效益较差、水质优良海域养殖效益较高、产业链各节点增值幅度较大、成本构成差异明显和区域品牌效益下滑等关联特征。存在海域使用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加剧、分散经营无序、产业链低端锁定和产业政策欠缺等问题。牡蛎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应当有所作为,当务之急是合理区划海域功能、保护海洋环境、改进产业政策、培育龙头企业和加强行业自我管理。
757-762

基于投影寻踪法的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研究

摘要: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产出效益3个方面,选取9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湖南省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看,1949-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出阶段性上升趋势。根据其变化特点,可以划分为"波动增长(1949-1963)-快速增长(1964-1977)-持续增长(1978-1999)-缓慢增长(2000-2009年)"4个阶段。2从空间看,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均值呈现出"洞庭湖地区〉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空间格局。3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粮耕指数是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产值、耕地有效灌溉率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763-768

长江三角洲农用地效率评价及类型分区

摘要: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通过DEA模型计算1994-2012年长江三角洲县域农用地效率,运用变异系数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农用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利用空间自相关Gi*指数模型对农用地效率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994-2012年长江三角洲县域农用地利用效率不断上升,区域整体以技术效率驱动为主要模式。长江三角洲农用地效率的变异系数不断增大,效率县域差异日益显著;且农用地效率呈现东—西向递增,南—北向倒"U"字型形态。长江三角洲农用地效率可划分为高效率区、中高效率区、中低效率区、低效率区4种基本类型,高、中高区主要集中在苏锡常及绍杭甬地区,而低、中低效率区主要分布在通泰扬及台舟等地,并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效率提升相关建议。
769-774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摘要:运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计算湖南省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各类用地的绿当量和总绿当量,探讨了生态旅游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生态标准,以评价其生态旅游环境。结果表明,目前岳麓山生态旅游景区的森林覆盖率略低于最佳森林覆盖率,林地分布不均,生态体系不够完善,但其整体绿当量(1.13)高于最佳森林覆盖率对应的绿当量(1.00)。岳麓山生态旅游景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较为合理,但林地分布不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措施,1)通过提高岳麓山脉以外地区的绿地面积,促使岳麓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理想水平;2)在符合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人文景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775-779

基于GIS的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以湖北省竹溪县为例

摘要:以200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从分布、规模和形状3方面对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并分析不同地形梯度下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竹溪县乡村聚落为集群分布,拥有多条核密度高值分布带,表现出"中东部密集、北部次密集、南部密集程度较低"的特征;2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出"北部较大,中、南部偏小"的分布格局;3乡村聚落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中部和南部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高于北部。南—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分布的均质性最佳,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4地形位指数综合了高程和坡度的信息,1-4(0.239 2-1.161 5)级地形位是乡村聚落分布的优势区间,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大,乡村聚落用地规模不断减小。
780-785

湖南省农业水灾演变特征及预测分析

摘要:基于湖南省1950-2013年农业水灾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移动平均法等方法,分析了农业水灾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4年来以农业轻灾频率最高,重灾和特大水灾多发生在1982-2005年间,约4-5年一次。农业受灾率异常指数于1955-1963年、1965-1968年、1970-1979年、2004-2013年出现4个低谷值,分别为-0.773 6、-0.751 9、-0.817 2、-0.793 7;于1980-1984年、1987-1999年、2001-2004年出现3个高峰值,分别为0.845 0、2.150 4、2.316 5。农业成灾率异常指数于1950-1953年、1955-1987年、1988-1990年、1996-1998年、2000-2001年、2008-2013年出现6个低谷值,分别为-0.657 1、-0.747 8、-0.262 3、-0.600 9、-0.324 8、-0.327 6;于1953-1955年、1987-1989年、1990-1995年、1996-1998年、2001-2004年出现5个高峰值,分别为0.757 8、1.888 2、1.100 7、2.730 1、2.862 4。2005至2013年受灾率和成灾率两异常指数呈同步下降趋势。并运用最优气候均态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和2023年可能发生农业重水灾,其余年份的受灾和成灾情况均为轻灾。
793-799

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薯产量及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的影响

摘要:以一窝红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2012年设置甘薯多年连作(对照,T1)、休闲地-甘薯(T2)、玉米-黑麦-甘薯(T3)、玉米-休闲-甘薯(T4)、(大豆‖豌豆)-休闲-甘薯(T5)、大豆-休闲-甘薯(T6)、大豆-黑麦-甘薯(T7)、豌豆-休闲-甘薯(T8)等8种种植模式处理,研究种植模式对甘薯产量、病情指数及甘薯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不同轮作模式均可以提高甘薯经济产量、降低病情指数,其中T3和T7种植模式显著提高甘薯产量(P〈0.05),分别提高108.24%和107.29%,T3和T5种植模式显著降低病情指数,分别降低44.51%和35.56%。2个轮作生长季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在甘薯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显著,2010年数量呈增长趋势、2012年无明显变化趋势,且总体数量较2010年减少;2010年土壤根际甘薯茎线虫数量较低的是T4和T6,2012年是T3和T4。2010年和2012年甘薯产量均与同年7月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呈显著负相关。2轮轮作结果表明玉米-休闲-甘薯处理可显著提高甘薯产量并降低病情,而玉米-黑麦-甘薯可有效抑制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7月是防治茎线虫、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
800-803

三江平原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分布特征——以富锦市为例

摘要:以2013年三江平原富锦市实地调查和采样数据,1981年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各种辅助图件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统计学和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三江平原富锦市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32年间SOM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2013年富锦市SOM含量平均值为42.1 g/kg,较1981年下降了18.6%;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受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共同作用。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富锦市SOM分级标准,1981-2013年有85.9%的农田耕层SOM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有50.5%面积得到了提升,有35.4%面积有所下降。
810-813

德阳旌阳区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根据德阳市旌阳区1803个土壤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范围分别为0.52-4.38 g/kg和15.00-326.74 mg/kg,均处于较丰富的水平。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化分别为0.264和0.505,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受结构因素与随机因素共同影响。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西部平原区明显高于东部丘陵区。土壤母质可独立解释25.7%和12.2%的全氮和碱解氮空间变异。地形因素的解释能力分别为16.7%-29.7%和7.6%-16.2%,其中坡度因子的解释能力最大。土类、亚类和土属对全氮和碱解氮空间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23.4%、28.0%、36.6%和12.5%、13.8%、18.6%。种植制度对全氮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为33.8%,小于土属的影响程度;对碱解氮的解释能力为22.4%,大于各种结构因素的独立解释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氮空间变异主要受母质、地形等结构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为活动因素是碱解氮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
81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