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 37-1178/K 国内刊号
  • 1002-4360 国际刊号
  • 0.8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民俗研究是山东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民俗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析

民俗研究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5-19

摘要:重视民风民俗,是中国至少从周代就开创的一项文化传统,从《诗经》、汉魏乐府民歌、《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荆楚岁时记》以降一直沿袭下来。但是,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国的民俗学从比较宽泛的意义来算大概只有90年的历史,从比较严格的意义来算,只能说是最近30年才成熟起来。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一些学者得风气之先,借鉴西方的学术资源,引入搜集口头传统文学和调查风俗的方法,逐步在中国学界发展出关于民间文化的各个门类的学术事业。这种学术,先是多学科学者的“业余”爱好,然后才发展成专业的人才队伍;先是以非正式学科体制的方式运作,后来才有机会成为国家学科建制中的一个专业。

故事学30年点将录20-48

摘要:一、概述 因“神话”已另有专学,本文所讨论的“故事”,泛指民间流传的除神话之外的广义的口头散文叙事作品。因此,本文不区分传说、故事、笑话、童话、寓言等相关概念。

灯节与佛教关系新探49-57

摘要:勿庸置疑,早在佛教传入中原之前很久,灯节最核心的因素已经存在。宋人开始把上元张灯与周代的庭燎相联系,近代学者多有响应。最近,曹飞先生对此论提出驳议,认为元宵节的狂欢功能与燎祭、庭燎的祭祀功能完全不同,可备一说。然而笔者认为,从祭祀到娱乐并没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灯节最早的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远古的巫术。

云南的灯神与戏神——兼谈元宵文化中“灯”与“戏”的关系58-70

摘要:一 云南各地的灯神信仰起源于何时,因缺乏文献记载,已不可考。但灯神信仰至今仍存,是活态的民间文化。

《民俗研究》来稿须知70-70

物品与节日时空——以一个梅州客家村落的“过年”为例71-83

摘要:民俗学研究传统注重民俗仪式、过程、事件的描述与研究,对其中的民俗物品往往视而不见,民俗物品湮没在事件、仪式、过程的描述之中,被看作孤立于事件、仪式、过程之外,与事件、仪式、过程的整体没有关联,是不具有民俗意义的自然之物。在民俗志写作中,学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人们表演的仪式与信仰,

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84-99

摘要:一、粤西高州的自然人文环境 粤西高州市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阳春、信宜、陆川、化州、茂南、电白)要冲,近代为广东下四府(高州、雷州、琼州、廉州)之首,面积3311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人,辖23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437个村民委员会,40个居民委员会,设5770个自然村,市政府驻潘州街道办,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0多万人。

传说的融合与再造——以鲁西南地区的黄河大王与秃尾巴老李传说为例100-110

摘要:秃尾巴老李传说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它们与地方风物及历史相联系,数量繁多。其情节主干基本相似,枝节各有不同。民众口中的秃尾巴老李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具有代表性的主流传说与各地文化交汇融合,形成新的传说模式并广为人知。流变性是秃尾巴老李传说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真正所在。笔者在鲁西南地区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秃尾巴老李传说中有着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情节类型。这种差异的造成与鲁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直义与隐喻——“十八打锅牛”传说的分析111-138

摘要:在民间文艺学领域,对于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叙事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近些年以来,新的材料不断被发现,新的理论、方法不断被更新,口头叙事研究领域又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传说与历史”的理论思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庚子剧坛——清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的演剧业139-155

摘要:光绪二十六年是中国阴历的庚子年,因这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因此,庚子年所发生的事件就成了义和团运动的代名词。庚子年初始,来自山东、直隶的拳民大量涌进北京,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陷入京,义和团运动也由高潮迅速转入低潮。这一时期,北京内外的演剧业状况就成了事态人情的一面镜子,士绅所记笔记以及说唱文学中可获得的资料,略可体现出当年京城的演剧业景况。

新叶昆班小考156-167

摘要:流传在浙江金华地区的昆腔,是昆山腔流传至金华一带的一个支派,唱工不像正昆那样严谨细腻,洛地先生在其《戏曲与浙江》中将其称为“草昆”。

济公信仰形成、演变的几点思考168-178

摘要:济公,生年不详,卒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法名道济,俗名李修元,。时人称为湖隐、方圆叟,浙江天台人,因不守佛门戒律,饮酒食荤,举止痴颠,时人和后人亦称他“济颠”。《增订佛祖道影》尊他为禅宗第50世禅师,杨岐派第6世祖。其生平最早的可靠记载,见于同时代其师侄辈的释居简(1164-1246)所撰《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简称《舍利铭》)。

论神祇生态位关系与民间信仰生态系统的平衡179-199

摘要:一、引言 早在原始社会,宗教就与文明的曙光一起来到人间,并形成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的宗教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中国在夏商时期虽然也出现了诸如上帝、天帝这类至高无上的统一神,但这仍是一个具有功能性特征的概念。在民众的观念里,仅仅只有一个天帝是无法应对人世间事无巨细的各种繁琐祈求。原始社会的各种宗教信仰被保留下来,佛道祀神也不断进入民间信仰的万神殿。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的源流200-205

摘要: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是道教中的神祗,也是民间所熟悉的神灵,但当前普遍认为他们源自佛教。因为虽然中国自古就有龙文化,可魏晋之前的古籍中却没有“龙王”的称谓,只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在佛经中才出现了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名称。而较早提到“五方龙王”的也是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说灌顶神咒经》。另外在许多佛教经典著作如《华严生经》、《法华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中均提到龙王生活在海中,且有“行云布雨”之能,这又与道教的四海龙王非常相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道教就继承了佛教中的龙王形象,

泰山岱庙馆藏水陆画初探206-208

摘要:水陆画是佛教举行水陆法会时专门悬挂在佛室四周墙壁上的画像。五代以后,佛教水陆法会由印度传人中国,成为佛教最盛大的佛事活动之一,至元明时流传日趋广泛。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则不断融入了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的色彩。活动自身渗入了道教和儒教的元素,表现形式也逐渐为传统道教和其他民间宗教所接受,两种文化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水陆画中也得到很好的印证:一是水陆画成为天上、人间、地府等三界组成的全像图,儒释道内容皆备;

东汉士人的游艺风气209-219

摘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在东汉中后期,随着士人个体内心的觉醒,士人从对“六艺”的全面掌握,逐渐转变为侧重于掌握琴、棋、书、画等艺术性科目,而且“六艺”的礼仪功能逐渐被其中蕴涵的娱乐性、游戏性、抒情性等审美特质消解。带有审美特质的士人游艺活动增多,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常态,游艺已成为东汉中后期士林的一种时髦风气。

汉魏时期的行旅习俗220-226

摘要:两汉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综合国力到两汉时期而臻于鼎盛。魏晋时期,中国虽然又重新陷于分裂,但南北各方之间,汉族和兄弟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主要交通道路基本上都是畅通的。这一切,都促进了中国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旅行活动,使得行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形式,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行旅民俗。汉魏时期的行旅习俗,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唐宋寺院田产来源的变化与影响227-237

摘要:唐宋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种社会变革不仅贯穿于当时的世俗生活,也贯穿在当时的宗教世界之中。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之一,经过汉唐以来的发展,佛教思想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信奉佛教者比比皆是。而与世俗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便是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繁荣与衰弱。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土地是最基础和决定性的生产资料,也是衡量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对于佛教徒修行的道场和活动中心的寺院也不例外,土地是寺院、僧侣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是寺院经济的最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