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Economy

  • 21-1016/F 国内刊号
  • 1001-6139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经济是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民问题、资源配置、市场与贸易

农业经济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经济杂志农业发展
构建我国农业多元发展格局的思考3-6

摘要: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好农业问题。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粮食安全的保证,是优质初级生产原料的重要供给源。农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因此,要解决农业问题关键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指导下。利用系统的多元发展眼光,予以系统地考虑和规划。农业的多元发展,就是通过构建多元化支农政策体系、多元化农民组织体系、多元化应用农业生产方式、多元化农业教育支持体系、多元化农业投资体制、多元化农业生产形态,来突破低水平重复、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较低、社会衍生问题较多等传统农业生产弊端。而要实现农业的多元发展,还需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应用信息技术打造信息农业、使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对农业教育的投入、促进科技创新的试点和应用、进一步发挥水产业的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创业发展股份农业等策略予以推进。

略论现代农业的经营形式问题7-9

摘要:现代农业的经营形式问题实质上是指围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制度安排;就狭义而言,是指一些得到国际经验证明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经营手段、形式、模式和途径,主要包括农地适度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农商融合化和农民知识化。为此,应积极尝试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确立“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农民组织化的未来发展模式,鼓励工商业资本和企业进入农业产业链,构建农民知识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制保障10-1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日益凸显出来,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众多,但其实质原因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因此,应在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理献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生态特色农业发展长效机制研究——以冀南平原邯郸地区为例13-16

摘要: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模式。邯郸东部平原13县作为冀南平原的主要部分,近年来依托自身优势,把发展生态农业与开发特色产品紧密结合,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本文在分析本地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保持生态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为视角17-19

摘要:农业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其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农业知识产权具有知识产权的共同法律特征。农业知识产权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农业文学产权,二是农业工业产权,三是其他农业知识产权,其中,其他农业知识产权中的植物新品种权是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最主要的保护形式。文章阐述了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必要陛,介绍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起源,并在分析我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完善之建议。

中国农业保险供给制度模式分析20-21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其原因主要是制度模式选择不当。然而,现有文献对于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划分很不一致。本文依据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的不同,将其制度模式重新划分为三种:政府供给模式、市场供给模式和合作供给模式,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选择提供参考。

试比较我国粮食自给率和谷物自给率22-24

摘要:国际经验中的粮食自给率参考值是按谷物类粮食确定的,不舍油用大豆和薯类作物。我国的粮食概念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目前因大豆的巨量进口扭曲了粮食安全水平的正确判断。本文比较了我国粮食自给率和谷物自给率现状后,得出,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的谷物自给率已经处于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农业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模式24-26

摘要:近年来,农业休闲旅游蓬勃发辰,有必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本文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层面揭示了农业休闲旅游的特征,从开发主体、资源利用、旅游市场等不同角度切入对现存的开发模式进行探讨,并对农业休闲旅游的开发提出建议。

城郊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以株洲市仙庾岭为例27-29

摘要: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和游客行为的调查分析,运用数学模型对农业旅游产品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的研究设计方法。以株洲市仙庾岭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确定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和主要内容,突出农业旅游产品的特色。

农业经济杂志农村发展
关于新农村建设主体培育问题的思考30-32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由于农民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欠缺,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主体困境,因此,主体培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实质上是一个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过程,科技素质和能力的培育、政治参与能力的培育、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育,构成了新农村建设主体培育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路径探析——以对重庆市的调查为例33-35

摘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分布非均衡性问题突出。其主要原因为农民居住分散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效益低下;公共财政支出“城乡倒挂”,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严重匮乏;专项转移支付高度分散化,农村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要对策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服务设施与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农民梯度转移,保持人口与公共服务动态平衡;革除财政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平衡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三部门作用及其拓展36-39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于一体的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再加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历史欠账太多,因此其所需要的资源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建设过程是相对漫长的、艰巨的。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政府的有限智识和有限财政来建设,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第三部门无疑是其中的一支极为重要力量。而第三部门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又可以使它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独特作用。但目前现实的诸多制约又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创设良好环境,推动第三部门尤其是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并整合城乡第三部门的资源,进而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概念40-42

摘要: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意味着在短期内城乡居民拥有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因此,相对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现阶段出现另一个概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有其客观社会历史背景,有其特殊内涵和特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具体历史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打破,城乡社保体系将接轨与融合,形成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届时将只有唯一概念:中国社会保障体系。

新农村建设与立法保障43-44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制度的保障特剐是立法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是不可替代的。首先,需要通过立法将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土地政策予以巩固。其次,建设新农村,要对农业生产、农村综合改革作出制度关怀。再次,我国能够覆盖农村的全民性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立法还存在空白点,需要加以完善。

浅谈“贫困陷阱”与新农村建设问题45-46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就是农村脱贫致富问题,而农村为什么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无法摆脱“贫困陷阱”。如何摆脱“贫困陷阱”呢?政府首先要帮助农民爬出贫困陷阱,还要阻止农民再次滑落贫困陷阱,并帮助农民远离贫困陷阱。而农民自己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智力开发上,要紧跟时代潮流,改变观念,增强自身竞争力。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政策建议——以湖北应城为例47-48

摘要:劳务经济是我国农民开创的一种新经济现象,它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等具有积极作用。文章结合湖北应城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农业经济杂志组织与制度
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障碍分析49-51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大都实行的是一村一户或一家一户单元生产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目标的要求,尽管近几年进行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并在创新上还存在诸多障碍,影响了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规范性和科争陛,进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与创新52-54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好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需要我们进行充分认识与思考:什么是农村两委关系,两委冲突何在,对农村自治有何影响,两委关系如何调整,村干如何选拔考核,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何创新,等等。正确理解并解决以上问题对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