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43-1132/S 国内刊号
  • 1000-0275 国际刊号
  • 2.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治理专栏、农业面源污染专栏、农村污水处理与环境质量专栏、湿地生态与污染修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我国东中西片农作制特征与战略优先序321-329

摘要:在以县域为单元的中国农作制区划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片:东部沿海片、中部平原片和西部高原生态脆弱片.分析讨论了这三大片的农作制特征与战略优先序,以为宏观决策参考.

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综合农业基地建设330-333

摘要: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是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之一,农牧渔各业生产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在分析本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中游平原应加强以防洪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努力实现平衡增产和优质高产,巩固提高全国性的粮、棉、肉、鱼商品生产基地;江淮地区应加强水土治理和山丘、水面、滩涂资源的开发,以粮棉油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禽、水产、蚕桑和乡镇企业.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变化研究334-339

摘要:本文结合农业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以基于GIS的中国耕作制度分区为基础,系统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变化,为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区域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即各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变化趋势为:水稻主要产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和华南区,虽然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各区总播种面积的60%-70%,作为首要产区的长江中下游区的区位生产系数有所下降,东南区和华南区的区位系数呈上升趋势;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区和西北区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50%左右,尤其黄淮海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区位系数2000年上升为1.061 6;玉米的主要产区为东北区和黄淮海区,东北区的玉米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在该区播种面积比例仍然最大,占总播种面积的40%左右,东北区和黄淮海区的玉米产量在全国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但两区的玉米生产区位系数有下降的趋势;大豆也以东北区为主要产区,播种面积比例最大,2000年占总播种面积30%,该区大豆总产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区位生产系数略有下降.

基于比较利益的中国棉花种植空间布局变化的成因分析——对湖北、山东和新疆三省(区)的实证分析340-343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种植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南向北,向西北的新疆迁移的现象.本文以湖北、山东和新疆3个棉花主产省为分析对象,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对我国棉花主产省棉花种植布局变化的原因进行剖析.本文的结论是,尽管上述3省农户在种植决策时对经济效益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比较利益变化是造成我国棉花主产省种植布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草畜产业一体化是构建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农业的战略选择344-347

摘要:西北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十分严酷,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保护生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恢复同步发展已成为西北地区当前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面对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草畜产业一体化生态经济农业将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草畜产业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农业必将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348-351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循环型社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障.循环型农业则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本文在对循环型农业的内涵及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设.

湖南省生态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在娄底市召开351-351

中南地区节水农业建设的战略思考352-355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中南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和节水潜力,以及节水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规划协调、投入、技术研究、种植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诸方面,提出发展节水农业是中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试论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小康社会356-359

摘要:本文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追求发展之时,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实际运作中,要理清人与自然的矛盾二重性,杜绝先污染后治理之举.同时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并提出了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统筹保护的若干对策.

亚热带丘陵山地茶园面临的生态问题与对策360-363

摘要:亚热带丘陵山地茶园普遍面临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标,茶叶生产效益低.夏秋季高温时茶园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土壤温度,提高茶园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茶园覆盖稻草和种植豆科绿肥在夏秋干旱季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茶园害虫天敌数量,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N、P、K等养分的有效性.建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可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害虫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结合农业和物理技术,做到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亚热带丘山区茶园安全高效生产.

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后续发展对策——以河南洛阳为例363-366

摘要: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都产生重要影响.以洛阳市为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的阶段性影响,提出了针对性完善措施;认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后续产业和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是退耕还林持续经营的关键.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367-370

摘要:以H.T.Odum的能值理论为基础,对陇东黄土高原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陇东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资源过度利用的基础上.处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阶段.系统能值投入水平和转化效率低,系统生产优势度低,环境负荷不断增加,产品经济成本增加,能值持续性指数下降等,使得该区域农业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应采取措施增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能力,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371-374

摘要:本文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两个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通过分析二者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城乡统筹的运作机理及可行对策.

我国小城镇发展质量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375-379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指标,认为当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质量而非数量方面,并在分析小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修订建制标准、提高小城镇的城镇化率、优化区域布局,制定、完善和落实城镇规划,创新投融资体制,改进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政策主张.

论“三农”问题与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机制建设380-384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全面地阐述积累和开发农业人力资本,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加快取消农业税的现实条件和政策建议385-388

摘要: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消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论证,指出我国的财政能力已具备了取消农业税的实现条件,加快取消农业税的社会影响远大于其经济意义,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389-391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情况,以及政策、产权、企业素质、布局、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人才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从机制创新、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园区和小城镇建设、市场方面,提出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城市农业初探392-395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一体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农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城市农业概念的界定,分析研究城市农业的种类、特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