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 37-1178/K 国内刊号
  • 1002-4360 国际刊号
  • 0.8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民俗研究是山东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民俗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析

民俗研究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民俗研究杂志民俗学史
《尚书·尧典》:儒家历史编纂学的“神话创世纪”5-10

摘要:《尧典》作为《尚书》历史的开篇,标榜尧舜禅让之盛事,在儒家政治伦理学和历史编纂学中具有开宗明义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奠基石。但此篇虽属《虞书》,却并非唐虞历史之实录,而是战国时期儒家知识分子综合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神话"创世纪"。顾颉刚早已指出了《尧典》中材料的神话来源,从比较神话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尧典》文本构成和情节结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其神话意蕴。

北宋孟元老的民俗观11-19

摘要:孟元老是一个身份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其家世显贵、非寻常宋都市民的先赋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重要作品《东京梦华录》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他在这一先赋地位影响下所形成的民俗观:民俗贵在真实的特征观、环境承载民俗的影响观、毋无视"官"之俗的范畴观、民俗美在和谐的本体观,进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民俗观。

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史诗学与研究者的知识构成之关系20-24

摘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是必然的,至于什么人能在这一定的时间段内有所作为则是偶然的。一时代之学术固然要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部分学者可能由于他们的学术资历或特殊地位,而对中国史诗学术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乃至对中国史诗学术的构建和走向有着直接的指向作用。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史诗研究在各个阶段呈现出来的特点便与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所持有的不同的文化层次、知识素养、思维特点和艺术趣味有着直接关系。

日据初期台湾旧惯调查的“民俗”知识建构:知识政治学的视角25-31

摘要:本文以Foucault关于主体化与客体化的论述,说明日本政府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系统性并大规模地调查与记录台湾的旧惯习俗。日据初期的旧惯调查及其所建立的文本与知识,不仅成为台湾民俗学的开端,亦为当代台湾民俗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藉由这样的讨论,除了对台湾民俗学学科建构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检视,也说明权力在知识与学科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民俗研究杂志民俗史
板櫈、座次与合餐——秦汉坐席、座次与分餐纠正32-39

摘要:传统、标准的"端坐"适应于公开、正式的场合,在私下、非正式场合可以"箕踞"。席地而坐之外,也有垂足坐几等情形,板凳在汉代也已出现。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鸿门宴"的座次顺序有误,在"东向西向"形式的宴席上,"北向坐"为次席,刘邦在"鸿门宴"上受到项羽的礼遇。在分案而餐的同时,也存在共案合餐现象。

汉画中的用香习俗探析——从一块东汉画像石说起40-46

摘要:烧香祭祀是东西方国家自古都有的重要礼俗,时至今日,烧香仍是中国各种祭祀场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烧香的早期历史仍有诸多不明之处。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村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为出发点,结合其他图像资料及文献记载,对中国早期特别是汉代的用香习俗进行的探析,可以得出民间使用线香的历史可能比既有的认识要早的结论。

从中国陶瓷史看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俗文化趋势47-55

摘要:从中国瓷器的美学特点来说,其追求的是温文尔雅,含蓄内蕴,少雕琢,少直白,自然天成的意境美,这种追求在宋代的瓷器表现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自元以后,蒙古族的进入打破了许多惯常的传统,文人的主流文化被许多民间文化所代替,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市民文化和俗文化的兴起。到明清时期,城市化、商品化的加速,陶瓷作为一种商品和一门生活艺术的世俗化特点更加明显。城市化的过程,是人文化的过程,也是艺术从宗教的神圣化中分离出来,走向世俗化独立发展的过程。这样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文化艺术整体发展历程的理解,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认识。

20世纪前期济南市民休闲生活变化56-63

摘要:自开商埠之后,自然山水之外,人工景观成为济南市民休闲新型场所,设施渐趋奢华,并实行有偿服务。市民休闲方式和内容亦随之发生变化,公休假期与传统节日一同成为休闲时间,团体休闲逐渐时兴,健身益智活动与拉呱聊天同受欢迎,传统娱乐和西式休闲并存,原本相对单调的休闲生活逐渐丰富多彩。政府强势介入休闲场所和休闲活动管理,以期达到社会教化和政治控制的双重目的。

民俗研究杂志民间信仰
中国古代“旱魃”形象的起源与嬗变64-69

摘要:旱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旱神,最初在先秦时期以天女的形象出现。东汉以后,旱魃逐渐演变为善行疾走的小鬼形象。宋元时期,民间出现了以产妇所生鬼形儿为旱魃的说法,至明代则出现浇淋产妇以除旱魃的恶俗。随着官方对这种恶俗的禁止,明代中期以后旱魃逐渐变为僵尸的形象,并由此衍生出"打旱骨桩"的恶俗。清中期以后的小说中,又出现僵尸旱魃可变犼的说法。旱魃形象的演变是中国古代普通民众与文人士大夫相互影响的结果。

