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湖北省碳排放研究:总量测算、结构特征及脱钩分析

摘要:参考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方法,从产业、来源、土地承载三个方面分析湖北省2001—2010年碳排放结构,测算其碳排放总量,探讨碳排放的时序特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较高,且产出效率低,第三产业单位碳排放效益最高;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总量的90%以上,占比远高于IPCC给出的参考值;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占总量的74.98%,碳排放强度为229.92t/hm^2。十年间湖北省碳排放量由3705.66万t增长到7740.47万t,年平均增加9.65%。能源消费增长率高于碳排放增长率,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畜牧业碳排放减少7.78%。湖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以弱脱钩和扩张连接为主,2009年后出现由弱脱钩向扩张连接的状态转移,近些年经济发展质量有所下降。因此,湖北省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提高碳排放利用效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397-402

基于聚类分析的农业循环经济分区模式选择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分为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模式、立体复合型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村生态家园模式和多产业结合循环农业园区模式5种类型,共包括14种模式。并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农业资源投入条件和资源循环利用条件4类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湖北省划分为4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武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东西边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在不同的区块内,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不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期分区指导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403-409

中部崛起提出9年来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基于GPCA模型和ESDA方法

摘要:以县域(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选用多项经济指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部崛起”战略提出9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集聚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增强;经济“高-高”类型的县域主要分布于城市圈中部,“低-低”类型的县域多分布于城市圈边缘;武汉主城区、蔡甸区、江夏区和鄂州市始终是城市圈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以城市圈几何中心为圆心,由北部大悟县开始到南部通城县结束顺时针画一个半圆所经过的区域大多处在经济的冷点区;经济的空间均质性在南-北和东北-西南方向上出现“下滑”,在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不断增强;随着时间推移,圈域经济的空间格局由“双峰”状演变成为“单峰”状,经济更加集中在以武汉主城区、蔡甸区和江夏区为核心的区域。
410-416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及其效应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形成与内涵,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法综合测度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并重点探讨异质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质量和数量差异上,资源禀赋异质和结构异质较小,其中土地经济质量异质性最大,土地多样化异质性最小。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226,0.590],可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个梯度区,各梯度区内县(市)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高度关联性,呈现出“高异质一高水平、低异质一低水平”特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GDP和城市化率对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正效应,二三产业比重具有负效应,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可以降低空间异质性。
424-429

城乡转型背景下林区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摘要:农民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在人多地少等多种因素下,农业自身无法吸纳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能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利用福建省三明市的12个村84户农民的样本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76.2%。随着林农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林农对身份转变的认识显著提高,非农就业意愿明显增强。家庭人数越多,小孩越少,劳动力流动率就越高。人均林地面积越丰富,林业对劳动力的粘性就越强,林农外出务工的意愿下降。务农收入和农村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户决定其成员是否流动所参考的重要依据。重视微观层次的户主禀赋、家庭特征、林地禀赋和收入差异,对于促进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重要意义。
437-441

基于SPOT—VEGETATION的北部湾经济区植被变化特征

摘要:以2000—2011年423景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MVC、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北部湾经济区植被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快于广西区年NDVI平均增长速率。NDVI均值存在着明显的分段特征,且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2006年以前研究区植被覆盖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呈现显著增加趋势。NDVI均值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北和西南植被覆被低、东南植被覆被高的态势,NDVI均值纬向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经向分布线性倾向率比较小,仅为0.5952/1N°。NDVI标准差的变幅较大,表现为波动小主要分布在NDVI均值的两个极端,波动较小与波动较大并存,波动较大分布比较零散的空间格局。NDVI的Hurst指数反持续(10.03%)〈持续性序列(89.97%),说明经济区植被的变化趋势处于持续性改善的趋势。
465-471

浏阳大围山土壤铜锌含量的剖面分布规律

摘要:以湖南浏阳大围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5种类型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按土壤发生学划分土壤层次采集剖面土样,分析测定了土壤中铜、锌总量及其有效态含量,研究山地土壤及剖面层次中铜、锌含量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围山山地土壤中,全铜平均含量为34.5mg/kg,其中A层29.2mg/kg,各剖面层次间全铜含量变化较小,分布相对均匀;而全锌平均含量为104.4mg/kg,其中A层土壤97.2mg/kg,小于B层或AB层全锌的含量。A层土壤中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分别为1.85mg/kg和4.82mg/kg,多数土壤有效铜低于临界值(2.0mg/kg),而有效锌高于临界值(1.5mg/kg)。有效铜含量随剖面变化出现表聚或淀积特征,而有效锌含量大多以A层大于AB层或B层。土壤有效铜、锌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总体来看,浏阳大围山多数山地土壤锌较丰富,而铜较缺乏。
477-480

