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目次

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探析

摘要: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机制不协调。“粮食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的局面依然存在。统筹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协调发展,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粮食安全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必须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才能实现粮食供求均衡;分析了当前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生产情况及利益补偿机制,发现当前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不尽合理,提出了通过调整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承担比例、征收庇古税、合理确定粮食主销区对主销区补偿的额度等措施来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平衡机制。
129-134

中国水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水禽产业现有的信息数据为基础,结合在全国范围的实地调查数据,对我国水禽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水禽产业发展现状表现以下特征:水禽养殖数量稳中有升,产品产量逐年递增;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产业链由单一的饲养业向加工、物流等产业延伸;水禽产业呈现优势产区集中分布的特征,由资源优势向技术、资本优势转变;水禽产品消费需求趋于饱和边缘,产品结构亟待升级换代以扩展消费需求空间。针对水禽产业发展存在的信息和数据不清,对宏观决策与市场调控带来困难;行业标准和统一规范缺失;产业经营利润分配不均;水禽饲养技术相对落后,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40-144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科研简讯

“典型稻田土壤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功能研究”项目年度总结会在长沙召开

摘要:2月14日至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典型稻田土壤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功能”2011年度总结交流研讨会,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举行。该所所长王克林研究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地学部处长冷疏影研究员出席。来自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生态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浙江大学等项目承担单位约20余人参加。
144-144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目次

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结构优化——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

摘要: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四个中心”建设,提升海洋产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上海海洋产业发展已经实现了从“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过渡,上海海洋产业为地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海洋环境方面不容乐观,长江口生态系统总体状况仍处于亚健康状态。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从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发展、上海各海洋产业发展关联性,以及上海海洋产业发展决策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应该继续优化上海海洋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海洋产业群,提升高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政策建议。
145-149

中国奶牛养殖的区域优势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采用概率优势分析法,对我国奶牛养殖的区域优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奶牛养殖的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的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和陕西等地,而黑龙江、辽宁、四川、云南和宁夏等地则不具备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提出继续推进奶牛养殖区域的优化整合,完善奶牛养殖的区域布局;扶持和促进奶农合作社发展,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推进我国乳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150-154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

摘要:国家“十二·五”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了更好的促进“三化同步”发展,本文在对“三化”概念简析的前提下,采用函数模型和立方体模型及相互关系与图示的方法,分析“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倡导低碳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155-160

我国农业资金投入对抗灾能力的效应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资金投入和农业气象灾害、抗灾能力的历史与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资金投入、水利设施建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效应,各种农业资金投入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水库数量外,农业资金投入与水利设施对粮食生产有显著影响,农业资金投入对水利设施也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因此增加资金投入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并就农业水利建设的优先次序提出了建议。
161-165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

摘要:本文对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及其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目前的农业保险是以气象灾害保险为主,且存在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与农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律法规滞后、农业灾害保险尚未规范化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建设任重道远等问题。指出衡量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成败的四个关键因素,即农民自愿参保率的高低、政府参与气象巨灾风险分担、促进农民保收增收和适度的商业化运作。提出推进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引入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市场竞争及灾害救济向参加灾害保险的客户倾斜的机制、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政府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培养农业气象灾害专业人员和加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组织体系建设。
166-169

家庭特征对农户自然灾害承灾力的影响——以四川211户受灾农户为例

摘要:本文分析农户家庭的内部特征中生产生活设施、家庭规模、性别构成、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对自然灾害承灾力产生的影响。以四川省211户受灾农户的调查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户的自然灾害承灾力均值为0.39,标准差为0.09,体现农户自然灾害承灾力整体很弱;且三州的农户自然灾害承灾力存在明显差异,凉山州农户承灾力(0.38)低于阿坝州(0.41)和甘孜州(0.43),这与四川省灾害和贫困的分布表现出一致性,即凉山州是自然灾害和贫困最集中的地区。提出提高农户承灾力,必须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注重教育与健康条件和住房结构的改善;农户承灾力的提高应和农户反贫困策略相结合;公共资源应对农户承灾力低的农户给予更多的关注,有针对性的投放。
170-173

