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科研简讯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对我国食用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与保护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逐年激增的廉价进口油料产品,对我国油料产业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我国急需寻求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来维护油料产业的安全。基于TBT对我国油料产业影响联立方程组和我国油料产品Armington弹性估计的研究结果显示:TBT的实施能在保障国内油料需求不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增加国内油料种植的效益,进而促进油料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应当尽快的选择合适的技术标准和适当的TBT实施方式,缓解进口油料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维护脆弱的油料产业的同时,保护我国油料消费者身体健康及环境安全。
674-677

我国现代农业集约发展的特点与金融供给支持体系的构建

摘要:现代农业集约发展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具有高效经营、经营规模化、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各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认为,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必须及时研究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分析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如农业产业弱质、政府职能异化、缺少有效风险分担机制、各金融机构间缺少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并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有效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678-682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探析

摘要: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都市近郊地带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活跃区。都市近郊地带由于受到城市经济的拖动和都市文化的影响,使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参与要素多元共生、城市推动性大、旅游需求多元并具有城市休闲空间功能等特点,还具有消费低、经营成本低、产业融合空间大和产业带动性大等比较优势。在这些特点和优势研究基础上,探讨都市近郊地带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获得有效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发展的研究结论。
683-687

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

摘要: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品牌经历了竞争区别物、竞争手段、竞争要素和竞争主体的演变过程。产品若要在众多的竞品中脱颖而出,品牌创建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对于农产品而言,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和弱质性,单个生产经营者创建企业品牌是比较困难的,而区域内众多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创建区域品牌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农产品质量特性的隐蔽性和区域性、农业经营的高度分散性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农产品区域品牌带来的增值效应、识别性应和产业化效应等为其创建提供了现实意义。然而农产品区域品牌公共物品的属性、使用主体行为的外部性和农产品质量的隐蔽性使其创建面临着经营主体缺失、品牌维护困难、品牌提升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创建和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可行性措施。
688-691

论生态生产的效益和组织及其生态产品的价值和交换

摘要:生态生产是人类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所进行的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向互补的新型社会生产。生态生产的目的是丰富生态资源,增进生态和谐;生态产品具有价值和生态价值,其数量可以用能值指标来评价测定;生态生产能够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负经济效益和正经济效益;生态产品交换在"经济本位"的社会体系中存在一系列障碍,交换的顺利实现有赖于建立地球产品综合交易系统;生态生产采用物质生产生态化和专业生态生产两种基本形式,生态生产的组织必须建立专业生态生产机构,由政府实行扶持调节。
692-696

论低碳农业的产生、内涵与发展对策

摘要:人类化石燃料燃烧、毁林和土地利用变化使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导致极端灾害气候频发、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虫害扩散、水系污染,物种多样性下降,威胁农业的安全;低碳农业具有改善全球气候、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多种功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相比其它农业形式,低碳农业强调低碳性、安全性、金融性、可持续性、环境清洁性、生态涵养性和国际性。发展低碳农业应优先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替代旧能源;应实行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膜和循环、立体、复合农业模式,以减少碳的排放;应提倡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以提高土壤与植被碳汇;政府应加大扶持,引导低碳消费,支持对碳的综合利用。
701-703

低碳经济下中国燃料乙醇的发展策略

摘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已使得我国碳排放量逐渐增加,气候问题严峻,对两型社会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发展以燃料乙醇与石油混合替代化石燃料,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能源供给紧张和碳排放量增加背景下,认为当前中国燃料乙醇发展已从第一代生物燃料向第二代生物燃料转变,非粮燃料乙醇发展迅速。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认为发展燃料乙醇,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因地制宜、循环农业和技术进步的原则,着重从基地建设出发,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多元化原料,从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04-707

江西省牧草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从种植业结构、产业化经营、奶业的发展、牧草种子产业方面,分析了江西牧草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江西野生牧草资源与牧草产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和问题;对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与主要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加强领导、建立牧草产业信息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草业科技人才和农民技术素质培养的江西省牧草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708-711

江苏省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变异分析

摘要:为进一步缩小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的苏南、苏中、苏北三个阶梯性经济发展群的差距,加速苏北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分区域对江苏省的经济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1999-2007年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采用GIS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变异进行空间分析,并利用库兹涅茨曲线作比对。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的土地经济密度的差异大小基本上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2)不同区域土地经济密度的差异性与区域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之间具较大的一致性;(3)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力大;而相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力更依赖于城市化的强势;(4)发达地区人口聚集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区则相反。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3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716-719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农业土地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利用对策——以云南怒江州为例

