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Economy

  • 21-1016/F 国内刊号
  • 1001-6139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经济是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民问题、资源配置、市场与贸易

农业经济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经济杂志农业发展
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3-5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资源约束,国内农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农产品出现了“三量齐增”,部分农产品短缺、部分过剩,大多数农产品质量难以过关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结构、降成本、提品质、促改革、强安全、补短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路径研究6-8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耕地生产效率低下以及耕地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急需向智慧农业转型。随着“互联网+”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互联网+农业”为平台基础的智慧农业得到新的发展契机。但智慧农业是一项大型、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加之在我国刚刚起步,面临着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诸多发展困境。由此需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对宏观规划机制、信息技术推进机制以及政府扶持机制三方面进行完善,共同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分析9-11

摘要:作为有效的农业支持政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农民朋友驾驭市场的能力,并为其提供智力支持。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服务主体单一、服务水平低下、服务功能模糊等限制了其功能发挥。针对这些问题,将在明确体系建设的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议,进而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实现农业稳定发展。

阜新玉米产业现状及结构调整建议12-13

摘要:玉米是阜新第一产业,其发展对带动农村经济、农民致富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阜新玉米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阜新地区面临的耕地数量下降和质量持续低下、玉米专用品种较少、产业化水平低等制约玉米产业发展因素,从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强高标良田建设、构建生态高效种植制度、培育农业加工龙头企业、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5个方面提出促进阜新玉米产业发展和调整的策略。

河北省甜高粱种养加工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策略研究14-1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甜高粱种养加工农业的发展现状,分别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销售业以及旅游业几个产业链环节提出了可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的几项策略。

发挥高粱产业优势 促进辽宁农业发展17-18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高粱发展的概括,分析辽宁省高粱产业经济数据,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具备的优势,并对辽宁高粱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研究19-20

摘要:“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21-22

摘要: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和产业政策评价的一般方法,从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农民增收就业和城乡一体化五个层面构建包含18个指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测算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农村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江苏省市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整体呈现由苏南、苏中向苏北梯次递减的区域特征;苏南地区的南京和苏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最高,苏北地区的宿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最低。

生态农业的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索23-24

摘要:生态农业是朝阳产业,探究其发展障碍及其成因,有助于不同观点的互动和碰撞,以形成改革共识和演进路径。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压力大,逐利冲动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等因素共同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亟待抓住用好生态农业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强化科技支撑,锻造动力引擎;加强品牌管理,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农民增收能力;丰富营销渠道,拓展盈利空间;整顿市场秩序,稳定交易预期。

农业负外部性问题解决的经济法进路研究25-26

摘要: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是由于权利、责任与代价的不公平分配使得农业负外部性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完善经济法进路十分重要。经济法以其强大的强制力可以有效实现各个主体间受益公平分配以及代价的相对平等付出。通过经济法完善农业税收,从而以正向引导为主,使得农民和其他经济主体主动降低农业负外部性影响,保护我国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农业经济杂志农村发展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就地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27-29

摘要: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对于解决传统城镇化出现的“城市病”等问题有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就地城镇化面临农民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农业产业发展支持不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需要变革等现实问题,鉴于此,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推进产业化进程,变革原有制度,打造宜居环境,进而为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实现提供动力和保障。

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30-32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质量提升是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归纳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典型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新观念思路、完善城乡体制、强化产业支撑、关注农民发展以及推进职业教育的策略和建议,以求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

以科技创新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33-34

摘要:“一带一路”沿线农村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与沿线应用技术大学展开技术合作;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建构绿色城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城镇经济水平;创建智慧特色小城镇,推广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举措能够引领农村新型城镇化和谐发展。

以“农立方”推进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构想35-37

摘要:“农立方”这种新型的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了农村各类优势资源整合利用与立体开发的实效性,促进了光伏能源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相关行业的联动一体化运作。基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低碳化转型与可持续化发展的目的,应积极推广“农立方”生产模式,以此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提档升级,进而实现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普及与农村经济低碳化推进的互动共进。

农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审视与构建38-39

摘要: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推行,主要依靠政府单位,但是,我国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中,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并且我国目前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缺乏有效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工作经验,使得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真正作用无法发挥出来。所以,需要对农村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对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的对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企业应对现代旅游方式的转型路径40-4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逐渐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点分支,其与农村生态旅游、体验旅游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而且保留了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然而乡村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散、小、弱等问题。本次研究中将着重对乡村旅游企业及旅游方式转型进行分析,探究了当前乡村旅游企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现代旅游方式转型路径,为现代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低碳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功能建设与发展模式43-45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的概念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主要舆论的支持,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中国政府对推广低碳乡村旅游展开的措施,分析低碳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功能建设与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46-47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病与农村病的问题非常突出。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处于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相关资料显示,旅游产业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反生态问题也出现。在当前经济形式下,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有关案例进行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应始终围绕着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而进行,应融合现代环保技术,只有这样,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趋势下,乡村旅游才能够快速进行生态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