唐代的郭登信仰考述70-75

摘要:中国历史上厕神的性别、角色和神职是随时代演变的。延至唐代,郭登成为厕神之一,见于唐人钱方义、李赤之等人的故事之中,并因此获得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厕神信仰的流行与精神疾病之间关联甚密,反映出人们对厕所污秽之地的一种心理禁忌。唐代以降,郭登信仰得以延续,至明代又经日用文书的记载和推广,逐渐渗透到民间入厕的信仰和禁忌当中。

宗教对魏晋南北朝丧葬的影响76-84

摘要: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孝道文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反映出死亡文化与追求另一个世界终极目的的信仰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对于催生宗教信仰影响非常直接,加上西北多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不论在观念还是具体实践上,都深刻影响到当时的丧葬文化。

台湾地区妈祖灵力诸说探讨85-91

摘要:妈祖信仰渊远流长,在台湾地区蓬勃兴盛至今,史未曾有。考其灵力之源,民间主要有:巫女说、应化说、兵马说、正统说、敕封说、香火说、社群说、跨海说、流动说九种。以上灵力诸说,既有源自于妈祖本身的力量,也有源自于历史的正当性,但最多的动力还是源自于妈祖信众的社会动能。

民俗研究杂志民间文学
对一个民间神明兴废史的田野知识考古——论民俗精英的动态联合92-99

摘要:"民俗精英",专指那些仅限于在特定民俗事象中具有明显的话语权和支配力,并且实际引领着该项民俗的整合与变异走向的个人及其组合,与"地方精英"在一个地方的多项甚至全部事务上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有很大不同。事实上,民俗精英的组合是松散的、非实体的,他们之间既互相联合,又充满纷争,总是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山西洪洞羊獬村一个名叫"三公主"的神明兴废历史,就明显呈现出民俗精英的这一基本特征。

地方叙事与族群想象:陈元光“征蛮”传说研究100-107

摘要:陈元光是漳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开漳事迹至今为人传颂。闽南各地普遍奉祀陈元光,关于他的传说也极普遍。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到陈元光从普通的将领到儒将及神的身份的叠加过程,而其所平之"蛮"也一步步被具体化为蓝雷畲民。与此同时,文献对畲民的描述也趋于典范化,而这一过程与闽粤赣地域社会转型及人群的重组关系密切。

华北三皇姑的传说体系与层累生成108-114

摘要:在华北,千年流传的女神三皇姑传说盛行不衰。这位女神的身份,以隋文帝女、南阳公主、千手千眼佛三说最具代表。在碑志等地方文献中,隋文帝女和南阳公主说居于主流;在民众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千手佛的传说流传更广。这揭示出文人士绅重"教化"与民众求"灵验"的迥异心态。近代以来,三皇姑传说被再次整合,南阳公主身份与千手佛故事主体层累、叠加一处。如今,化约、趋同的三皇姑传说是旅游经济驱动和传统文化定性互动的结果。

民俗研究杂志田野报告
“眼红”与开矿纠纷:一种人类学解读115-123

摘要:嫉妒(envy),在人类学里往往被看成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是对社会或道德违规行为的集体惩罚。国内学界对于嫉妒的讨论多停留在1980年代的红眼病以及1990年代的仇富心态上,缺乏在田野基础上对羡慕、嫉妒、眼红等一系列概念的深入分析。同样,研究的难点在于一般的汉族社会并没有像巫术、邪恶之眼(evil eye)等清晰表达嫉妒的实践。但是,"眼红"作为一种道德话语还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实践,也体现在"如果我得不到,谁也别想要"的行动破坏力上。可以将华北A村——一个近年来靠铁矿开采迅速发展甚至使一部分人"一夜暴富"的村子作为实例,来分析"眼红"是如何作为一种道德/行为工具来应对村庄中急速社会变迁的。

个人叙事与当代风水师身份建构——以赣南地区为例124-133

摘要:赣南是形势派风水术的发源地,风水术在赣南地区的兴盛,离不开其从业者风水师的传承与推动。风水师个人叙事主要包括风水技艺的"合法继承者"、风水术的成功案例以及"风水斗法"及其胜出三类主题,这是风水师彰显其职业身份的一种形式,也是对自身身份进行建构的重要方式。这种在一定的语境下所进行的个人叙事,既是对风水文化的继承,也与当代风水行业的特殊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从风水师的角度解读叙事文本,加强叙事文本与语境的联系,可揭示赣南地区风水师群体的某种生存之道。

“隐约的祖先”:从民间信仰看客家的族群来源——以赣南寒信村“水府老爷”信仰为例134-141

摘要:民间信仰是一个族群的重要标识,沉淀了丰富的族群记忆。"客家"是我国一支在赣闽粤边区形成并播迁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族群。关于客家民系的族群来源,学者通常只关注到了"客家"族群中的北方汉人和南方畲、瑶民族成分,而对其他族群成分却很少提及。从赣南一个客家村落的"水府老爷"信仰入手,通过对神灵信仰的来源、信仰习俗,以及村落宗族关系的分析,认为"客家"的族群来源中,很可能还包含了为以往学者所忽略的"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