吐鲁番葡萄覆膜越冬新法分析

摘要:为减轻葡萄越冬掩埋的劳动量,2011和2012年冬季在新疆吐鲁番进行了葡萄越冬黑塑料布双层和单层、白塑料布单层覆盖,逐日观测其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探讨葡萄越冬覆膜方法。结果表明,采用黑塑双层覆盖优于单层,寒冷期的最低温度双层覆盖高于单层覆盖1.3—1.5℃,最高温度高于单层覆盖2.6—3.O℃,有利于抵御极端最低气温和长期低温的冻害。双层覆盖的生长期比单层覆盖增加了3—15d,更有利于葡萄生长。但在转暖期的最高温度,双层覆盖高于单层覆盖5.9—9.4℃,有增温过快的温室效应弊病,白塑材料优于黑塑材料,生长期比黑塑材料增加了12d。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建议秋季最低气温稳定在0℃时应该封边防冻,以免过晚造成封土不便;在春季最高气温稳定在5℃时应该放边降温,并且即刻春灌融冰,过晚了会造成高温高湿枝条发霉,甚至烧苗抽条的损害。
481-487

膨润土-菌废料复合材料基质栽培对蔬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采用膨润土与杏鲍菇、草菇等菌废料按照1:1.0(T1)、1:1.5(T2)、1:2.0(T3)、1:2.5(T4)配比混合的基质栽培白菜和辣椒,以砂土和壤土做对照,探讨混合基质栽培对蔬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混合基质栽培白菜,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砂土和壤土,T1、T2、T3和T4处理种子萌发率分别为95%、90%、92%和90%,以T1处理种子萌发率最高。但膨润土一菌废料制成的基质对养分离子有强吸附作用,在初期释放养分缓慢,植物前期生长受到影响,对于白菜这种生长期短的作物,应用效果不佳。该栽培基质用于栽培辣椒,能够有效促进辣椒营养生长,增加辣椒产量和生物量,产量较砂土提高75.83%~191.09%,较壤土提高5.91%-75.34%,T3、T4处理产量和生物量较T1、T2更高,但彼此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膨润土一菌废料复合材料在植物上的应用效果较好、成本较低,其中以膨润土:菌废料质量比1:2-1:2.5最优。
488-492

湘东丘陵4种林地深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配特征

摘要:选取湘东丘陵区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花岗岩红壤、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酸性紫色土),分层次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深层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数量分布和分配比例,探讨POC及其组分与土壤有机碳、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2.63—11.59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其次为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和酸性紫色土相对最低。4种土壤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1.5%-13.9%,花岗岩红壤POC/SOC随剖面加深而升高,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则降低,紫色土POC/SOC在40—60cm土层达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在40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花岗岩红壤和紫色土保存有数量可观、比例更高的POC。第四纪红土红壤POC储量相对较少、POC/SOC也在表土层较高。花岗岩红壤POC中以CPOC为主,而紫色土以FPOC为主,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中CPOC和FPOC比例接近。所选4种土壤POC组分中,FPOC数量更能代表SOC数量的变化。SOC储量和质地是影响不同母质土壤POC及其组分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林地开发利用中也应重视深层土壤(〉40cm)中储藏的活性碳组分。
493-499

花生联合收获机实时测产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为了解决现有的谷物测产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花生收获过程中的实时测产,以及国外的测产装置无法直接应用于国内的花生收获机械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安装干我国自主研制的4HBL-2型系列花生联合收获机的花生收获实时测产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测产机械结构,并进行了测产系统的软、硬件开发。该系统能够实现花生产量的自动测量、测产信息的存储、GPS定位和远程信息管理等功能。所研发的测产系统具有体积小、安装方便,抗干扰性强的特点。可直接安装于我国自主研制的4HBL-2型系列花生联合收获机上进行花生的实时测产,也可经改造后安装用于其它的花生联合收获机上。
50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