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煤炭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题述评、问题探讨、试验研究、经验交流、医疗卫生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
  • 国际刊号:0253-9993
  • 国内刊号:11-2190/TD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87
  • 综合影响因子:2.44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煤炭学报 2010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水体下急倾斜煤层采空区矸石充填顶板控制

摘要:采用数值计算和物理模拟方法,分析了水体下急倾斜煤层开采采空区矸石自溜充填顶板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空区矸石充填可以有效降低工作面顶板下沉挠度,减小区段平巷围岩变形;矸石充填限制了相邻分带煤柱的横向变形,减小其变形破坏程度以及降低相邻分带回采时的矿压显现;矸石充填使覆岩内的应力发生转移和重新分布,有效降低了覆岩导水断裂带的高度,减少了防水煤柱的塑性破坏范围。
1419-1424

我国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摘要:日前,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甲醇制低碳烯烃工业装置(年产60万t烯烃)投料试车一次成功,标志着我国煤制烯烃新兴产业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开创了煤基能源化工产业新途径,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基烯烃工业化产业中的领先地位,对于我国石油化工原料替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装置采用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
1424-1424

沿顶掘进回采巷道上帮煤体失稳区域预测

摘要:针对目前煤矿沿顶掘进回采巷道在掘进过程中上帮煤体突然出现片帮,支护后上帮煤体大面积整体失稳滑移现象,利用毕肖普条分法建立了上帮煤体失稳滑移力学模型,推导出上帮煤体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公式。结合某矿现场工程地质条件,针对煤层倾角变化的特点,对不同倾角情况下回采巷道上帮煤体失稳滑移区域进行预测,提出了采用超前锚注方法解决大倾角巷道煤帮滑移问题的方法。
1430-1434

GIS和FLAC~(3D)耦合下的采场上覆岩层破坏空间分布

摘要:在分析GIS空间数据模型和FLAC3D初始单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IS栅格数据模型与FLAC3D的六面体单元(Brick)模型的数据耦合,提出了两者耦合下的煤矿采场三维空间构模方法。利用该方法在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GIS时空数据库,以"三带"的断裂带上限值定义了上覆岩层破坏高度函数。结合汝箕沟煤矿32211工作面的开采实际,计算了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空间分布,给出了终采线附近上覆岩层破坏高度。
1435-1439

系统锚杆对节理岩体等效凝聚力影响数值试验初探

摘要:将加锚节理岩体等效弹黏塑性模型改进为等效黏弹塑性模型,分别采用Maxwell元件、Kel-vin元件和Bingham元件串联来描述岩石、节理和锚杆的瞬时弹性变形、黏弹性变形和黏塑性变形,推导了相应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并研制了相关的有限元计算程序,然后采用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了系统锚杆对节理岩体等效凝聚力的影响,认为系统锚杆对节理岩体等效凝聚力的贡献与岩体的硬软、锚杆的体积占有率、节理间距、节理倾角、锚杆倾角和受力状态等有关。
1440-1445

流变扰动效应引起围岩应力场演变规律分析

摘要:阐述了岩石强度极限邻域等岩石力学新概念,分析了岩石流变扰动效应机理,建立了岩石多次受到扰动后的累积变形量的本构方程,根据建立的本构方程,结合岩石流变及其扰动效应试验成果,建立了第三蠕变阶段横向扰动变形与扰动次数关系方程,结合典型软岩工程——龙口海域巷道实际地质资料,提出了围岩应力场峰值点转移判别标准,得出了当相邻巷道爆破施工时,爆破扰动导致的围岩应力场演变规律。
1446-1450

堆石体K_0状态单向压缩流变实验研究

摘要:对两种堆石体进行了大型叠环式压缩蠕变试验,发现堆石体的应力-应变等时曲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当应力较低(0〈σ〈0.4MPa)时,应力-应变等时关系接近于线性;当应力较高(σ〉0.4MPa)时,应力-应变等时关系呈现非线性,其非线性程度随着应力的增加和时间的延续而增强。根据堆石体应力-应变等时曲线的特性,对低应力段采用线性函数拟合,高应力段采用双曲线拟合。用实验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代替Singh-Mitchell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保留模型原有的应变-时间关系描述堆石体的压缩流变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堆石体K0状态的非线性压缩流变模型,求出了两种堆石体的模型参数。反演分析表明,该模型基本可以描述堆石体K0状态的流变行为。
1451-1455

