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煤炭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 11-2190/TD 国内刊号
  • 0253-9993 国际刊号
  • 2.8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煤炭学报是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4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煤炭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采矿理论与工程、“煤加工与洁净化工技术”专题、煤与煤系气地质与勘查、安全科学与工程、矿山环境保护、交叉·前沿、煤炭加工与利用、聚焦·评述、煤矿机电与智能化、本期推荐等

煤炭学报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锚索支护传力机制与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1-6

摘要:采用FLAC^3D对锚索预应力在巷道围岩中形成的应力场-锚索预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预应力条件下,单根锚索在其周围形成了类似“心”形的压应力分布区域,压应力在锚索尾部附近最大,锚固起始处附近次之,锚索自由段中部较小.锚索锚固段附近出现了拉应力区,但拉应力值很小;多根锚索形成的压应力区相互叠加,并连成一体,形成类似“鼓”形的整体支护结构,锚索预应力及主动支护作用扩散到大部分锚固区域.锚索预应力场分布形态与锚索长度、间距、排距、安装角度、预应力的大小及组合构件有关.

锚杆锚固系统在瞬态激励下的动态响应特性7-10

摘要:在考虑内外黏性阻力和底端岩层刚度的条件下,建立了端锚锚杆的纵向振动理论模型,求解得到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端锚锚杆在瞬态敲击下的加速度动态响应,并基于该理论模型对影响锚杆锚固质量的参数进行了分析.最后将理论和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进行对比,三者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锚固锚杆的振动特性和弹性波的传播规律.

不稳定围岩开挖与让压支护的优化设计及数值分析11-16

摘要:针对金川三矿区1165水平一大硐室的开挖与支护进行了有关优化设计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并提出了适当让压后支护的原则.结合现场调查提出了分3步开挖、9个让压支护方案;恰当地选取各种岩体及支护计算参数,并进行方案对比选出了最佳方案.该方案安全系数为1.44,最大位移量与实际相符;针对最佳方案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硐室拱顶最大位移量最终控制在157.7 mm左右;左上帮的最大位移量为266.2 mm;左下帮的最大位移量为189.4 mm;两帮水平应力和位移表现明显,塑性区域较大,可延伸到近10 m.表明适当让压后进行支护有利于围岩体的长期稳定.

保护层开采上覆煤层变形特性数值模拟17-22

摘要:基于岩石破裂损伤理论和有限元计算方法,利用RFPA应用系统模拟分析了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层厚变形规律、煤层水平变形特征和保护层与被保护层之间的相对层间距对被保护层保护效果的影响,认为随着保护层采煤工作面向前推进,被保护层垂直变形呈现“M”型分布;卸压区煤层水平变形呈现拉抻和挤压状态,增加该区域煤体机械破坏,有利于被保护层次生裂隙的发育;相对层间距对被保护层卸压变形产生较大影响,相对层间距愈大,其变形量减小,不利于煤层离层裂隙和破断裂隙的产生.对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基本吻合.

神华3.5m液压支架国产化工作取得重大成果22-22

摘要:2007—12—10,ZY8800/17/35D高强度液压支架研制项目验收会在神东矿区召开、根据检测结果以及工业性试验验证,该批试验产品达到合同要求的技术指标争性能,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欧洲同类产品水平.

地下采煤对巍山山体裂缝影响的有限元分析23-27

摘要:以开滦矿区赵各庄矿附近的巍山山体裂缝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分析以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及综合因素耦合分析等方法,对巍山山体裂缝的成因、发展规律及其与地下采矿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赵各庄矿井下开采对巍山山体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巍山坡脚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巍山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滑塌破坏;巍山山体的破坏主要是山体南侧的各煤层开采引起山体产生向南方向的水平位移,由于山体各部位的位移不协调,在山坡上产生拉应力,形成山坡上的陡坎.

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28-32

摘要:采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系统地研究了多煤层条带开采中不同采深、不同采宽、不同层间距和上下煤柱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地表最大下沉、最大水平移动与采深、采宽、层间距及上下煤柱位置的函数关系式,建立了地表最大下沉和最大水平移动的综合影响关系式.

煤制油重大突破:甲醇逐步脱水生成汽油32-32

摘要:由云南煤化集团解化公司、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等共同设计开发的3500t/a合成汽油工业示范装置,现已批量生产出合格汽油产品.这是国内目前已投运的、规模最大的煤变油中试装置,意味着对我国西南地区储量丰富的褐煤资源进行有续开发将成为现实.

