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 37-1178/K 国内刊号
  • 1002-4360 国际刊号
  • 0.8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民俗研究是山东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民俗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析

民俗研究 200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民的时间感——以山东省淄博市聚峰村为中心5-16

摘要: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农具:肢体功能的延伸与象征意义的衍化——以辽东沙河沟人的农具制作与使用为例17-31

摘要:农具,传统农耕技术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技术,它的出现与使用始终是衡定农耕技术民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脉络。农具知识的传承不仅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同时也是农耕技术民俗与农耕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载体的农具,它不仅表现为减轻民众劳动负担的媒介与辅助性工具,同时,作为民众生活层面的一种文化事象,农具在传承并延袭传统农耕知识的同时,还盛载着民众丰富的心理需求与精神内涵。

宴会、礼仪与地位——关于赣东北某村宴会礼仪的饮食人类学透视32-40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 饮食人类学自二战后兴起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20世纪70年代,饮食人类学在美国已颇为流行;而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饮食人类学甚至被喻为“成果丰富、不胜枚举”。但作为一门学科,饮食人类学在中国还很落后,“其研究内容尚不明确,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还不成熟”。

“诸娘”与“唐部”:闽江下游民俗生活中的族群关系与历史记忆41-56

摘要:众所周知,福建的地域传统是以属“南岛语族”文化圈的“闽越”土著为“底层”的。对于从事福建(包括整个华南)文化与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这一地区如何从“蛮夷之地”转变成为以“汉人”、“汉文化”为主导的地区,一直是一个难以回避且引人人胜的问题。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曾经说过,福建“可谓最缺乏历史之省份”。,这里所说的“历史”,当指“直至五代犹未甚详”的文献典籍而言。

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57-66

摘要:一、表演化的产生 在民俗旅游中,民间歌舞和习俗的表演往往是重要内容。本文中的表演指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借助有关的手段,展示文化主体的才艺、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它既不同于纯粹的艺术表演,也不同于戈夫曼所说的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专指民俗旅游中的文化展示。国外学者发现:“旅游使当地人变成了一个旅游景观,即成为一个表演者,按照他所获得的什么能吸引游客的感知更改他的行为。

商业文化与民族饮食文化——以土家烧饼为例67-80

摘要:一、土家烧饼风摩全国 2005年,一种名叫“土家烧饼”的风味小吃风靡全国,似乎一夜之间遍及各地的大街小巷。“土家烧饼”来自湖北土家族的聚集地恩施,土家人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做成别具风味的表面撒有馅料的圆形烤饼。自2005年5月第一家土家烧饼店在武汉出现至今,土家烧饼已由我国的西部逐渐向东扩张。这些“土家烧饼,,店无一例外地有着相似的店铺装饰,翠竹、红线、簸箕等“土家族”店面装饰元素。

泰安市旧县爬桥节调查报告81-85

摘要:在泰山和徂徕山之间,有一座横跨汶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旧县大桥。大桥的西岸是泰山区邱家店镇的南旧县村,大桥的东岸是岱岳区徂徕镇的孙家疃村。在这个大桥上,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桥上来回走动,去年,泰安市泰山区正式将这项爬桥活动命名为“旧县爬桥节”。

天水伏羲庙灸百病习俗调查86-104

摘要: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东接关中,南通巴蜀,北扼陇坻,西倚定西、甘南,渭河水系将其南北划分为西秦岭陇南山地和黄土高原,地理上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它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伏羲的诞生地,这里长期以来盛行对伏羲的信仰崇拜活动。

明清徽州民居风格形成之民俗背景浅析105-111

摘要:一、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群体组合反映了徽州的“营宅”民俗 (一)“天井民居”模式与徽州的“楼居”民俗 作为传统民居的一支,徽州民居的群体组合方式符合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体系的群体组合特征,通常“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从口述材料看民国时期的私盐运销——以云南诺邓盐村为个案112-125

