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第二届亚热带区域可持续农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胜利召开

摘要:9月15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泰国Naresuan大学共同举办,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518-518

现代循环农业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4R+3U+2E→1RUE"的现代循环农业原则与目标体系:即新4R原则包括再利用(Reuse)、再联合(Reunit)、再循环(Recycle)和可控制化(Regulating);3U分别为用养统筹(Unification of land use and soil improvement)、农牧统筹(Unification of crop and livestock)和城乡统筹(Un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2E是指循环农业强调经济效益(Economic)和改善环境(Environment)的同步实现;1RUE是指循环农业要实现最高的资源利用效率(Resource Use Efficiency),显著提高肥、水、土、光、热等的资源利用效率。认为现代循环农业是解决我国粮食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分析了循环农业在粮食生产中的功能及主要发展模式。提出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需要正确处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政府与市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区域间循环、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了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需要的理论与保障体系创新。
519-524

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水稻生产、市场、贸易等方面,分析了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世界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人口持续增加,消费量稳定增长;资源约束性增强,水稻生产增速放缓;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多发;比较效益偏低,增产与增收矛盾突出等严峻形势。指出今后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水稻产量总量增加,增速减缓;稻米人均消费量稳定,总量增加;各国自给率提高,贸易量减少。提出要立足国内稻米生产基本自给、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不现实,要大力提高水稻产业化水平。
525-528

对口支援与三峡库区开放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概述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进入、库区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形成及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从中央的重视与积极调控、援助单位的大局意识、援建项目的双赢与多赢、对口支援拉动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和优化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重新明确库区工作的重心,增强机遇意识与服务意识,以市场和发展重心为引导,强化结构优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529-533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机制:变迁、困境与创新——基于南方旱涝灾害的思考

摘要:南方旱涝灾害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问题,考察建国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机制的路径变迁,可知当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机制存在的困境:城市偏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自上而下供给主导型决策机制导致农田水利设施供需脱节;水利建设事权划分不清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责任弱化;市场倾向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导致农田水利设施投资主体缺位。因此要求重构和创新相关制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责任;科学进行水利建设规划,完善水利建设及旱涝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整合农田水利建设支农资金,扩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农地制度创新,调整现行用工制度。
534-537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制度性困境与利益和谐机制的建构

摘要:利益和谐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整合全面发展的关键。农业生态补偿具有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区域利益、城乡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的价值基础;但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存在利益主体不清、利益原则模糊、利益形式单一、利益内容缺失等制度性困境。提出了建构了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利益诉求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利益规范机制,实现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中各主体的利益和谐的对策和建议。
538-542

云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摘要:云南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并领先全国,但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粗放式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愈益凸现和严重。文章浅述了现阶段云南农村面临的水环境、土地生态、生物多样性、人居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主要生态环境安全危机与威胁;分析了导致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主要成因。提出了深化认识,转变发展方式,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强化环境法治和污染治理,增加环保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和科技等,力保云南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与改善的对策。
543-548

“城郊区环保型特色农业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通过验收

摘要:9月5-6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郊区环保型特色农业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在湖南长沙通过验收。
548-548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

摘要:沟域经济是一种新的山区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总结出北京发展沟域经济的生态建设驱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业带动、水域建设启动、创意产业、多产业综合发展的6种发展模式。并针对沟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抵御、规模经济、经营理念、环境保护问题,从规划、区位特色、企业参入、农民合作组织、人才建设、设施和农业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549-552

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的质量安全行为

摘要: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解决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超市作为优质猪肉供应链的主流销售终端,是控制猪肉质量安全的最后关口,应具有良好质量安全行为。本文认为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包括供应链物流、环境卫生管理、质量追溯和辅助管理等4方面,它们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协同促进;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基础是行为意识、关键是过程控制、目标态是协调、形成过程具有动态性;为加快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进程,应增强意识、提高能力、加大监管并营造环境。
553-556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

摘要:本文从我国免疫标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制度、畜禽标识与养殖档案管理制度等法规制度的发展状况和标识编码、标识技术、数据库、网络建设等技术发展状况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法规制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指出了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认知水平较低、行业协会作用不够、企业缺乏高效的生产管理、供应链各环节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大宣传力度,规范猪肉行业协会组织建设、鼓励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完善管理制度等完善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对策。
557-560

东洞庭湖漉湖死鱼事件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摘要:通过走访询问、数据收集和样品采集分析,对东洞庭湖漉湖发生的一次较大面积的鱼虾死亡事件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死鱼事件主要是因水体有机物含量较高出现水体缺氧所致,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当地在非汛期残留的枯枝落叶、汛期随水漂流而来的有机残留物以及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此外,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合理性以及虾蟹的特殊生育期也是诱导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就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提出了政策建议。
561-564

中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摘要:香蕉是我国第四大水果,在热带作物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香蕉的收获面积、产量、市场、价格方面,分析了中国香蕉产业发展的现状;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出口价格比(EP)、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QC)5个相关指标,对中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与东盟国家进行比较分析。从香蕉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广引进新优品种、技术培训、商品储运、产品检验检疫、产品深加工、完善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565-569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效应与路径选择——基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

摘要: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根本。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过度"富足"与人力资本严重"贫困"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依据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为目标,在解释人力资源资本化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的直观效应基础上,认为影响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主要有农村教育的目标错位与政府的职能弱化;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与人才流失;健康投资低下等几方面因素。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路径选择包括推进农村教育事业;改变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机制;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等。
570-574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摘要:中国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用工荒"。"用工荒"并非劳动力供给数量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用工荒"预示发达地区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用工荒"预示沿海、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要加快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转移,要进行制度创新,要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要统筹城乡就业公共服务。
575-578

都市农业发展的低碳模式特点和类型及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从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哲学观点,浅析发展都市农业低碳模式的意义;分析都市农业低碳模式具有产业高端、资源高效、生态安全和机制创新的结构体系特点;依据城市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低碳技术,归纳多区域、多景区、多类型的都市农业低碳模式,提出各地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开发都市农业的低碳产业模式的政策建议。
579-583

湖南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扶贫模式与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20多个贫困县(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与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推进模式、示范基地带动模式、技术培训推进模式和科技特派员创业链推进模式等适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扶贫主要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应用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584-587

我国农户融资与农业增长、减贫的实证分析

摘要:农户融资困境已经成为困挠我国农业增长、阻碍农户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计量经济理论和模型,在对我国农户融资与农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农户融资对农业增长、减贫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为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的增长;农业GDP增长也促使了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生产贷款的发放。从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农户融资对我国农业GDP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着直接影响,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的长期增长和有效地减缓农村贫困、增加农户收入。
58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