煤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的概率分析及启示42-46

摘要:基于对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的统计和概率分析,揭示了近年来大多数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的低瓦斯“安全”区域的新特点和规律;分析在煤矿集约化生产的新形势下,加强对瓦斯突发事件致使“安全”区域的状态动态转换成危险区域,以及原发性灾害诱发继发性灾害重大隐患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以瓦斯事故防治为例,提出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高可靠性安全保障机制的相关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煤的自燃倾向性新分类方法47-50

摘要:应用热重分析仪实验研究了神东矿区不同层位和不同工作面煤的自燃特性,结果表明:煤氧化燃烧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升温失水失重阶段、升温增重氧化阶段、升温燃烧失重阶段.对应3个阶段的活化能分别为失水活化能、着火活化能和燃烧活化能.着火活化能是指从增重开始到增重结束转为失重的拐点处阶段的活化能,以煤的着火活化能判定煤炭的自燃难易程度的新方法.着火活化能越小煤样越容易自燃,着火活化能越大煤样越不易自燃.

电磁场对瓦斯爆炸过程中火焰和爆炸波的影响51-54

摘要: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电磁场对瓦斯爆炸过程中火焰传播和爆炸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磁场对瓦斯爆炸过程影响非常明显,加电磁场后瓦斯爆炸火焰传播速度和爆炸波超压均比光滑管道有大幅提高,而且随着电磁场强度的增加,影响程度加强.基于电磁场对瓦斯爆炸传播特性的实验结论,从理论上分析了电磁场对瓦斯爆炸的影响机理,并对实验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是由于电场与磁场在瓦斯爆炸过程中的互相制约,电磁场效应不是磁场效应和电场效应简单的相互加剧关系.

观测系统的面元划分与覆盖次数计算55-58

摘要:对于不同速度比和不同的炮(检波)点距的观测系统设计,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提出共炮点转换点距和共检波点转换点距的概念,通过分析各个炮(检波)点对均匀覆盖面元的贡献情况,总结并提出了转换波观测系统设计中面元划分与覆盖次数计算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不同速度比和炮(检波)点距的观测系统设计.

工作面内隐伏含水体电法探测的实验研究59-62

摘要:为探明工作面底板内隐伏含水体,研究利用一种新的直流电法——平行双极-偶极电阻率法——进行探测.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实验模拟在大型水槽中进行,利用铁块模拟含水体,水模拟围岩.在资料处理解释方面,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反演计算目标体的位置.实验表明,采用平行双极-偶极电阻率法探测工作面内隐伏的含水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也因其观测信号强、适应范围广的优点,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山西省整合非煤矿山资源重点矿区矿企数量减少30%以上62-62

摘要:日前,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于2008年年底完成非煤矿山资源整合工作,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企业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根据意见要求,此次资源整合,以铁、铝土矿等12种矿种为重要矿种,对以采石名义开采其它矿种的矿山一律归类整合。忻州、吕梁、太原、

基于W-RBF的瓦斯时间序列预测方法67-70

摘要:对煤矿监测监控系统采集到的瓦斯历史数据进行特征分析,通过小数据量法判定瓦斯时间序列为混沌时间序列.利用混沌时间序列的特性确定RBF神经网络的输入节点个数.提出了基于W-RBF的瓦斯时间序列预测方法.该方法将小波的多分辨率特性与RBF神经网络相结合,以提高预测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预测出瓦斯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还可以保证预测值的精度,预测值与真实值对比,绝对误差最大为0.1%,且92个采样点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一致.

欧共体MINEO项目对我国采矿环境影响综合监测的启示71-75

摘要:结合欧共体应用先进地球观测技术评价和监测欧洲采矿活动环境影响(MINEO)项目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创新成果,面向我国煤矿区采矿环境损害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大需求,探讨了MINEO项目对我国采矿环境监测的启示,提出构建综合技术体系、推进环境参数遥感定量反演、开展高光谱遥感应用、发展多目标遥感应用体系、集成遥感及GIS与专业分析模型、建立示范基地与相关标准规范等建议.

热解条件对煤焦比表面积及孔隙分布的影响76-79

摘要:在固定床反应器与高温沉降炉中由神木煤和华亭煤制得6组煤焦,考察了升温速率、热解温度对煤焦比表面积和孔隙分布的影响.煤粒在固定床中的升温速率为10 K/min,热解终温900℃;在高温沉降炉中升温速率大于1 000 K/s,热解终温为1 100℃和1 500℃,煤焦的孔隙结构采用低温氮吸附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快速热解煤焦的比表面积远大于慢速热解煤焦,并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明挥发分在析出慢时易堵塞孔隙,而热解温度升高使快速热解煤焦的部分微孔转变为中孔和大孔,从而减小比表面积.

重要启事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