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煤炭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题述评、问题探讨、试验研究、经验交流、医疗卫生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
  • 国际刊号:0253-9993
  • 国内刊号:11-2190/TD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87
  • 综合影响因子:2.44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煤炭学报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综放工作面煤层及围岩破坏特征的采厚效应

摘要:综合采用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着重研究采厚变化对综放工作面煤层及围岩破坏特征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工作面煤层及顶煤的破坏范围与采厚成非线性正比,即煤层和顶煤的破坏范围随着采厚的增大而增加;工作面前端煤层破坏最为发育,同一采厚顶煤中的破坏范围明显大于工作面内煤层的破坏范围;采空区煤柱侧巷道破坏区明显大于工作面实体煤侧巷道,且留设的窄小煤柱临近工作面全部进入破坏状态,因此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应从控制变形角度重点加强采空区煤柱侧的巷道支护。
177-181

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空间非对称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基于目前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结合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多元数值仿真技术结果,建立了大倾角煤层采场力学模型。分析认为,采场围岩具有非对称应力特征,岩层破坏易形成倾向堆砌和反倾向堆砌结构,且岩层沿倾向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破坏结构形式;同时,大倾角煤层采场存在三维“似壳”力学结构,其倾向和走向剖面包络形状可以用包含煤层倾角、开采高度、工作面倾斜长度、顶板岩性等参数非线性二次函数来表示。
182-184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与冲击地压关系初探

摘要:提出了深部巷道分区破裂化的机制及其失稳准则,并用数值模拟软件再现了分区破裂化现象,发现分区破裂并非完全是连续的圆环形,而是存在孤立的破裂区域,并由此逐渐发展并合的产物。提出了分区破裂化与冲击地压发生的关系,并从分区破裂现象解释了冲击地压从孕育到发生的过程,对冲击地压的产生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185-189

亚洲最大的煤焦油焦化加热炉竣工

摘要:日前,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所属十三公司承建的陕西煤业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50万t/a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二期工程——25万t/a煤焦油预处理装置工程竣工。该装置中的核心装置——焦化加热炉长20m、宽10m、高20m,由2个对流室、辐射室组成,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双室焦化加热炉。
189-189

极近距离煤层下层煤采场顶板结构与控制

摘要:为进一步发展项板岩层控制技术,针对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下层煤的顶板岩层结构特点,构建了“散体一块体”顶板结构模型。运用散体和块体理论,对极近距离煤层下层煤工作面下位直接顶岩层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力学分析,揭示了下层煤开采时端面顶板冒落的机理。以下层煤顶板岩层结构和工作面支架载荷为研究对象,通过力学分析研究了工作面的支架载荷,得出了支架载荷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大同矿区极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进一步论证了该方法的客观性与实用性。
190-193

井壁破裂过程的应变实测特征分析

摘要:基于埋设在井壁上的应力应变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大量监测数据历时曲线比较,分析了某矿井筒井壁破裂过程中不同层位应变的历时变化情况,对井壁破裂前期和破裂过程中的应变演变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井壁破裂演变过程中的应变特征,指出井壁濒临破裂时竖向应变积累速率加快,井壁破裂时井壁应变出现“跳水式”的释放,井壁破裂释放期持续10~15d,释放的量值大小和井壁的破裂程度以及距离破裂点的远近相关。
198-202

疏水沉降下井壁次生地压及附加力分布规律

摘要:根据表土沉降过程中立井井壁的受力变形特点,将立井井壁的变形区域划分为塑性变形区和上、下弹性变形区,并针对3个变形区利用轴对称原理、弹性薄板理论和静不定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力学上的计算分析,获得了每个区域的次生地压和井壁附加力的解析式及分布规律,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吻合。
203-207

基于离散小波分析的灰岩压缩破坏声发射预测研究

摘要:针对试验得到的石灰岩岩样压缩破坏声发射参数随时间的离散数据系列,对声发射事件能量-时间(应变)序列进行了离散小波系数分解,并计算得到了各尺度的Lipschitz指数a值。采用不同尺度上声发射能量的最小Lipschitz指数O/值所对应的最早时间(应变)作为岩石的破坏预报时间(应变),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213-217

基于熵权-理想点法的岩爆烈度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基于理想点法的基本原理,在综合考虑岩爆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围岩最大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岩石单轴抗压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和岩石弹性能量指数作为评判指标,通过信息熵理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岩爆发生和烈度分级预测模型。最后,将其应用于苍岭隧道的岩爆等级判别中。研究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岩爆情况相吻合,运用熵权一理想点法进行岩爆烈度分级预测是可行的。
218-221

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煤仓在内压荷载下的受力分析

摘要:基于圆柱壳力学的有矩理论,考虑长壳底部约束影响的局部化特征,将预应力对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煤仓(PCCS)的作用等效为仓壁的均布内压,推导了同时考虑预应力效应与仓底边缘效应的径向位移与内力计算公式。算例理论分析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距底部2.5√Rt的仓壁范围内,传统设计方法的内力计算结果与本文公式及有限元分析差别较大,因此须在精确得到此区域内力的基础上对大直径PCCS进行精细化设计。
222-226

