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 37-1178/K 国内刊号
  • 1002-4360 国际刊号
  • 0.8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民俗研究是山东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民俗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析

民俗研究 200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民俗研究杂志论坛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5-29

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30-46

摘要:一、民间叙事的涵义及其研究方法 民间叙事(FolkNarrative),是指在不同集团的人们当中流传的、对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件的叙述,与一般叙事不同的是,它们主要是通过口头来进行交流(所以有时又被称为"口头叙事",Oral Narrative),而且往往以众多异文形式存在.民间叙事范围广泛,包含着许多种叙事文类(Genres),其中既包括比较传统的文类,像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狭义)、笑话、史诗、叙事歌谣等等,另外也包括现代日益受到学者们关注的个人叙事(personalnarrative)、都市传说(urbanlegend)、奇闻逸事(anecdote)等.民间叙事不仅一直是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里最受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而且还常常引起诸多文艺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的浓厚探索兴趣.

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47-56

摘要: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但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老病死'规律',而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仪式.自古以来很多哲人都对死亡及其相关的文化进行过论述①,但却没有一个时期,像1983年到2002年这20年一样,如此大规模地对死亡与丧葬文化进行研究,并出现了如此大量的著作,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本文正是以此20年为限,对于此期的死亡与丧葬文化研究的著作成果,进行一些概述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进一步研究的借鉴.

蒙古族的马崇拜浅析57-66

摘要: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对该民族而言,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及实践造就了蒙古人尊马、崇马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必然要反映到社会意识范畴,深嵌在社会文化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马文化.马崇拜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特征与体现.在祭祀、通过礼仪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蒙古人都展示了他们对马的崇拜.

民俗研究杂志默认
钟敬文文集(5卷)29-29

泰山研究书目辑录56-56

中国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辑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96-96

民间信仰书目辑录165-165

动态181-181

民俗研究杂志特稿
燃烧生命 挑战极限——记钟老在《民俗学概论》修改、定稿的日子里67-70

摘要:2003年11月21日,全国各地的民俗学者相聚首都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展阅1983年5月21日学会成立大会时的纪念照,大家激情无限,思绪难平.时隔二十年,当年照片上在前排就座的老一辈民俗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史学专家很多都已先后谢世,钟老离开我们也快两年了.然而,以钟老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所开创的民俗学事业,正由一代又一代新的、意气风发的学者不断地发扬光大.回顾这二十年的发展,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怀念起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

民俗研究杂志田野调查
界首土窑民间三彩釉陶考察报告71-81

摘要:民间陶瓷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当然也不能背离民间艺术的一般规律.陶瓷的发明,出于民间,它的服务对象也是普通老百姓,它的作者是民间艺术家,它的生产技术是民间手艺,它的烧制也出于民间匠师,所以,它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笔者在1998年至2002年间,五次考察安徽界首民间土陶工艺,重点考察界首土窑生产的三彩釉陶,这种陶器的表面装饰颇具特点,其刻花、画花的内容,大量表现当地节令时俗和地方戏曲,陶艺艺人的创作,也兼有自娱性和娱他性的特点.在考察中,我们感到影响界首民间陶瓷艺术发展方向的因素主要有三,即地域环境、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

民间信仰的恢复与重建——以侯村女娲信仰个案研究为例82-96

摘要:在以往女娲神话及其信仰的研究中,神话学者、民俗学者往往在大范围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以文本为主的比较研究和溯源研究.②对文本进行研究固然重要,可文本形成和变异的具体过程,也值得探讨,尤其是近些年,在全国民间传统重建热潮的带动下,与女娲相关的风物、女娲神话及其信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重建,比如河南省西华县思都岗村的女娲城、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乡女娲庙会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重建现象?重建的过程是怎样的?重建后呈现出哪些特征?这些问题在国内神话学界、民俗学界尚鲜有问津.

