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煤炭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 11-2190/TD 国内刊号
  • 0253-9993 国际刊号
  • 2.8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煤炭学报是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4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煤炭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采矿理论与工程、“煤加工与洁净化工技术”专题、煤与煤系气地质与勘查、安全科学与工程、矿山环境保护、交叉·前沿、煤炭加工与利用、聚焦·评述、煤矿机电与智能化、本期推荐等

煤炭学报 200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保水开采隔水关键层的基本概念及力学分析561-564

摘要:提出了在控制采场顶底板水运移中隔水关键层的概念,建立了复合隔水关键层的基本力学模型,进而对具有5层岩层组成的复合隔水关键层进行了相关的强度和刚度分析,给出了不同组合的阻隔水能力判定.从岩层运动与水体运移的视角提出了保水开采的矿压控制思路,为开发水资源保护性的煤矿绿色开采技术提供了相关的技术途径.

新疆将建成我国特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564-564

摘要:近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委获悉,一批国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如神华、鲁能、新汶、徐矿等纷纷进疆开发煤炭资源,规划投资超过千亿元,建设煤电一体化、煤化工基地.新疆建设特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的条件已日趋成熟.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委信息,新疆远离内地省区,

长壁留煤柱支撑法开采存在的问题565-569

摘要:通过“连续梁”力学模型计算和RFPA2D数值模拟,分析了“顶板-煤柱”相互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并提出了解决采用长壁留煤柱支撑法开采时产生的2个问题的方案:在限定的开采区域内开采时,通过监测关键点防止工作面内切顶事故的发生;隔离区域形成后,通过监测关键区,防止顶板形成跨几个区域的大面积悬而不垮的局面.

深部地应力场下砂岩力学性质的变化570-572

摘要:山东万福煤矿位于鲁西南成武县和巨野县交界处,煤田上覆土层厚度高达700 m.在该矿区采用水压致裂法对深部地应力进行了测量,获得了矿区较为准确的地应力状态和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万福矿区地下900 m以下砂岩所处的地压环境,采用三轴岩石力学测试系统研究深部地应力条件对不同砂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建立砂岩力学性质与深部地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砂岩的刚度和强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在高围压情况下,砂岩由低围压条件下的剪切破裂转变为塑性流动破坏.

软岩及动压巷道失稳机理与支护方法573-576

摘要:以弹性及黏弹性理论为基础分析软岩及动压巷道局部弱支护机理,阐述了底臌与顶、帮失稳相互诱发的原因,提出了软岩及动压巷道合理的支护方法,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房柱式开采上覆岩层破坏与垮落机理577-580

摘要:针对房柱式开采及回采情况,提出了带柱帽的无梁楼盖体系计算模型,对煤柱和顶板内的应力、位移进行了详细计算及破坏过程分析.提出了某个煤柱首先破坏后,会产生连锁破坏现象.同时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和FLAC3D数值计算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采动岩层荷载计算方法修正581-585

摘要:根据煤层开采后岩层的实际移动情况,考虑各岩梁的长度和其曲率不同,对岩层荷载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考虑岩梁为平面应变情形,对岩层荷载的计算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岩层荷载不仅与各岩层的密度、厚度和弹性模量有关,而且与煤层的开采宽度、岩层的移动角和泊松比有关.最后给出了算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重庆万盛南桐矿区胡家沟矸石山滑坡灾害成因分析586-591

摘要:在勘察胡家沟矸石山滑坡发育背景、分析灾害主要成因的基础上,运用极限平衡法和FLAC数值模拟对该矸石山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揭示了滑坡产生的原因为:降雨前矸石山安全储备并不高,其体内已形成潜在滑移面,长时间降雨后,矸石山稳定性降低,同时,矸石山自燃加剧,导致喷爆,在喷爆动力能量扰动下,矸石山无法保持自组织临界状态,从而失稳滑坡,演化为泥石流.将宏观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矸石山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592-595

摘要:借助于成熟的模糊理论与技术可以较客观地实现突出预测中不精确信息与不精确关系的正确表达与处理,综合考虑突出影响因素,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的模糊模式识别新方法.首先采用模糊聚类分析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样本集合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程度的模糊模式.然后对待预测样本进行模糊模式识别,根据择近原则,哪一种模式与预测样本最接近,待预测样本即属于哪一种突出类型.此方法克服了模糊聚类单一分析方法的不确定性,实现了多指标定量化的预测,提高了预测效果的准确程度.通过实例验证,证明了预测的可靠性.