我国能源生物质供应物流管理的优化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摘要:生物质资源的物流效率已成为决定生物质能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当前我国的能源生物质供应体系及物流管理存在着战略与决策、物流环境与体制、物流运作与竞争以及供应链协同四个层面的突出问题。显然,可以从两大方面实施改善和优化:(1)宏观方面需要促进生物质能的审批机制、产业政策及配套措施的完善。措施包括:监管者自律,促进适度的排他性,避免供应体系的恶性竞争;尽快出台生物质与化石能源混燃的政策;行政力量、舆论造势、农户觉醒与市场机制的四轮驱动;资金流融通与生物质绿色通道政策。(2)微观方面则立足生物质能企业的能动性,优化策略包括:加强组织的战略视野和物流敏感度;基于关系管理的可动态重组的经纪人队伍的构建;提前参与,并行操作与窗口期突击;消减信息不对称性的契约追加与契约绑定;生产系统面向供应物流体系适应性的改造。
174-177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农业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本文从农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内生性要求;对于农业转型升级而言,承接非农产业转移具有“拉动效应”,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具有“推动效应”。相应地,欠发达地区应积极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和农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互动机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178-181

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摘要:本文针对韶山旅游业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资源浪费严重、景区(点)设施老化、吸引力不够、恶性竞争剧增等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5种基本组合方式;确定了城区生态休闲、森林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农耕体验乐园、农耕文化展示园、湖湘文化名人会所、仿古风情街、祈福节庆游、夜间激情游这9大旅游产品项目;构建了红色极品、文化名品、生态精品和会务新品这4品组成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打造了由旅游核心吸引物、支持产业、辅助产业和延伸产业这4类所组成的产业集群,并提出了新型产业模式下需要配套运作的措施。
182-186

“农民工”称谓的变迁及释义

摘要:“农民工”是一个历史概念,其称谓有“盲流、打工仔、打工妹、农村外出从业人员”等概念;但“农民工”一词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释义尚无定论,已有文献主要考虑户籍、职业、产业、劳动关系、工资和土地等条件,缺乏对这些条件与“农民工”关系的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外延和内涵两种途径,从户籍、土地、流动、目的和企业5个方面诠释“农民工”的概念,认为“农民工”是在异乡务工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村居民。这是“农民工”称谓的新释义。
187-190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却依然面临着制度供给、政治参与、文化认同及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重重障碍,被排斥在城市边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步在演变为城市内部新的二元结构。新形势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环境,加强他们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强化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步将他们纳入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使其充分享有“同城待遇”。
191-19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都迫切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农业装备水平等方面,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越来越多,但转化率一直不高,转化过程中还存在财政投入不足、农业企业实力薄弱、推广体系不完善、人才力量薄弱等问题。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需要在加大支持力度、健全转化体系和培育企业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195-198

中国扶贫瞄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广东省连南县为例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连南县为例,介绍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双到”)的扶贫瞄准机制,即根据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和特点,制定发展规划,明确贫困户对应的帮扶责任人和考评标准。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广东省有效地提高了贫困户收入,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提高了农民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活跃了农村经济。“双到”扶贫项目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案例,为实现低保和扶贫的衔接、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动态贫困瞄准、扶贫任务的“官员问责制”提供了借鉴。
199-202

荆江三口入洞庭湖水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摘要:以荆江枝城和三口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6-2008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三口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枝城年径流量2003年后有所偏低,可能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低有关,但无显著性变化。枝城年径流量、三口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3年,1979年和1989年。三口年径流量只有1973年一个转折点,但年输沙量有1973年和2003年两个转折点。197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荆江裁弯导致径流量下降引起的,而200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导致悬浮泥沙浓度下降引起的。
203-206

水资源胁迫下基于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趋势及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日趋严峻,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突出,需要积极寻找缓解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胁迫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新路径。水资源节约增效型农业技术创新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本文从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保水保肥和农村污水环境治理的角度,探讨了水资源胁迫下,基于粮食安全考虑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任务和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