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43-1132/S 国内刊号
  • 1000-0275 国际刊号
  • 2.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治理专栏、农业面源污染专栏、农村污水处理与环境质量专栏、湿地生态与污染修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科研简讯
丁仲礼副院长视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及桃源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266-266

摘要:4月11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在中科院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广州分院副院长黄宁生等陪同下,视察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267-271

摘要: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是否同义语,这应是学界首先弄清的问题,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从内涵看,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质变后的新农业,而农业现代化是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及手段,二者是目标与过程及手段的关系。从时间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泛指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及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而现代农业则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后的农业发展时期,所以,农业现代化的时限长于现代农业,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不是同义语,二者的研究内容应有所侧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所部署洞庭湖湿地生态站建设工作271-271

摘要:5月5日,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所长率领该所领导班子成员与相关科研人员一行11人,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张琛博士和东洞庭湖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赵启鸿局长等一道来到岳阳市东洞庭湖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署洞庭湖湿地生态站建设工作。东洞庭湖部级湿地保护区管理局蒋勇副局长代表共建方介绍了有关基本情况并进行了筹建工作汇报。

现代农业的层次递进性分析272-275

摘要:现代农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扩散基础之上,是对采用现代农业科技程度的体现;农业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递进性。本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层次递进理论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于甘肃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276-280

摘要:在分析了甘肃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农业的特点,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提出甘肃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优势和特色,强化区域功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搞好对农公益服务

建立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准入制度的思考281-284

摘要:针对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机产品质量堪忧、农机能耗高居不下、农机企业无序竞争、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本文提出农业装备产业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应建立产业准入制度。该制度建设过程中应以有效遏制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农业装备质量,优化装备结构,增强装备企业竞争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遵循依法、适度、统一协调和公开透明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农业装备各个子行业准入实施细则,完善宏观调控配套措施,加快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和农机标准化工作、提高农机检测水平等配套措施。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贫困问题与对策——破解“三农”问题的一种视角285-288

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化贫困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形成机制的原因,即政府文化职能缺位、传统文化的影响、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文化消费需求不足;提出了增加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农业科技与教育、提高农民收入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解决我国农村文化贫困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基于后发优势的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289-292

摘要:本文采用生产函数法,分析了各要素对中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利用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Jr)的数学模型,测算出中西部地区在四个行业领域的技术与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提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同时实施,共同推进,是变后发潜在优势为后发增长动力,促进中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

论城市化与城乡户籍制度改革293-296

摘要:城市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带动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能够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构建有效机制,实现城市化与户籍制度改革的良性互动,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所紧急部署地震灾区灭鼠工作296-296

摘要: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大职工情系灾区,除了踊跃向灾区捐款外,还积极响应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号召,全力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抗震救灾工作中。

信息化条件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97-301

摘要: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是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社会化、市场化趋势而逐渐形成的;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快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是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应对农业竞争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本文对信息化条件下,依托信息网络平台改革传统服务组织、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搞活服务机制,建立起服务于“三农”发展的现代新型服务业进行了探讨。

要理性和谨慎处理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问题302-305

摘要:在国际上,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了生物能源的开发,但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生物燃料的发展出现了与人争粮的问题,如果对生物燃料的发展不加以干预和监控,就有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应该根据国情,理性对待生物燃料和粮食安全问题,要在政府监管下,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非粮能源作物,开发非粮生物燃料作物技术,在不影响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谨慎发展生物燃料。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推广的研究306-309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国杂交水稻在亚、非、美洲等国家推广的情况与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了杂交水稻国际推广的技术出口、种子引进、人才培养、推广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从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品种培养、消除技术出口壁垒、专业人才培训和国际推广体系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推广的建议。

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与主要投入要素的灰色关联分析310-313

摘要: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黄淮海平原1999~2005年粮食总产量与年末总人口、乡村人口、乡村从业人员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农业从业人员、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百分比等12项相关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以了解近7年影响粮食产量的强关联因子和中等关联因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百分比和农业从业人员与黄淮海平原粮食总产量是强相关关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乡村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年末总人口、乡村从业人员数、化肥使用量、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和黄淮海平原粮食总产量是中等相关关系。并根据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与粮食总产量关联的强弱,分别从稳定耕地面积,加快非农化过程中农民转移,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阐述了稳定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的途径。

论保护草原生态与内蒙古经济持续发展314-317

摘要:“十五”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居于全国前列,人均GDP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出现了与可持续发展不和谐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特别是草原生态环境的矛盾,并对造成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的解决对策。

澳大利亚联邦众议院代表团考察亚热带生态所有机茶试验基地317-317

摘要:4月13日,以澳大利亚联邦众议院议员杰森武德为团长的澳大利亚政治交流理事会代表团,考察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优化管理试验基地——湖南湘丰集团公司的飞跃有机茶生产基地、清洁化绿茶自动加工生产线和水晶粉丝加工生产线等。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下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318-322

摘要:耕地保护问题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耕地异地代保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在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匮乏的省区,“吃饭”与“建设”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何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又保证区域间公平高效地发展是当前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农地发展权的视角,以农地发展权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载体,构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下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图以农地发展权的产权手段来解决”异地指标调剂”的跨区域耕地保护问题,为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

三江平原湿地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口承载量计算323-326

摘要:以湿地生态区域作为整体系统来研究,结合三江平原区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力综合分析模型体系。根据人口承载力模型体系,在参考”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指标总量进行系统预测(按时间序列),拟定了两个承载质量标准,分别为小康水平、富裕水平以及相应的指标阈值,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三江平原湿地区域五城市人口承载能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