摘要: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食盐一直是国家的专卖的垄断商品。然而,私盐运销却一直屡禁不止,成效微弱。在下层社会,私盐运销曾是特定群体的一种谋生方式与手段,从事这种活动与国家的法规是相违背的,它的内部运行相当隐蔽,鲜为人知。研究盐业史的学者较少运用口述史的材料,从下层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以云南诺邓井盐村的私盐活动为个案,从民俗学视角来研究诺邓村不同形式的私盐运销形式,以及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民间控制126-138

摘要:汾河流域作为北方经济重心区域保持了长期的繁荣与稳定,明清时期尽管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但蕴育在汾河流域的晋商依然创造了执中国金融业牛耳的辉煌。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流域生态环境也出现明显恶化,径流量少、水土流失加剧,水害增加及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问题日渐凸现。究其因,主要和期间人口大幅度增加,在许多地区超出自然承载力有关。

明代云南地区的饮食习俗139-143

摘要:饮食的构成和方式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云南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过程中,应该对云南各民族的饮食传统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其中有用的成分,为今天的社会服务。本文对明代云南各民族的饮食习俗略作论述,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者关心这类问题。

泰山岱庙出土石刻画中所见的童戏图144-151

摘要:2001年8月,在修复岱庙西城墙马道时出土了6件刻有双面画的刻石。经专业人员清理,计有刻图14帧,内容包括《睡丸图》、《踢瓶图》、《戏鼓图》、彻币戏图》、《双鹿图》、《双羊图》等。石刻画为剔地起突,形象造型浑厚朴实。其中的艋丸图》、《踢瓶图》、彤战鼓图》为人物图(人物均为儿童)。据初步考证,这部分石刻本来是一种石护栏(单钩栏)的构件,后因故拆除后被垒砌在了马道的底部。

汉画像石中的射鸟图像与升仙152-159

摘要:长生不老和升仙是战国秦汉时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当时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追求。怎么才能够成为神仙,进入神仙的世界,和仙人一样过上神仙的日子?汉画像石以图像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条长生之道,那就是射鸟。

《史记》风俗习性的记写特点160-163

摘要:《史记》是一部具有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并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著作,在内容上以记写人物为主,但又兼有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天文、地理、医学等内容,其中还不乏对人的风俗习性的记写。但《史记》对人的风俗习性的记写,不同于对人物和其它内容的记写,有着其自身的记写特点。

“水浒”文化与祈雨风俗164-170

摘要:不少学人把张岱的《陶庵梦忆》作为吴越民俗风土的历史记录,这是不无道理的。例如“扬州清明”、“二十四桥风月”、“越俗扫墓”、“绍兴灯景”、“龙山放灯”、“目莲戏”、“闹元宵”、“西湖香市”等都是江南地区明末民俗的历史资料。陈平原在《“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中,就认为张岱“对于民俗文化与都市风情的理解和把握胜过了史书和方志”。林邦钧在《梦醒寻梦一张岱及其小品文》中也认为,“张岱小品的内容十分丰富,殆同一幅全景的明末风俗画”。

村落中的“神”与“像”——山东民间臆造神信仰的现存形态及其社会意义171-187

摘要:引言 村落,是民众春种秋收,生息繁衍的聚居空间。村落中的信仰、禁忌、崇拜是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的真实体现。走进山东的村落,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积淀形成的古老信仰、禁忌、崇拜,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又以对“神”的敬祀供奉形式,显性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日庆典等活动中。

《聊斋志异》故事中的民间信仰与民间意识188-194

摘要:关于御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历来的研究者都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羽聊斋志手酚是蒲松龄在科举失败后,为了寄托孤愤而写作的泄愤之辞。但是《聊斋志异》素材的民间来源,《聊斋志异》与民间审美、民间叙事的种种割不断的联系,也是不容抹杀的事实。御斋志异》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民间审美趣味,人物身上很少有庙堂之气,多了民间凡尘的世俗味,他们都是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