含倾斜边裂纹岩石冲击断裂模拟试验

摘要:为模拟岩石在冲击荷载下,裂纹与加载方向不同角度情况下的断裂行为,利用透射式焦散线测试系统,采用单边切口三点弯曲梁试件,进行三点弯曲梁冲击断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倾斜边裂纹试件受到正应力和剪切力作用,裂纹为复合型裂纹,裂尖产生的焦散斑为复合型焦散斑;预制裂纹与加载方向的夹角变化时,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裂纹扩展时间以及裂纹扩展速度都随之变化;预制裂纹与加载方向的夹角增大时,裂纹扩展速度的最大值增大,裂纹扩展速度的振荡性增强;当荷载的加载方向与预制裂纹的方向一致时,裂纹起裂最快,裂纹为I型裂纹。冲击载荷方向与预制裂纹夹角增大时,扩展裂纹表现为复合型特征,动态应力强度因子KⅡd表现越明显,其最大值随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1456-1460

基于粗糙集的可拓评判在岩爆预测中的应用

摘要:结合四川江边电站引水隧洞,根据国内外已有的多种岩爆判据,选取了多个评价指标,以粗糙集理论中的属性约简和条件属性权重计算为基础,建立该隧洞岩爆预测的可拓评价模型,得到了引水隧洞多个洞段的岩爆等级,并与这些洞段的实际岩爆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对后期施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1461-1465

塑料板夹层双层井壁的轴对称变形分析

摘要:针对特殊地层中的塑料板夹层双层井壁结构,应用空间轴对称问题的弹性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受力分析方法。综合运用线性叠加原理、弹性通解、Fourier方法等理论,获得了该双层井壁在一般荷载条件下的一组圣维南解。通过算例分析了内壁、外壁厚度的改变对井壁环向、径向及轴向正应力的影响,并利用第四强度理论分析了立井安全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仅增加内壁厚度对井筒内、外壁安全性的提高均不显著;仅增加外壁厚度对井筒内壁安全性的改善较小,但对于井筒薄弱环节外壁安全性的提高则较为显著。
1470-1475

煤体瓦斯运移诱发电位信号的实验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瓦斯在煤体中运移引起的电位信号,设计了煤体充放瓦斯电位信号实验系统,测试了不同压力下瓦斯在煤体运移产生的电位信号。实验结果表明,瓦斯在煤体中的流动会引起煤体电位变化,在煤样进气口处产生的电位信号强度高于煤样中部电位信号强度,而在放气口处未测到显著的电位变化,随着瓦斯压力的衰减,煤样的电位信号强度减小;瓦斯流动电位与充气压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充气过程电位强度高时,相应放气过程产生的电位强度较低,而充气过程产生的电位强度低时,对应放气过程产生的电位信号强度较高;煤体瓦斯流动电位信号的产生主要为瓦斯气体对煤体微结构的冲击破坏而产生自由电荷,以及气体在煤体孔隙内流动的流动电势及瓦斯与煤体气固两相摩擦起电等。
1481-1485

不渗透断层与瓦斯灾害防治

摘要:通过煤与瓦斯突出的实例和长壁回采工作面瓦斯抽采数值模拟实验结果,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了低渗透性煤层中压性或压扭性断层可能形成不渗透断裂带,使煤层瓦斯抽采不均衡,以致在不渗透断层两盘煤层间可能存在高瓦斯压差和高瓦斯含量差的现象。提出采掘巷道跨越断层进入断失盘煤层时,不论断层落差的大小,均应加强对不渗透断裂带的预测和探测,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前方可能存在的高瓦斯压力差之后,才能实施采掘作业。
1486-1489

