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与农村发展、国外农业、畜牧业经济、渔业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等。
  • 主管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 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学会
  • 国际刊号:1674-9189
  • 国内刊号:23-1564/F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03
  • 创刊时间:201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5
  • 综合影响因子:0.696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理论与政策

“十三五”时期“三农”问题思考与政策建议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三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首先要补"三农"短板。解决农民问题,重点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农业问题,重点是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村问题,重点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5-10

《资本论》对农业扩大再生产与积累多维关系的揭示

摘要:2013~2016年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投入与扩大农业规模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资金积累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重要源泉。但在特定条件下,没有资金积累也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这是因为劳动积累也是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各个侧面,剖析农业扩大再生产与积累之间的多维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11-17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农业与农村发展

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及借鉴

摘要: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方式,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形式,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四种模式,即粮食生产发展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基地发展模式、规模化农场发展模式。在分析各类模式相关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为其他生产资源相似地区提供一定借鉴。由此得出,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已较为成熟,发展模式比较健全,农业标准化通过基地建设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相互衔接,不仅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促进农业增收,还通过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保证产品质量,通过产业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价值。但同时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也存在农民素质相对较低、资金投入不够等问题,需要采取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创建多元投融资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进程。
18-24

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摘要:互助合作制农业保险因契合农业生产、农村社会等制度优势,在多国农业保险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相较于国际市场,我国农业互助合作保险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通过对国外互助合作保险典型模式的分析与经验总结,从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供给体系的角度探讨如何发展我国农业互助合作保险。首先重点剖析以相互保险公司为主的法国模式和以互助保险合作社为主的日本模式的组织方式及其背后的农情国情,总结农业互助合作保险成功模式的一般经验。其次,梳理我国互助合作农业保险发展情况,指出我国农业互助合作保险模式与国际成熟模式的差距。最后,结合国外农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的典型经验与中国具体国情,从健全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立法、加强与商业性保险公司优势互补及重视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建立三方面,提出构建我国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体系的设想与建议。
25-31

农地资源禀赋对农民农内创业选择影响

摘要:基于广东、江西两省308个农民创业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以资源禀赋为切入视角,引入禀赋效应因子,构建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农地资源禀赋及其禀赋效应对农民农内创业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创业者的农地禀赋效应较高,且农外创业者的农地禀赋效应高于农内创业者;不同农地禀赋条件下农民创业者的农地禀赋效应差异明显。农地禀赋效应、所在村庄地形及家庭承包耕地面积对农民农内创业选择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所在村庄交通条件、农地灌溉条件和农地土壤肥力对农民农内创业选择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要引导对农业有偏好的农民创业者农内创业,激励已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户在农内拓展创业,因地制宜帮助农民创业者选择创业行业。
32-41

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濮阳市调查数据

摘要:宅基地的合理流转对于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户作为流转主体,研究影响其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宅基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利用河南省濮阳市的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调查问卷数据,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从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户宅基地基本情况和对宅基地流转的认知程度四个维度出发,探寻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濮阳市农户的宅基地流转意愿比例为62.9%。其中农户文化程度、外出人口比例、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房屋数量和面积等因素对流转意愿有积极作用,农户性别、年龄、乡镇距县城交通距离等因素对流转意愿起消极作用。提出解决农民宅基地流转后顾之忧,充分保障农民获得宅基地资产收益的权利等提高农户参与宅基地流转积极性的建议。
42-48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农民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渠道探索与匹配路径

摘要: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由于城乡差别的长期存在,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务工和生活。但中国的制度、历史及农民工自身等原因,导致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基于农民工数据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和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婚姻情况、教育情况和职业情况等影响因素。基于此,建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民工与市民沟通,以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49-54

农民工职业获得与职业工资差异分析

摘要:利用1998~2011年CHNS数据,从就业机会与工资回报角度,实证分析我国农民工职业类型、职业工资差异及其决定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民工的职业多为普通工人,东部就业率大于中西部,其中管理人员在东部就业的机率较大,西部地区利于服务人员就业,中部利于专业人员就业。教育是影响职业获得及职业工资差异的关键因素,教育层次越高,高收入职业就业率越高,教育工资回报越大。低收入职业中,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明显高于国有部门,但国有部门提供更多高收入职业的就业机会。东部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低收入职业的区域工资差异更大。Oaxaca分解表明,职业工资差异主要由特征差异解释,特征差异随时间逐渐增大,教育水平拉大农民在两类职业上的就业概率与工资差距,性别歧视对获得职业及获取工资有重大影响。
55-66

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户兼业类型转化的影响研究

摘要:农户兼业类型经历由纯农户向一兼农户、一兼农户向二兼农户、二兼农户向非农户转变的动态转化过程,加快农户兼业类型转化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有重要作用。家庭特征因素是影响农户兼业类型转化的重要因素,基于辽宁双台子村的实证数据,建立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劳动力数、教育、技能、负担、农机、耕地等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户兼业类型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兼业类型转化,占有农业机械和农业收入因素抑制兼业类型转化,经营耕地面积会促进兼业类型转化但影响不大,家庭劳动力数、担任村干部和家庭负担对兼业类型转化影响不显著。建议相关政策制定时应考虑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重视农业专业户的培养等。
67-73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农产品营销

基于原产地效应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摘要:地理标志又名原产地标志,地理标志农产品应向目标消费者传递正向信息以形成积极的原产地形象,进而增强其原产地效应。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与非地理标志农产品相比,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正向原产地效应更显著,具有无法复制性、浓厚的地域特色、标识识别效应明显、生产的地理空间有限且要求严格、品牌效应显著等优势,但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较低,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如产品品质具有波动性、品牌公共属性易产生搭便车的投机行为、假冒产品防治难度较大等问题。因此在正确认识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应通过树立科学的品牌理念,注重技术进步,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品牌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品牌文化的传播,加强产业链发展等有效措施加强品牌建设。
74-79

电商背景下村级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看,物流是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市场的最大难题,是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村级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异质性强、网络散、空载率高等问题增加了电商物流成本。电商企业与物流公司均面临村级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提出村级物流服务站概念,"公司+园区+合作社""公司+园区+农村超市""公司+园区+家庭农场""公司+园区+供销合作社"等8种组织模式,社会消费品、农资、农产品、电商户、信息服务等7种村级物流业务模式,总结配送与分成收入等可持续发展盈利模式及出资额与交易额分红相结合的利润分配模式。为解决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与建议。
80-86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文献综述

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摘要: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逐步将现有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拓展到农业基础设施领域,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总结公共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技术、规模、结构和空间溢出效应等方面,总结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系统梳理理论进展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相关公共投资研究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启示。从稳定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流量、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存量、优化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和协调区域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87-94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政策的回顾与述评

摘要:在梳理近年来我国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政策呈现的特点。主要有:重视培育经营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产业体系,注重产业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瞄准薄弱、关键环节补足"短板",引导各环节生产性服务的协调发展;注意引导不同类型服务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实施重大项目或专项行动,形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典型示范模式。存在问题有:虽针对亟需解决问题制定了明确政策,但部分政策落实过程中针对性不强;虽努力契合农业产业化需求,但部分政策仍存在盲区和薄弱环节;虽已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但仍存在重生产、轻服务问题;虽已注重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协调配合,但相关领域的专门支持政策仍需加强整合、衔接。解决以上问题是未来政策调整及完善的方向。
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