摘要:在分析滇西北纵向岭谷区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特征、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症结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土地资源配置,构建与生态环境相协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生态保育和受损农业生态系统的修复或重建,实现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720-723

东北粮食主产区城乡协调发展综合评价——以长春市为例

摘要: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实现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城乡关系的独特内涵,分别选取城市、乡村子系统所涵盖的3大类15项相关指标,计算了城乡综合发展指数(fx)、g(y),并构建城乡协调度(C)和城乡协调发展度(D)的综合评价模型。以长春市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近10年来该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态势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城乡系统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贡献率较高,而农民生活水平则对农村综合发展指数的提高有较大贡献;(2)至2007年,C、D、(fx)、g(y)分别达到0.9997、0.9530、0.8255、0.9193,表明长春市城乡发展已进入较高水平协调阶段。在促进长春市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政策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724-728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分析

摘要:耕地集约利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GIS手段,定量分析了1989-2008年河南省各个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时空分布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点分析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8年间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省域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影响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重要的驱动因子。此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729-732

L-精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

摘要:本文以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DSM141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逐级诱变处理和选育,并采用N-硝基-L-精氨酸甲酯进行抗性选育,获得一株高产L-精氨酸和遗传性稳定的菌株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ZDNTG5。该菌种产L-精氨酸的量可达31g/L,比出发菌提高了1.4倍。通过对发酵培养基优化,确定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葡萄糖9.0%,玉米浆3.0%,(NH4)2SO46.0%,KH2PO40.05%,MgSO·47H2O0.03%,碳酸钙2.0%,接种量6%,pH7.0,装液量15mL/100ml,转速100rpm,30℃发酵培养96h。在此条件下发酵,产酸量达44g/L,产精氨酸的量比未经优化时提高了41.9%。
733-737

英国洛桑试验站专家访问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

摘要:10月7—26日,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英国洛桑试验站Philip Chades Brookes教授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了项目执行期间的学术交流工作,圆满完成了本阶段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工作计划。
737-737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专家访问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

摘要:10月18—21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所Lian Yanqing博士应邀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访问。
737-737

基于能值理论的武汉市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从生产力、能值产投比、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等方面对1998-2007年武汉市农田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到2007年武汉市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02年为最小值0.73×10^12sej/m^2;随着肥料、机械、能源投入的不断增加,能值产投比和净能值产出率呈先降后升趋势,但2000-2007年净能值产出率一直小于1,可见武汉市农田生态系统处在"亏损"状态;环境负载率逐年平稳上升,1998年为2.43,2007年则达到3.29,是1998年的1.35倍。武汉市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一直稳定保持在较低水平,1998年最高为0.46。
738-741

寒地超级稻抗衰老指标与穗部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穗部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除齐穗后7d、14d)在齐穗后松粳9号高于松粳6号,两品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丙二醛含量在齐穗后呈升高趋势,松粳9号低于松粳6号,叶绿素含量在齐穗后呈下降趋势,松粳9号高于松粳6号,两品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松粳9号穗部农艺性状优于松粳6号,产量高于松粳6号且差异极显著。POD活性、CAT活性(除齐穗后7d、14d外)、叶绿素含量在齐穗后与穗数/m^2、粒数/穗及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MDA含量与穗数/m^2、粒数/穗及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即CAT活性和POD活性及叶绿素含量越高、MDA含量越低越有利于延缓水稻早衰,越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742-745

稻油复种免耕条件下杂交油菜养分吸收、分配及转移特性研究

摘要:以杂交油菜贵杂5号为材料,研究了稻油复种免耕条件下杂交油菜养分吸收、分配及转移特性。结果表明:在现蕾期,油菜免耕移栽N、P、K吸收量比油菜翻耕移栽分别高31.2%、2.4%、60.1%,而在初花期和终花期油菜免耕移栽略低于油菜翻耕移栽,但均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在苗期免耕移栽油菜的N、P、K积累量比翻耕移栽油菜分别高14.9%、27.5%、26.8%,在角果成熟期,免耕移栽油菜N、P积累量分别比翻耕移栽油菜高3.8%、53.1%。油菜茎枝中的N、P、K积累量、转移率为油菜免耕移栽比油菜翻耕移栽低,但未达5%的显著差异水平。油菜对N、P、K吸收利用率表现为油菜免耕移栽比油菜翻耕移栽低,亦未达到5%的差异显著水平。
75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