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 37-1178/K 国内刊号
  • 1002-4360 国际刊号
  • 0.8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民俗研究是山东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民俗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析

民俗研究 200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民俗研究杂志特稿
中国民俗通志总序5-13

摘要:志者,记也,志书亦即孔子所谓"述而不作"之类,与史书同源而又有别之.史书注重人与事,尤注重人们的言语与活动,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是也,是先个体而后集合;志书则关注凝固化的业已定型的自然、制度以及作为群体的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是先集合而后个体.与之相应,史家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要把史家之史观付诸史笔,褒贬裁量,评判古今,其叙事则是详往而略今;志家追求的是事物之本来,叙而不议是其根本特色,并不注入志家个人的议论评判,其记述则是详今而略往.志与史是中国文化之两大渊薮,其意义均不待言.

民俗研究杂志论坛
从传统到当下:试论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14-26

摘要:节日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质,以及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排的密切关系,不仅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内容,也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当下语境中,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与此相关,一些人从维护和弘扬民族传统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传统节日式微、法定假日中只有春节是传统节日的情况,提出国家应将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也作为国家的法定假日.

建构象征的“紫禁城”——近代北京民间香会妙峰山行香走会主题之一27-42

摘要:一 制度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最高表现,它鲜明地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自然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作为行为规范的各种制度,为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制度会极大地促进或限制人类创造能力的发挥.

路易·杜蒙论印度种姓制43-51

民俗研究杂志民俗史
鸠杖与汉代敬老习俗52-59

摘要:西汉帛画和画像石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执杖老人的出现.综合目前所见执杖形象有三类:一类是老人执杖,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中老妇执杖(图1);一类是门吏执杖,如临沂庆云山石椁画像(图2);一类是历史文化名人执杖,如老子、孔子等(图3).所执之杖一般为直杖,也有曲杖.帛画执杖人物是墓主,画像石中的执杖人物则还有其他成分,如先人等.

明代的佛教宝卷60-95

明清、民国时期民间教派的太阳神96-104

摘要:几千年来,太阳神信仰对于塑造我国民众的社会和文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太阳神信仰出现之初,是作为原始宗教存在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又一直留存在一些民间宗教中.这种宗教形态的太阳神信仰,可以说是我国民间太阳神信仰的核心部分和集中体现.民俗形态的太阳神信仰,就其起源而言,可以说是宗教形态太阳神信仰的辐射与延续.本文拟根据在华北等地的田野调查和民间教派的宝卷,对明清、民国时期民间教派的太阳神信仰及拜日民俗进行分析讨论.

清前期鲁中农村的日常饮食习俗105-114

“纸钱”考略115-129

摘要:纸钱,又作阴钱、寓钱、拟钱,即剪纸为钱形者.也有较大的纸钱,上凿若干钱形者.至于出现于何时,难以断然下一结论.综合考量,纸钱应出现在魏晋时期.纸钱之功用,可以概括为祀鬼、敬神两种,其目的主要是人们借此行为同神鬼世界取得沟通.如同阳间的货币一样,纸钱是阴间使用的有价证券.因此,"烧纸钱"是人间借着祭祀行为,送达阴间专用货币给特定的神祗、祖先或鬼魂使用的一种宗教行为.此一民俗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世俗对"幽冥世界"的普遍信仰及托庇于祖先的心理.大致说来,古代祭祀,原用玉币(帛),汉代多以真钱随葬,称为"瘗钱",此时祭祀当用驹时已出现以木寓马代替的现象,而魏晋以下民间渐以纸寓钱替代"瘗钱".至唐代开元年间,纸钱始用于朝廷祠典.经历了如此漫长的过程,纸钱的产生与使用,比用真币、冥币都要文明得多,它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祭祀文化.

民俗研究杂志学术史
歌谣与启蒙——以晚清《新小说》杂志的“杂歌谣”专栏为中心130-134

阿英与20世纪30年代的俗文学研究135-153

摘要:一、引言 "中国俗文学"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个新学科.随着清末敦煌石窟文物的发现,大批久已湮没的唐五代俗文学作品展示在人们眼前,这一文学传统的源流因革昭然若揭.此后,文学艺术工作者们对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兴趣日趋浓厚,许多学者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渐开始对存世的俗文学资料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这就成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强大的文学艺术研究思潮中的一项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俗文学"的概念、理论应运而形成."俗文学"一词据说是日本汉学家②最早提出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宋代婚俗研究综述154-162

摘要:婚姻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婚俗,对了解和认识历史和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宋代处于封建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呈现出与以往朝代不同的特点,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宋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相当活跃,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问题,婚俗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论著不少.笔者将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宋代婚俗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和展望,以期有助于宋史研究的发展.

民俗研究杂志民间信仰
从民间杂神到三皇五帝——论盘古庙重建过程中附祀神的转变163-174

摘要:包括庙会在内的传统民间社会文化形式悄然复兴,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此前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这种"传统的复兴"是否是民间传统的简单恢复?笔者在对豫南盘古山的盘古庙会的调查中注意到,80年代以来重建的盘古庙,其附祀神的设置与1949年以前的盘古庙相比有一定改变,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盘古大殿中附祀神的变化,三皇五帝取代祖师、龙王、青苗、马王等民间杂神成为盘古大殿中的附祀神.本文着重对这种变化的意义及原因进行探讨.

俗化的信仰与神圣的艺术——以鲁中西小章村的祖先崇拜及竹马表演活动为例175-189

摘要:前言:华北地区村落研究的意义 关于华北地区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大多数村落在其形成初始皆为单姓家族村,然而,华北地区文明开发较早,王朝更迭频繁,向以历史积淀复杂、官民文化交错著称,如果哪一个村庄能在几百年间持续处于这种单姓家族村的基本型状态,那便是极为罕见的了.

聂家庄和曾经的“庙”190-194

摘要:2003年春节前后,为了配合潍坊市的旅游开发工作,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师生一行10余人在潍坊市旅游部门和有关县市的配合下,对潍坊市所属区县(市)的民俗资源进行比较全面的定点考察,所获甚丰.其中高密市聂家庄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庙"的情况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调查结束后写成了这篇调查报告予以记述.

民俗研究杂志民俗语言
社会民俗语源例析——兼作对辞书相关条目的订补195-209

摘要:语词具有社会性,民众的生产生活,民间的风俗习惯,都有可能在语词上得到反映.有些词语本身就是社会民俗词语,对其意义的阐释或推求,当然须结合社会民俗进行;有些词语的现行通用意义虽然看不出明显的民俗性来了,但它的形成及其本义却是从社会民俗那儿来的,当然也须向社会民俗方面进行追溯和考索.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本文由几组词语出发,着重在其社会民俗语源和流变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开发.

民俗研究杂志民族民俗
从边瑾未定稿看鄂伦春之习俗210-216

壮族织锦概说217-222

摘要:读书时,一头扎进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学习之中,心无旁骛.尤其钟情于苗族服饰,每每钻入西南大山之中的苗寨,贪婪地吮吸着独特的苗族文化的乳汁,自己随之渐渐地长大起来,对于苗族服饰如数家珍,颇为自得.忽一日,于朋友处见得一方壮锦,绚丽壮美,别有一番神韵.又叹自己尚属才疏学浅.于是乎,上山下乡深入壮寨,回来后又一头钻入书堆,总算对壮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特书此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