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科研简讯

詹文龙、丁仲礼副院长视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环江喀斯特站西部项目示范区

摘要:2009年11月28日,专程到广西喀斯特区域工作调研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和院党组原副书记郭传杰同志,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视察了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观测研究站与西部行动计划广西喀斯特项目示范区。
85-85

环江站通过CERN野外台站能力建设项目验收

摘要:2009年12月2日,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对CERN野外台站能力建设项目的现场验收。
85-85

湖南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湖南醴陵为例

摘要:本文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90-2007年醴陵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1990-2007年间,醴陵市生态用地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0年的50.81亿元下降到2007年的50.59亿元。下降了0.43%;(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偏重其生产功能而忽视了生态功能,使生态功能负荷过重;③1990~2007年间,醴陵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倍,但人均生态福利却下降了16.8%,生态福利减少过快。
86-89

长沙“百里水产走廊”水质调查评价及其污染防治对策

摘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沙”百里水产走廊”主要养殖水域部分水质指标的变化状况及其污染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与内梅罗指数相结合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法评价了其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长沙”百里水产走廊”主要养殖水域夏季(丰水期)水质超标因子是化学需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和总磷(TP),最高分别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m类限值3.4、6.5、3.5和1.9倍,水质内梅罗指数为3.14,属于Ⅳ级重污染;冬季(枯水期)水质状况有所变化,水体溶解氧(DO)下降,氨氮(NH3-N)含量增加,主要超标因子仍为CODcr、BOD3、TN和TP,水质内梅罗指数为1.81,污染相对减轻,属于Ⅱ级轻度污染。不同水源、地理地貌和养殖类型与养殖水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养殖水体污染防治以减少内源污染和杜绝外源污染为主,此外可通过其它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出现富营养化趋势的水体可排入农田消纳,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90-94

陇中黄土高原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支撑4个方面26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陇中黄土高原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利用资源和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于应用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在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95-99

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投入正式运行并召开建设发展研讨会

摘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2007年11月3日视察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时指示:要抓紧洞庭湖湿地生态站建设,为保护中国大型内陆淡水湖泊生态安全.保护宝贵的湿地资源怍出贡献。因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建设工作成为该所创新三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科院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2年的努力,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
99-99

西南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和发展潜力分析

摘要:耕地复种指数是耕地利用集约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基于1978~2007年统计资料,对西南地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大复种指数与热量、水资源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模型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复种指数理论潜力和可挖掘潜力。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西南地区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上升态势,耕地复种指数也在缓慢上升。与此同时,西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在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不断减少。在现有基础上西南地区复种指数可挖掘潜力为36.1%,其中最大的是云南,其次是广西、四川、重庆和贵州,分别为45.2%、44.0%、42.0%、40.4%和25.0%。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多样化立体种植模式,是提高西南地区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
100-104

寒地超级稻SS酶、ADPG焦磷酸化酶及光合特性与灌浆速率关系研究

摘要:试验对黑龙江省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蔗糖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光合特性及其与灌浆速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蔗糖合成酶活性与灌浆速率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蔗糖合成酶活性和RuBP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与灌浆速率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高产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酶活性与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常规品种松粳6号,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将蔗糖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RuBP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的高低作为超级稻品种选育的生理指标是可行的。
105-109

西部行动计划喀斯特项目年度总结会议在长沙召开

摘要:2009年12月22—23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持,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共同承担的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重大项目“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研究”年度总结会议在长沙召开。各课题负责人、研究骨干及研究生50余人参加了会议。
109-109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摘要:采用田闻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奎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棱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模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8.4—51.7mm、36.4—38.8mm和0—25.6mm,正是由于秋季全膜双垄和顶凌全膜双垄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来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6_8%、平均达到70.2%,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25kg/mm·hm2、平均达到32.10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增产率为42.6%、平均增产量为2699.6kg/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8.2%、45.0%、34.5%,平均增产量分别为3057.8kg/hm2、2852.9kg/hm2、2187.9kg/hm2。
113-117

不同抑芽剂对亚麻开花期打顶后腋芽生长及防倒效果的影响

摘要:为有效控制亚麻生育后期打顶后腋芽生长,提高亚麻抗倒伏能力。选用生产上常用的抑芽剂(30.2%芽畏乳油,25%芽克水剂,25%抑芽敏乳油,33%除芽通乳油)进行了田间抑芽和防倒试验。结果表明,4种抑芽剂均具有一定抑芽效果,且处理后防倒效果明显,厚茎产量都有所减少,而工艺产量明显增加;以除芽通和抑芽敏的抑芽效果较好,至工艺成熟期抑芽率均高于70%;防倒效果、工艺产量及纤维品质都以抑芽敏处理效果最佳,与常规栽培亚麻相比,其倒伏率减少81.60%、工艺产量增加23.68%,纤维强力增强20.56%。
121-124

几种外源物质对大田香蕉抗寒能力的调控效应

摘要:用多肽、肌醇、磷酸二氢钾不同浓度组合喷施大田香蕉植株3d后,剪取部分叶片用湿纱布包裹放入人工气候箱中模拟自然寒害胁迫,以探索该三种外源物质对大田香蕉抗寒能力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多肽、肌醇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处理可提高香蕉叶片的比叶鲜重,降低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的比面失重速率,减轻低温对香蕉叶片的伤詈率,维持较高浓度的叶绿素含量。就单因子水平而言,0.5%多状处理效果极显著优于0.4%和0.6%两水平;6.0μmol/L肌醇显菩优于4.0μmol/L和5.0μmol/L两水平,0.25%和0.3%磷酸二氢钾显著优于0.5%水平.但该两者间无显菩差异。多肽、肌醇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处理中,以0.5%多肽+6.0μmol/L肌醇+0.25%磷酸二氢钾处理效果最佳。
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