煤中金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摘要:对煤中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详细讨论了煤中金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与富集成因。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煤中金的丰度较低,只有局部煤中金的含量异常,特别是在周围有金矿点或富金岩层的煤层中才有富金可能。含有较多金矿点的黔西南区煤中金的平均含量要明显高于黔北煤,具有成矿潜力。低温热液成因的硫化物(主要是黄铁矿)、石英和方解石脉可能是金的主要载体,腐植酸与黏土矿物的吸附也是煤中金的重要赋存方式。对任一金矿床来说,可能由多种地质因素引起金的富集沉淀,其中有机质、低温热液作用、纳米金的气相迁移以及矿物表面特性可能是煤中金富集的主要因素。
236-240

瓦斯浓度对瓦斯爆炸感应期内可见光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通过小尺度瓦斯爆炸实验管道系统模拟瓦斯爆炸,利用高速摄影机捕捉瓦斯爆炸早期可见光特征,以及Matlab分析实验数据,初步得出不同瓦斯浓度下爆炸感应期内可见光分布规律和光亮度最值特征参数,并详细分析了瓦斯浓度对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斯爆炸感应期内光亮度最大值、光亮度平均值、光亮度变化率最值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浓度瓦斯燃烧充分程度和放出能量不同,瓦斯燃烧越充分,发出的可见光亮度值越小;瓦斯燃烧放出的能量越大,发出的可见光亮度值越大。瓦斯浓度对爆炸感应期内燃烧光亮度闽值的影响不大;大致相等的燃烧光亮度阈值为判断瓦斯开始燃烧提供更为简单的判据。
241-245

构造煤分布规律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摘要:根据对华北366对主要生产矿井统计分析,得出构造煤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挤压构造带是构造煤主要分布区,其次是伸展构造带的边缘,伸展构造带的内部主要是原生结构煤分布区;构造煤的层域分布主要受煤厚控制,即构造煤主要发育在厚煤层中;构造煤最发育的区域和层位,煤与瓦斯突出也最严重。纵弯褶皱作用下构造煤主要形成在褶皱的翼部,断层作用下构造煤主要形成在断层的上盘,因此,褶皱的翼部和断层的上盘也是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的部位。
250-254

2010年我国将采取四大措施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和减排

摘要: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1月21日表示,2010年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这些措施包括:
254-254

爆破地震效应激发煤与瓦斯突出的监测分析

摘要:以某突出矿井1261采煤工作面爆破为例,测试了该工作面前方卸压区和应力集中区的爆破振动速度和爆破振动频率;通过对现场测试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了振动速度、爆破药量及地震波传播距离三者间的关系;采用“db7”小波法分析了爆破振动频谱、能量分布及爆破地震效应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激发影响。监测表明:工作面前方卸压区和应力集中区爆破地震效应较小,不能直接破坏该区煤体,但该区煤体获取爆破振动能量后,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将增大。根据煤与瓦斯突出能量方程和工作面条件,调整爆破方案,可以降低爆破地震效应对采掘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的激发程度。
255-259

基于瓦斯涌出时间序列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报

摘要:通过对工作面突出前夕瓦斯涌出浓度时间序列(简称G序列)的分析,提出了利用股市技术分析方法进行突出预报,以山西晋城寺河煤矿“5·20”突出事故监测数据为基础,绘制了工作面G序列K线图。研究表明:正常生产时期,K线实体很小,为小K线或十字线,近似一条平稳水平线;突出前夕,G序列K线整体上呈上扬趋势,阳阴实体明显变大,K线上升过程中多次出现“三阳线”(中阳或大阳线)连拉,表现为一种脉冲信号。根据K线上述变化特征可实现突出预报。
260-263

三维LDV/APV系统在降尘喷嘴雾特性参数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阐述了三维LDV/APV系统用于测量水喷雾流场特性参数的原理,对降尘喷嘴雾特性参数进行了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喷嘴工作压力增大,雾粒径减小,雾场径向覆盖范围扩大,水雾/含尘空气体积通量加大;旋转射流主体段,轴向速度在径向及轴向衰减平缓,径向及切向速度在径向呈单峰形分布;旋转射流卷吸周围含尘气体的能力增强,降尘效率提高。
269-272

基于塑性铰模型的煤层气完井筛管抗挤强度分析

摘要:根据煤层气完井筛管受力特点建立了筛管受力的塑性铰模型,利用能量法推导出带有初始椭圆度筛管抗挤强度的计算公式,分析了相位角、射孔直径、射孔密度、初始椭圆度、径厚比和屈服强度等影响因素对筛管抗挤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某煤矿使用的筛管抗挤强度进行了计算,与已有的实验数据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筛管抗挤强度的塑性铰模型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和准确度,可以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筛管抗挤强度随着射孔相位角、径厚比和初始椭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屈服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相位角和椭圆度对筛管抗挤强度影响比较显著;在射孔直径小于12mm、射孔密度小于120孔/m时,筛管抗挤强度随射孔直径和射孔密度增加变化不明显。建议在实际煤层气完井筛管设计过程中,采用小相位角,严格控制初始椭圆度,适当增加射孔直径和射孔密度,以达到提高筛管抗挤强度和增加过流面积的目的。
27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