基于证据融合理论的煤矿顶板安全评价模型

摘要:针对顶板监测数据来源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由各监测系统的传感器获得不同信息,根据设定的阈值产生对顶板安全状态的度量,通过构造的基本概率分布函数,对所有的命题赋予一个可信度,应用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合成法则进行多证据融合后,即可凸显顶板安全状态。通过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能显著降低监测系统的虚警率,提高顶板安全状态判定的准确性。
1496-1500

华北含煤盆地构造分异与深部煤炭资源就位模式

摘要:以构造分异后的华北主要含煤区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华北晚古生代含煤盆地自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与分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部煤炭资源就位模式的概念。煤炭资源的就位模式:在周边板块及岩石圈深部动力学作用下,沉积盆地中形成的煤层经过各种构造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构造改造并相应就位到不同空间所发生的模式;深部煤炭资源的就位模式则是指煤层形成后,历经多次构造改造并就位到深部空间所发生的模式。通过华北含煤区构造分异和煤层研究,系统地讨论了华北主要含煤区深部煤炭资源的就位模式,其主要就位模式包括:受逆冲推覆煤层变深的就位模式、受伸展煤层变深的就位模式、因复向斜煤层变深的就位模式、因坳陷煤层埋深增加的就位模式以及推滑叠加使煤层埋深增加的就位模式。
1501-1505

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的影响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的影响,通过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压汞实验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等手段,探讨了BET比表面积与微孔体积的关系,分析了煤变质程度对孔隙度、微孔体积及BET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孔隙度随煤级的增高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在Ro值为2.3%左右时达到极小值;微孔体积随煤级的升高亦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BET比表面积随微孔体积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并且随煤级的升高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在Ro值为2.5%时达到最小值。另外,利用扫描电镜对部分沁水盆地高煤级样品进行观察,发现热成因孔普遍分布,这成为高煤级煤孔隙度和BET比表面积增大的重要原因。
1506-1511

CO2/CH4在狭缝型孔内竞争吸附的分子模拟

摘要: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方法研究了储层温度、压力条件以及CO2/CH4混合气中CO2摩尔分数对煤中狭缝型孔分离CO2/CH4的影响。气体分子之间作用均采用单点Lennard-Jones(LJ)模型,气体分子与孔壁之间的作用势则用Steele10-4-3模型描述。研究结果表明:CO2相对CH4的平衡分离系数SCO2/CH4最初都是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峰值,然后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在20MPa时趋于恒定;压力低于20MPa时,SCO2/CH4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压力高于20MPa后,SCO2/CH4对于温度的变化不敏感;压力为10、20MPa时,SCO2/CH4先是随着CO2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CO2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现场实施CO2不可采煤层封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于CO2/CH4二元吸附的影响,对实际操作条件进行优化。
1512-1517

燃煤电厂中有害微量元素迁移释放

摘要:对两个电厂的原煤、底灰、飞灰和超细飞灰(≤10μm)进行了有害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研究了As、Cd、Cr、Pb、Se、Mo、Ni、Be、Cu、Th、U、V、Zn、Hg等14种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的散逸、迁移行为,揭示了它们在燃煤过程中在气态产物和固态产物(底灰、飞灰、超细飞灰)中的分配富集特征,分析了这些元素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两电厂中,元素Cd、Pb、Zn富集系数由大到小为超细飞灰〉飞灰〉底灰;As的分布特性与煤中Ca的含量密切相关;较低的烟气温度能够使部分气态Hg在飞灰颗粒上发生凝结;将几种元素分为3类:Ⅰ类,留在固体废物中的元素V(QR〉0.85);Ⅱ类,部分留在固体废物中的元素As、Cd、Cr、Pb、Se、Mo、Ni、Be、Cu、Th、U、Zn(0.85≥QR〉0.10),其中As、Cr、Ni、Be、Cu、Th的富集程度较强,Zn、Mo、Se、Cd较弱;Ⅲ类,主要挥发到大气中的元素Hg(QR接近0)。
1518-1523

冀中能源邯矿集团:煤泥浮选精煤年增效益4000万元

摘要:老年无烟煤煤泥浮选工艺在全国选煤界鲜有应用。2010年以来,冀中能源邯矿集团与科研单位合作,利用该项技术成功实现了小于0.5mm精煤的有效分选,延伸了煤炭产业链,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1523-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