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43-1132/S 国内刊号
  • 1000-0275 国际刊号
  • 2.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治理专栏、农业面源污染专栏、农村污水处理与环境质量专栏、湿地生态与污染修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科研简讯
《畜禽氦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53-153

摘要:在2009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针对养猪业中亟待解决的饲料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围绕猪氮磷营养代谢与调控中的关键技术,以创新研究技术方法为切入点,从组织、器官层面和细胞、分子水平上对猪内源性氮磷排泄规律、

《高纯度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规模化生产》项目通过验收153-153

摘要:2月21日,中国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持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纯度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规模化生产”进行了验收,来自中国科学院、湖南省科技厅、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和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专家参加了会议。专家组在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质疑、答辩和讨论后,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湖北省生猪价格剧烈波动探因及其对策研究154-158

摘要: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生猪生产大起大落、价格暴涨暴跌问题,生猪价格的波动周期渐长,波动幅度加大,“蛛网现象”异常明显。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给养殖企业和养猪户、消费者以及社会经济安全带来巨大影响。本文针对湖北省生猪生产的现实情况,分析猪价剧烈波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建立科学的生猪生产的预警体系,引导其合理安排生猪生产,调整存栏结构,从而促进生猪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稳定市场供应,防范生猪价格非理性的波动。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所积极参与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158-158

摘要:从2月4~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作为该体系建设的依托单位之一,获得了土壤与水土保持的创新工作岗位(团队),该所黄道友研究员被聘为首期(2008—2012)土壤与水土保持的岗位科学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属2007年底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之一,由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直属大学和省属大学以及省、地(市)级农科院(所)等31个单位组成,

甘肃省农业区域差异分析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对策159-163

摘要:甘肃作为西部的一个农业大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带性差异十分悬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由于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产业结构及市场环境效力孱弱,致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转化效率异常低下,农业生产至今仍未摆脱低层次、低效能循环的困境。本文立足甘肃农业的地带性差异,剖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制约瓶颈,提出了分区域布局农业生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组织模式,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_的对策和建议。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164-167

摘要: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运行机制、补偿体系和实施措施。

黑龙江省林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构架及对策研究168-170

摘要:本文从循环经济理论出发,探讨了黑龙江省林区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同时对黑龙江省林区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构建了黑龙江省林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指明了黑龙江省林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发展重点;提出了黑龙江省林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对策。

三峡重庆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成因及对策初探——以重庆万州区为例171-174

摘要:三峡库区是指受三峡工程淹没影响的地区,它主要涉及到鄂西的4个市(县)和重庆市的22个区(县、市)。针对三峡库区尤其是其腹地产业空心化日益严重的问题,本文以重庆万州区为例,从经济总体水平、产业结构、支柱产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低下、剩余劳动力和就业压力,分析了万州区产业空心化的现状;从三峡工程长时期论证、移民政策、资金投入、市场环境、人才素质、人地矛盾、生态安全方面,剖析了产业空心化的成因;提出了科学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江苏太湖地区多目标的农业结构优化设计175-178

摘要:本文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了粮食与副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和农业经济发展多目标下的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结构优化设计,并通过在保障粮食与副食品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与农业经济产出的优化关系分析,得出了低污限产型、中污保产型和多污增产型不同模式下的农业结构优化方案,为江苏太湖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与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179-183

摘要:本文认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是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影响农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即农民收入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商业设施和服务落后。提出了扩大农村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发展面向农民的农村消费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财富积累机制,调整农业结构,扶持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

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与制度创新184-188

摘要:本文在从博弃理论和农民的权利贫困角度,分析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生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农村扶贫制度创新和构建“市场+政府+民主协商”准市场化农村扶贫资源配置机制等,打破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和推进农村扶贫事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我国农业保险机制与农业防灾救灾措施及政策建议189-194

摘要:本文从分析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国家农业防灾救灾措施和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机制,重点对两者的利弊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农业防灾救灾措施和农业保险并不能互相替代,两者都是农业灾害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出了完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南方林业冰冻灾情评价及防灾减灾对策——以2008年湖南冰灾为例195-198

摘要: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近50年来最大的冰灾,给各行各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林业损失最为惨重。因此,科学评价林业冰冻灾情,探讨灾情的形成机理并寻求林业防灾减灾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重灾区的湖南省为例,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湖南省林业受灾面积广,直接经济损失大,外来物种损毁严重,人工纯林受损突出,南部林业损失重于北部。这是由于冰冻强度大、低山与弱风以及林业系统不同程度的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要通过调整林业结构、发展林业灾害保险来提高林业系统的抗灾能力。

“城郊环保型特色农业”项目启动仪式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所举行198-198

摘要:2月14—15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一“城郊区环保型特色农业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启动仪式暨课题实施方案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共设置了4个共性技术课题和5个区域性的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和湖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关于新疆地区家庭农场的思考199-202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从新疆层面研究实行家庭农场的必然性。新疆不仅地广人稀,土地平坦,具有适于机械化作业的特点,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的特点。新疆适合发展家庭农场,尤其是根据新疆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日光能丰富的特点,适合建立“种养结合”和“目光能节能型”的家庭农场。通过新疆农业资源分布的地理状况和土地的利用情况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从理论上得出结论:家庭农场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壮大是未来10—20年新疆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和延续,是在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农村或团场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重要补充。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构建203-206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构建了一种以网络为基础、机制为保障、人财为关键、资源为核心、服务为目标的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总结了在湖南农村付诸实践和应用已初见的成效。

流域尺度山区景观格局垂直分异研究207-211

摘要:本文选取山东省栖霞市内一个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选取典型等高线提取附近的景观类型来研究山区景观垂直分异特征,避免以往利用高程带或坡度带进行山区景观格局分析时造成的斑块分割;同时采取坡度分级说明坡度对景观格局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0—6°坡度范围内,水域和建设用地占据主导位置,在〉25°主要景观类型为未利用地,这两个坡度带的景观聚集程度最高,景观类型多呈现连片分布;6-25°坡度带为草坡地、林地、园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区域,且这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228m等高线附近的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最高、形状最为复杂,是人类活动为主导影响向自然因素为主导影响的过渡区域。在海拔较低区域,由于人类不断对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和规则化。

盘锦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212-215

摘要:本文以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在GIS支持下研究了盘锦市1988—2005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程度,阐明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问盘锦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工矿居庄用地增加了0.55万hm2;同时耕地增加了7.21万hm2,但这主要是以林地、草地和湿地的急剧减少为代价,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的17年间盘锦市草地和林地的动态指数变化最大,动态度指数分别达到-5.62%和-5.42%;盘锦市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8年的245.51提高到2005年的292.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1.92。研究认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盘锦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