无烟煤冲击产尘粒径分布规律的试验研究596-599

摘要:运用分形理论分析了伯方煤矿3号煤层煤样冲击产尘的粒径分布特性,得出:冲击煤尘粒径-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形特性.随着冲击高度和冲击次数的增加,产生微细粉尘的总量也在增多,反映在lnd-lnW曲线上即为直线的斜率变小,分形维数D在不断增大.从而为定量地描述煤尘粒径分布特性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基于开关磁阻电机智能瓦斯排放系统的研究600-603

摘要:应用Fluent软件对掘进巷道内瓦斯运移机理以及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模拟.基于DSP,将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与开关磁阻电机引入智能瓦斯排放系统,充分利用开关磁阻电机优良的调速性能,实现智能瓦斯排放脉动通风,达到安全、高效、智能排放瓦斯的目的.与普通局部通风机现场应用对比,有效风量增加19%,年单台节电约16.9万kW.h.

粉尘浓度光散射测量影响因素的分析604-607

摘要:根据经典的Mie氏散射理论,分析和计算了单个粉尘颗粒的散射特性曲线,又通过实验对粉尘云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散射角、粉尘粒径及水雾对光散射的影响.研究得出,单个粉尘粒子的散射光强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粉尘云而言,粉尘中位径越大,灵敏度越小,测量的粉尘浓度值会偏低.

新型防火抑尘剂的应用608-611

摘要:为改进煤矿传统的防火抑尘方法,通过对新型防火抑尘剂的作用机理分析和在试验室的性能测定,提出:一是添加一定量到煤矿预防性灌浆中;二是直接撒布到粉尘二次飞扬严重的胶带机巷等处,并在现场试验中进行了验证.表明新型防火抑尘剂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采空区煤层自燃,也能抑制粉尘的二次飞扬.

综采工作面安全性的未确知-AHM综合评价模型612-616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综采工作面安全性的人员、设备、作业环境以及地质因素,应用未确知方法,定义了指标的未确知测度,采用AHM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和评价对象的属性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未确知和AHM的综合评价系统.最后应用实例论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神华煤微波改性提高成浆性能的研究617-621

摘要:在氮气保护下,利用微波炉加热改性方法对难成浆的乌沙山电厂神华煤进行了改性提高其成浆性能的研究.对改性前后煤样的表面形态和孔隙结构利用氮吸附仪进行了测定.利用黏度计对改性前后煤样的成浆性能进行了对比.通过对煤样进行4种不同功率和3种不同改性时间的改性处理,煤样的表面形态与孔隙结构发生了变化,煤样的比表面积减小,孔径略有升高.煤的成浆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以420 W下,处理时间为60 s时改性的效果最好,在由原始煤样制浆浓度的56.01%上升到59.34%情况下,黏度由797.64 mPa.s降到360.64 mPa.s.说明微波改性对提高煤样成浆性能具有良好效果.

“2007年煤矿安全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启事621-621

碱性粉煤灰对煤矸石硫污染防治技术622-625

摘要:针对煤矿废弃物高硫煤矸石产生的硫污染,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利用废弃物粉煤灰的碱性来解决煤矸石硫污染问题.采用柱状淋溶试验,通过碱性粉煤灰参与下的不同配比工艺来研究煤矸石硫污染防治的技术,以降低煤矸石硫化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煤矸石分别与粉煤灰以等体积分2层(煤矸石为20 cm,粉煤灰为20 cm)配比和以等体积分4层(煤矸石和粉煤灰相间隔成4层,每层厚10 cm)配比处理均能有效地提高淋滤液pH值,降低淋滤液盐离子浓度,减少硫脱出量.对硫污染防治效果中2层配比厚20 cm粉煤灰处理优于4层配比每层厚10 cm粉煤灰处理,粉煤灰对淋滤液硫污染防治的贡献率最高达到64%,显示了粉煤灰在煤矸石硫污染治理中较好的应用潜力.

不同煤阶煤炭化过程中挥发分组成及微孔变化的研究626-629

摘要:用SORPTOMATIC1990吸附仪研究了6种不同煤阶煤(包括无烟煤、贫瘦煤、焦煤、肥煤、弱黏煤、气煤)在3℃/min升温速率到1000℃的炭化过程中孔容和孔径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用Bio-rad FTS-165裂解红外测定了各种煤在10℃/min升温速率的炭化过程中挥发分的组成及各自的释放温度范围.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煤在裂解过程中,可挥发性芳香物生成量的大小排序为肥煤〉焦煤〉瘦煤〉气煤,且肥煤芳环上的取代基最多,而弱黏煤和无烟煤生成可挥发性芳香物的量最少.煤阶越低,释放CO2的温度越低,生成的量越多.1000℃生成焦炭的孔容大小排列为:肥煤C1〉弱黏煤D1〉焦煤B1〉无烟煤YQ,比表面积大小排列为C1 YQ,B1〉D1,平均孔半径大小的排列为:D1 B1〉YQ〉C1.在炭化过程中,C1肥煤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变化最剧烈,YQ煤变化最小.C1煤生成焦炭表面积最大为20 m^2/g,其它煤成焦表面积3 m^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