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43-1132/S 国内刊号
  • 1000-0275 国际刊号
  • 2.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治理专栏、农业面源污染专栏、农村污水处理与环境质量专栏、湿地生态与污染修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我国粮食问题的基本判断161-164

摘要: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正由过去的结构性过剩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化,粮食生产已进入了一种新型的受市场竞争影响的稳步发展时期.粮价上涨是合理的市场供求调整,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粮价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整个经济的良性互动.今后粮食价格走向主要取决于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将处于一种受自然灾害影响并通过价格表现的波动状态,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是必然趋势,粮食价格不会大起大落,但波动永远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序上将与全球粮食价格水平同步变化.

我国粮食安全隐患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策165-168

摘要:本文针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分析了我国粮食减产的原因,阐述了国家粮食安全隐患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危害性,探讨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

简论商品粮基地的基本特征及其资源配置效应169-172

摘要: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按照经济学规范定义了商品粮基地,即商品粮基地是农业区域分工体系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以粮食生产为主、以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商品粮及其他相关农产品为基本功能的农业专业化区域.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分析,商品粮基地具有区域界限完整性、产业结构相似性、系统开放性、功能整体性等4方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认为商品粮基地建设具有深化农业资源开发效应、强化农业发展后劲效应、规模经济化投资效应和农业区域专业化效应.同时指出,在农业资源结构及经济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及市场需求结构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商品粮基地在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化中的功能和以上4方面的效应又具有相对性.

发展粮食依托型产业 振兴黑龙江省农村经济173-176

摘要:从黑龙江省的农业资源、市场前景、国家粮食政策、农民增收方面,分析了黑龙江省发展粮食依托型产业的必要性;提出振兴黑龙江农村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发展粮食依托产业;并指出应推进产权、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为粮食依托型产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科技进步对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影响与对策177-181

摘要:在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已不可逆转,同时随人口的不断增加,稻米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也是不可逆转,我国总的水稻生产发展形势极其严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稻生产发展目标正发生重大转变,相应的水稻科技进步目标也在不断调整.本文在对水稻生产目标的变化、水稻科技进步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水稻科技进步传导链与相关技术系统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科技对策.

黑龙江省亚麻比较优势与市场竞争力分析182-185

摘要: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客观地评价了黑龙江省亚麻比较优势;并从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信誉竞争力、营销服务竞争力及政策竞争力几方面对黑龙江省亚麻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黑龙江省亚麻市场和提出了几点建议.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效应的计量分析186-189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1978年以来农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相互关系,并以全国和4个典型的省区为例,利用对数线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内部结构变动对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总结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190-193

摘要: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及其技术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空间区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聚优势效应的主要策略.

北京的资源环境约束与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对策194-197

摘要:探讨了我国发展都市型农业的特色和内涵,主要从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了北京郊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脆弱性,并从北京资源、环境现状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建立生态城市及绿色奥运等方面,论述了北京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对策.

论乡村城市化与农村乡土特色的保持198-201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景观内涵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乡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乡土特色的丧失.然后由此说明了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创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新文化景观体系,是保护农村的乡土特色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文章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原则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跨国转移202-206

摘要:通过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及就业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跨国转移的理论模型和思路,并认为中国农民"走出去",不仅对中国和世界有利,而且是可行的.最后,为促进农民"走出去"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效应研究207-210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我国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这个历史转变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改变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含量,也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转移的层次和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效应.现行城乡隔离的教育资源分配和就业机制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利影响.以及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论“三农”问题与农业“五化”211-213

摘要:本文论述了"三农"问题与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业信息化,即"五化"的关系.认为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生命,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产业化的农业企业在规模和量上的积累构成城镇化的雏形,城镇化则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知识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

农民养殖增收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以湖南湘乡、涟源、双峰为例214-216

摘要: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分别对湖南湘乡、涟源、双峰三县(市)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养殖业是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文根据调查显示的当前农民养殖增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民养殖增收的基本对策.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17-221

摘要:本试验模拟我国南方双季稻作区不同的水分条件,设置4种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的灌溉条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灌和天灌的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而湿灌和配灌在孕穗期达到最大,此后叶面积减小的趋势表现为天灌最快,淹灌最慢.早稻以淹灌的生物量最大,而晚稻以配灌最大;早稻各处理产量差别不大,以淹灌的产量最高,天灌的产量因水文年型不同而有较大的波动,晚稻各处理的产量差别加大,特别是天灌,产量难以保证,最大减产率达到22.9%,而配灌产量最高;各处理多年平均灌溉水分生产率为1.48kg/m3,早稻较晚稻高,其中湿灌的水分生产率最高.

甜、糯玉米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探讨222-224

摘要: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土壤环境;应用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农艺性状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甜、糯玉米品种;施足有机肥,适量施用氮、磷、钾等化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协调运用生物、农业、物理措施辅以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进行综合防治;通过适时播种,隔离种植,合理密植,精细管理,适时采收等配套措施,实现甜、糯玉米无公害生产.

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生育后期光合性能的研究225-227

摘要:以汕优63与9311为对照,对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抽穗后功能叶面积、叶绿素、光合速率、可溶性糖等光合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生育后期光合面积大,叶绿素下降慢,光合速率高,可溶性糖含量多,说明生育后期两优培九能力较强.

区域森林植被碳贮量动态变化研究——以洛宁县为例228-230

摘要:森林类型及其景观格局变化都会影响森林的碳库贮量.通过分析河南省洛宁县1983、1999年森林植被类型图和1999年5月的TM影像图,可知本区森林面积从1983年的56 320hm2增加到1999年的84 750hm2.使用植被碳贮存数据的相关研究结果,估算了本区的植被碳存量的变化,由1983年1 704 180 kgC增加到1999年的2 727 600 kgC,表明研究区是一个小碳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