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科研简讯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郭志伟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调研

摘要:7月3日下午,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郭志伟在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杨治平陪同下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调研。调研会上,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吴金水介绍了该所的基本情况。副所长谭支良就该所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简要汇报。与会人员围绕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产业发展问题,与郭志伟等进行了交流。
389-389

科技部农村中心副主任蒋丹平考察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嘉兴试验示范基地

摘要:6月22日,科技部农村中心副主任蒋丹平在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孙永溪陪同下,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位于浙江嘉兴市的院重点部署项目“亚热带丘陵区流域氮磷污染源头防控体系研究与示范”及课题“平原高密度养殖区废弃物污染减控技术构建与示范”实施基地调研,浙江省科技厅、嘉兴市科技局相关领导陪同考察。
389-389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避免六个方面的认识误区

摘要:针对近年我国的“粗放式城镇化”建设问题,本文从“城镇化”不等于都市化、舍弃乡村、造城镇、:魁弃传统、无差异、同路径六个方面,梳理城镇化建设的常见认识误区;并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统筹考虑大中小城市并举;乡村与城镇共生共赢、乡村文明与城镇文明共存共荣;人民生活质量和素质能力的提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融合;继承当地历史文脉,延续地区特质和民族个性;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
390-393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机制探讨

摘要: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自实施以来,在缩减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鉴于当前农村贫困标准上调、相对贫困特征凸显、脱贫成本与难度增加、防止返贫任务艰巨、扶贫机制有待完善等新形势,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完善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完善扶贫政策体系等举措,调整扶贫开发政策,重构扶贫开发机制,以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94-397

贵州省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摘要:本文以“推一拉”理论为基础,提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以脱贫驱动、生态驱动、发展驱动和公益驱动为动力来源,从利益主体推动机制、经济四轮驱动机制、安居就业保障机制、民族文化传承、政策环境支持机制、全面协调发展机制六个方面,构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此推动贵州省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
403-407

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和生态保护与减贫互动模式探析

摘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以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连片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与减贫特征两方面,分析区域贫困特征——集中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深化共生共存。指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转换传统减贫思路,将生态扶贫纳入大扶贫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思路:在剥蚀构造中山区采取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退耕还林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在河谷阶地采取生态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城镇建设。
408-41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内生机制创新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的协同作用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内生机制为视角,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作用;探讨了三种资本对社会融合的协同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以及对这三种资本的协同开发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提供一个全新思路。
412-416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即家庭农场呈现出经营规模差异较大、经营效益较好、发展速度较快等特征,其发展面临着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有强烈愿望发展家庭农场等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缺失、资金短缺等严峻的挑战。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做法与经验及启示,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要明确确定土地权属关系、着力构建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加强家庭农场金融扶持政策创新、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家庭农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环境。
420-424

我国旱区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及政策建议

摘要:我国旱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是未来我国大西北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干旱缺水为核心的众多因素制约着旱区农业的持续发展,但同时特有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也决定着该区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力。实践证明,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完全可以实现旱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制定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规划;设立旱区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专项;进一步发挥杨凌示范区作用,赋予统筹旱区农业科技资源的职责,加强协同创新的三项带有战略研究性质具体建议,探讨了未来旱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
425-430

我国农村生态保护的制度性缺陷与农民生态权立法

摘要:农村生态保护在法制体系中被边缘化、农村生态资源权利主体虚位、农村生态损害缺乏救济机制,是我国农村生态保护陷于困境而面临的制度性难题。只有在立法上明确农民对农村生态资源的权利主体地位,赋予农民对农村生态的保护利用、知情参与、救济等权利,使农民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态权益在立法上争取发言权,才是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长效机制和根本出路。因此,我国立法应尽快规定农民生态权,并保障农民生态权各项权能的实现。
431-434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

摘要:本文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对矿区生态环境难题破解机制进行研究。平朔矿区在煤炭开发中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的统一,平朔矿区制定复垦规划对农民进行补偿,通过边开发边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形成了“以煤补农”的平朔模式。平朔矿区通过土地使用制度、补偿协议、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了政府、企业、农民、科研机构多中心合作治理机制的形成,这对于我国其他矿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435-439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调研湖南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提升工作

摘要:6月20日至21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率农业部科教司、种植业司、财务司、质量监管局、生态总站和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等相关领导一行9人,到湖南就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修复与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439-439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长沙召开

摘要:7月12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和副主任骆世明教授主持,特邀专家宋长青研究员、冷疏影研究员、黄铁青研究员、刘国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侯宏飞处长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实验室人员参加会议。
439-439

我国彝族传统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

摘要:彝族传统农业具有环境利用、作物种植以及畜牧养殖的多样性。根据环境条件安排农作生产,利用混作、间作、套作、混牧以及农牧结合等生产技术模拟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彝族传统农业获得了良好的收益,维护了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以单一化规模生产取代传统农业的多样性,不论是“以粮为纲”还是“以钱为纲”的发展方式,带来的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灾害性气候频发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发展适应环境特点的、适度规模化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利用森林植被发展林下种养殖,应用现代生物多样性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将是彝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440-445

基于蛛网理论的中国南珠生产波动状况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摘要:中国南方珍珠产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特色产业,但其产量、质量、出口数量、出口价值呈现出波动的特点;其原因是海域资源的资产专用性低和珍珠产品的资产专用性高存在矛盾,使中国南珠产业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养殖环节,从而使南珠产量不稳定,质量难以提高,南珠产品市场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形成类似于发散型蛛网。针对南珠生产波动状况结合产业发展特点,需要采取政府介入、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等保护中国南珠产业的重要手段。
446-450

海南番木瓜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政策建议——兼谈世界番木瓜产业

摘要:本文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中1990—2010年的番木瓜生产的数据,分析了世界番木瓜产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并对中国番木瓜市场的现状进行了简要评价。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阐述了海南番木瓜的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海南番木瓜产业虽然有着先天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较强的农业技术优势,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如生产加工技术落后,高素质人才短缺,番木瓜品种混杂,政府保护服务职能不够等问题。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创建龙头企业,培育优良品种,加强企业合作等相关政策建议。
451-455

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区域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摘要: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竟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456-460

湖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两型城市”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分析

摘要: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两型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2007—2011年湖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综合水平不高,但呈逐年上升态势,“两型城市”建设落后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2)2007—2011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3)湘东和湘北城市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型城市”建设及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三方面均优于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依据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增加土地利用强度;加快产业转型;加强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在“两型城市”建设中,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放在核心位置。
46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