青州井塘村居住民俗调查报告97-105

摘要:井塘村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区西南十五公里处,属五里镇.它南依玲珑山,东靠南阎村,与南部乡镇王坟接壤,是五里镇最南边的山村.井塘的老村建在山上,全是石屋,现在多已废弃.村中主街名日青石街,沿青石街而上到最高处有一平地,百姓称作崖顶.崖顶以西,俗称鞍子西,崖顶以东称鞍子东.新建村庄在青石街北侧及鞍子西.村中玲珑山下,泉眼水流而下有流沙河,是季节性河流,六月天雨水多时,能持续流五六天.在泉眼西侧有已废弃的龙王庙及新近修复的关圣祠.由于依山而建,所以井塘村的基本特点用当地人的话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

青州井塘村现存宗谱调查106-112

摘要:井塘村地处山东省青州市五里镇,由井塘和郭沟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约1600人,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宗族:吴姓、孙姓和张姓.吴姓最大,约占总人口的70%,其次是孙姓,约占20%,这两姓都居住在井塘村.人口最少的是张姓,他们主要居住在距离井塘三四里的郭沟山村.

民俗研究杂志民俗史
北朝时政谣谚与民间信仰113-119

摘要:社会史,尤其是有关下层百姓的社会史研究是近几年来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然而,由于直接史料的匮乏,古代中国的下层社会史研究与近现代史的相关研究相比显得较为薄弱.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只有充分搜讨古人之一言半语而类聚之,才有可能走出这一困境,民间谣谚便是可以进一步挖掘的史料宝库之一.就北朝谣谚而言,其中包括民众对国政大事的关注、对官吏的歌颂或抨击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北朝民众对政治的关注,是一幅难得的北朝社会政治风情画卷.同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北朝谣谚反映的仅仅是北朝民众对时政的一种敏感的关注而已,并没有积极参与的表现,折射出北朝民间缺乏统一信仰的新特点.

关于宋代的泰山香会120-128

摘要:对大山的崇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像泰山那样历史文化延续之长、宗教信仰影响之大,乃至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实不多见.因着这种历史的优势、文化的优势,作为泰山化身的泰山神,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其信仰渗透于各个社会阶层之中,以致影响着一代帝王、一介百姓.封禅大典成就着帝王的理想与希冀;而年复一年的朝山进香,则寄托着庶民的渴望与追求.我们相信,对泰山的信仰是自由的,尤其对平民百姓而言.香客来泰山,或许愿,或还愿,是自发的.当相同信仰的人多了,为一相同的目的,结队而行,也就会有了相应的组织,于是群众性的民间组织--香社、香会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当头的组织者,也就是会首、社首,或称作社头、香头、会主、香主、纠首、当家的.而众信仰者就有了社人、会人、信士、弟子、善人、社众的称谓.泰山信仰久远,香会也就久远.本文所要论及的则是宋代泰山香会.

明清时期苏州东山民居建筑艺术与香山帮建筑129-139

摘要:明清时期的苏州东山民居主要分布在苏州市东山镇新义村、陆巷古村、杨湾古街等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明善堂、绍德堂、瑞蔼堂、凝德堂、遂高堂等.通过对这些东山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建筑装饰特色的实地考察,可以看出这些古老的建筑物既具有苏派民居的典型特征,又具有独特的地域建筑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并由此折射出民居文化中蕴涵的传统审美心态.

百无禁忌嫁娶忙——清代北方“乱岁”婚俗考察140-145

摘要:乱岁是清代普遍存在于北方民间的岁暮不择吉随意嫁娶的民俗现象,以往学者曾从婚俗、禁忌等角度对此做过考察①,本文试以地方志风俗、礼俗篇中的岁时资料为基础,对该问题加以归纳和补充.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活动要应天顺时、趋吉避凶,宪书、日书指导着人们特定年月日里的行住婚嫁等行为.就婚嫁而言,讲究从常年,避殊年(如无春年、双春年);就利月,躲败月(如五月恶月、七月鬼月);而在常年利月里具体日期的选择上,阴阳家、星象家普遍认同单日、生肖克日、绝日(立春、立秋、立夏、立冬)、离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是黑道凶日.这样一番过滤后,适于婚娶的黄道吉日就所剩无几了;然而,有清以降,北方民间俗信岁暮皆吉日,逐日可嫁娶,百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