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 37-1178/K 国内刊号
  • 1002-4360 国际刊号
  • 0.8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民俗研究是山东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民俗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析

民俗研究 200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民俗研究杂志首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
图腾的发明:民族主义视域下的《伏羲考》34-49

摘要:闻一多的《伏羲考》是中国20世纪神话研究的一篇名文,自问世以来就倍受推崇,在此后的学术史定位中更被认为具有“开创中国神话学黄金时代”的重大意义。近20年来,民俗学界对《伏羲考》学理方面的得失多有批判,但对此文的思想史谱系却较少措意。本文将借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尝试在思想与学术的互动关系中把握《伏羲考》叙述与结论的内在理路。

庙、庙会、仪式与神圣感——以泰山王母池为例50-62

摘要:庙宇信仰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从信仰形态、组织结构入手,或者以信仰作为分析地方社会的切入点进行发挥,多有卓识。本文不揣浅陋,尝试直接面对庙宇中的神灵信仰本身,试图分析在王母池道观内,神圣如何自我呈现,信仰如何被唤醒;人的活动在神圣感的生发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论《黑暗传》的口承叙事文化现象——以八种传抄本为主要探讨对象63-85

摘要:《黑暗传》是一部保存着汉族的神话与历史,传唱于丧葬仪式的民间叙事长诗,大致流传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附近,也就是古鄂西一带。这一部叙事长诗的流传,是在1980年代大陆田野采录风气盛行的时期,由地方文化工作者采录下来的。最先辑录于《冲农架民间歌谣集》之中,而后受到学界的关注,采录者胡崇峻先生通过陆续搜集,整理了其它的流传唱本,集结为《神农架(黑暗传)多种版本汇编》。《汇编》刊录了八种目前仍然传唱于口头的抄本资料,其中篇幅最长的抄本达一千一百余行。

“三言”异类婚故事研究——兼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86-112

摘要:一部《聊斋》,因其众多缠绵悱恻的花妖鬼狐之恋而名垂文史;《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因人与妖、人与仙、人与鬼矢志不渝的爱情而名列“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乡野村夫,都对人与异类的婚姻爱情显示出强烈的兴趣,而二十世纪初的周作人在《童话研究》一文中提出欧洲童话的“美与兽”与中国的“蛇郎”故事都属所谓之“物婚”,包括“毛衣女”一类动植物化为人后与人的婚恋,也指未化为人的动物抢亲之类的故事等。近九十年后,年青学者黄景春博士在《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多窃中辟专章论述“神仙与凡人的婚恋故事”,认为“所谓异类,乃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

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113-130

摘要:一、导论 春节“传统”是什么样子的?从文献到文献的抄录、对内在涵义的穷索将春节变成了专家学者的“内部知识”。研究者们忽视了的问题是,所谓的春节“传统”在普通的民众当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实践形态?他们的春节实践都是整齐划一的吗?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春节实践上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的春节实践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和变化?

灵籤兆象研究131-149

摘要:所谓灵籤兆象,是指籤诗所蕴含的征兆或迹象。诗歌原来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当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或意境被作为传达事情发生前的征兆或迹象的信息载体,并用于占卜吉凶祸福活动时,诗歌就演变为籤诗了。对于占卜者来说,籤诗艺术性的高低无关紧要,他们关心的是籤诗包含的兆象是凶还是吉。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籤诗兆象是一种人工符号,也包含着符号学上的所谓“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籤诗中所描写的物象或意境就是“能指”,而这些物象或意境所预示的征兆或迹象就是“所指”,从诗歌的“能指”转化为籤诗的“所指”,有神论和宿命论是其桥梁和动力。

中日建筑民俗比较研究150-160

摘要:日本的建筑,包括城池、庙宇和民居,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京都、奈良就是按古长安的模式建造的,连平城京宫的12道门,均取长安城门之名命之;特别是建筑风俗的理念,基本上是中国风水理论的演绎,五行四象布局被普遍认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由于工业社会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在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又企图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加以实证,使这些传统变得更加理性和严谨。而中国的建筑民俗,一方面由于统治思想的打压,被视为“封建迷信”,潜流于乡间和底层社会;另一方面主流社会为适应政治经济和观光旅游的需要,变换形式加以炒作,使其功利目的更为彰显,双方都在按各自的套路发展。

