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Economy

  • 21-1016/F 国内刊号
  • 1001-6139 国际刊号
  • 1.5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经济是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民问题、资源配置、市场与贸易

农业经济 200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经济杂志农村发展
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展望3-5

摘要:一、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 (一)旧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中国的乡村建设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上半叶,乡村建设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乡村建设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产生的。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地主开始对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和民族企业实行双重压榨,军阀混战及自然灾害频发,中国由此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乡村手工业纷纷破产。军阀连年混战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中国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小农村社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系统分析6-8

摘要:我国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它必须以完善的政策系统为依托,靠一系列科学的决策,调动社会备阶层的积极性,平衡备方利益,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9-11

摘要:当今世界,回归大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向往。不少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都市现代人开始厌倦拥挤、喧嚣的城市旅游胜地,而将他们的目光转向地处偏僻的“世外桃源”——乡村。于是,一股以欣赏田野风光和领略纯朴民风为对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热悄然兴起,并日益走俏国内外。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它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古老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考察韩国新村建设和日本现代农业的启示12-13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随辽宁省农业经贸代表团,于7月3日至12日,对韩国的“新村运动”和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从中得到不少收获和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4-15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我国农村又一次深刻的社会经济大变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体现,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我们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沈北新区的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6-17

摘要:2006年3月1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新城子区和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大会,决定成立沈北新区(已报国家民政部批准)。两区合计区域面积这8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行政建制有3个街道、11个乡镇、还辖三个省级开发区——即辉山开发区、道义开发区和虎石台开发区。

湛江经验:破题新农村建设18-19

摘要:广东省湛江市地处雷州半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53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74%,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湛江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载体,在全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和特色文明村的创建活动,成效显著,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成为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促进辽宁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20-21

摘要:2003年中央提出并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作为辽宁振兴重点当然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但难点却在县一级区域,而县一级区域的难点则在于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农村非公有制经济。但按着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企业发展路径的新探讨22-23

摘要: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提高,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农民收入都有重要意义。尽管近年来乡镇企业在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等层面发生重大的变化,但其作为农村二、三产业主体的本质特征没有变,其与“三农”的天然联系没有变,在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乡镇企业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之路——走向农村24-25

摘要: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对困难已成为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各级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的状况日益突出,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成才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业经济杂志农民问题
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26-27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资源、环境、人口、教育等多个学科。因此就人的作用而言,必须全方位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8-29

摘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眉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其关键就是受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中国农民问题探析30-31

摘要: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的实践证明,虽然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异常复杂,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是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人心稳定状况及决定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迁的农村政权、政策、政局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政治稳定。稳定了农民,就稳定了农村,就为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农村不稳定,出乱子,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大部分不稳定。稳定的中国就是一句空话。

文化水平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制约和影响32-33

摘要:文化水平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基础素质之一,农村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转向非农产业后的生存与发展。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应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34-35

摘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和土地保障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亟待完善36-37

摘要:“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按英文字面理解就是“社会安全”。也就是说,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个人和家庭的安全。也就没有社会稳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成为脱离土地保障的特殊农业人口群落。离开传统的赖以生存的土地维持生存方式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成为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处于社保政策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好占全国人口近六分之一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既是解决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支付的一项成本。

农业经济杂志合作经济
基于交易成本的农民经济合作模式分析38-40

摘要: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即将出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确立自己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性,困扰农民合作组织的“黑户”问题将得到解决。但是,在身份界定清晰的同时,也就排除了身份模糊的可能。新制度主义认为,不同的产权安排下的制度有不同的绩效。这就意味着选择哪种组织模式对合作的成本和收益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合作模式下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检视不同的合作模式可能带来的问题。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动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41-42

摘要:1980年,几乎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此,—种崭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蓬勃发展起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无到有并逐渐演进的变迁过程为什么能发生?为什么是自下而上的发生?本文拟运用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框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加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