泰山石敢当源流考161-194

摘要:在住宅或村落周边、桥道要冲等处树立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习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考察其历史,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从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再演变出石大夫等各种变异形态的发展脉络。

婚姻偿付制度的地方实践——以红山峪村为例195-213

摘要:一、前言 在缔结一个婚姻时,相互交换礼物(不管何种形式)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和社会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实践。在人类学那里,男方向女方的赠与包括聘礼(bride Wealth)、聘金(bride price)、“新娘服务”(bride service),指的是新郎或其亲属送给新娘本人或其亲属的礼品,包括钱财、物品,也包括以劳动形式提供的各种服务。女子出嫁时亲属赠送的各种物品或货币称为嫁妆(dowry),有时候也包括新娘或其亲属提供给新郎亲属的“新郎服务”(bridegroom service)。关于为什么联姻的两个集团之间要互相赠送礼物的问题,学界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基督教与近代福建女俗改良214-221

摘要:福建省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势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大量的入闽传教士为了实现所谓“中华归主”的理想,把目光触及到所有可能影响国人心态的社会现象,企图通过种种世俗化的社会改良来博得人们的好感,进而实现其传教目标。自然,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相抵触的某些习俗也落人到他们改良主义的视野之中,其中就包括许多与女性有关的习俗。

“时节”饮食消费与人际关系的生产222-234

摘要:饮食消费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类地方性知识。一定消费传统之下,持有特定饮食消费习惯的当地人选择什么原材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食用、如何食用以及和谁一起食用等等,都体现着较浓的地方色彩。

饮食卫生与晚清防疫——以京津地区肉类饮食习俗为主的考察235-243

摘要:饮食是活人之本,古人多从养生角度,强调饮食宜忌,属自我养护范畴。饮食就种类而言,有五谷、鱼、肉、瓜、果、菜蔬之分。已往研究多着眼于古代饮食文化和近代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本文以晚清京津地区肉类饮食习俗为切入点,拟具体考察时人的饮食卫生观念及与之相关的防疫观念。

鲁菜文化的历史源流244-257

摘要:一、鲁菜文化内涵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有三大区域,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而中华民族群构时期的策源地则是黄河流域。先秦时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遗址以及夏商周的都城,都在黄河流域。其中黄帝部落的阪泉、涿鹿之战的胜利,使氏族部落最终融合成早期的中华民族群构,而奠定了汉民族的大一统的文化内涵。

我们能为民俗做点什么?258-261

摘要:当人们春节穿起盘花对襟的中式装,挂灯笼,逛庙会,看拉洋片时;当人们假期走出家门参加民俗游,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感知深远的民族文明时;当人们在媒体上频频看到有关民族文化的种种普及节目,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竟然是那样的无知时……我们不禁由衷地慨叹,那些已经被遗忘了很多年的民族传统习俗回来了。

高密聂家庄泥塑调查报告262-272

摘要:山东高密的民间艺术有“三绝”——剪纸、扑灰年画和聂家庄泥塑。我有幸于2002年11月、2003年9月、11月曾先后三次来到聂家庄,亲眼见到了聂家庄泥塑。亲手试做了泥塑,并生活在泥塑艺人之家,亲身体验了泥塑之家的生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之上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聂家庄泥塑,同时也更为其前景担忧。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我们曾经引以为荣的老祖宗留下的民间艺术正在大量地消亡和流失,而聂家庄泥塑也面临这种危机,这让人非常痛惜。因此,特别希望我的调查和研究能有助于聂家庄泥塑的挖掘、抢救和保护。

高丙中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F0002-F0002

摘要:该书的初衷,是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保证民俗学享有永不估竭的对象资源。

书讯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