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经验交流、综述与讲座、短篇报道、技术与方法、护理方法、高教研究与高教管理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7550
  • 国内刊号:23-1270/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283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5
  • 综合影响因子:0.30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论著

山楂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睾丸保护作用及其对PCNA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山楂总黄酮对雄性Wistar糖尿病( DM)大鼠睾丸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PCNA表达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胰岛素治疗组和山楂叶总黄酮治疗组( HLF组)。每组10只,尾静脉注射1%链尿佐菌素(STZ)溶液诱导糖尿病模型。 HLF组给予山楂叶总黄酮200mg/( kg· d)定时灌胃给药。取一侧睾丸组织甲醛固定,用于制作免疫荧光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2型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 HLF治疗后大鼠血糖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大鼠体重和睾丸质量明显增加,曲细精管直径接近于正常,HLF组大鼠睾丸组织PC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山楂叶总黄酮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睾丸损伤提升睾丸组织中PCNA的含量表达,对睾丸组织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1-4

苦参碱对人口腔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苦参碱( Matrine Mat)对人口腔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的作用。方法:选择人口腔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at(0、0.2、0.4、0.8、1.2mg/mL),用MTT法检测Tca8113细胞的增殖活性,HE染色、Hoechst33258法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1、MTT法苦参碱可抑制Tca8113细胞增殖,表现为剂量、时间依赖关系;2、倒置显微镜观察实验组细胞出现大量空泡样改变;3、HE染色观察到细胞膜边缘聚集出现新月体;4、Ho-echst33258法观察到实验组细胞细聚染发出蓝白色荧光。结论:苦参碱能够有效的抑制人口腔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5-8

脂肪干细胞向软骨分化构软骨复合体和移植界面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验证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软骨细胞共培养后,能否诱导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软骨复合体和移植界面。方法:分离并培养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的ADSCs和软骨细胞,实验分为两组,将ADSCs和软骨细胞共同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独培养ADSCs作为对照组。培养14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ADSCs的形态变化;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成软骨诱导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ADSCs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显示,共培养组第14d时,细胞大部分呈圆形,呈软骨细胞形态;对照组ADSCs的形态未见明显变化仍以梭形为主,排列有序,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增殖迅速;成软骨鉴定结果显示,共培养组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而对照组均为阴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共培养组ADSCs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与软骨细胞共同培养后,ADSCs可被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软骨复合体和移植界面。
8-12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论著

经皮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成型术治疗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经皮椎体强化成型术治疗的59例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观察组)与给予保守治疗的56例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与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87±1.36)mL,骨水泥外溢率低达5.95%,无骨水泥松动、椎体再压缩现象,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1%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P<0.05);观察组患者在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所占比率分别为74.58%、25.42%、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Brien活动能力评分、止痛药使用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观察组;且显著低于治疗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其他神经症状、肺栓塞、气胸、再次骨折与感染的出现。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佳,可迅速缓解疼痛,创伤小,并发症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12-15

P-gp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P-gp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06~2012-06间收治的可手术三阴性乳腺癌84例及非三阴性乳腺癌394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P-gp蛋白在两者中的表达特点。结果:三阴组中P-gp蛋白阳性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非三阴组中,P-gp蛋白阳性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gp蛋白阳性率在三阴组及非三阴组中分别为45.24%及40.61%,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中,P-gp蛋白阳性提示其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可以作为评估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15-17

运德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运德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166例患有手足口病的小儿,按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52例,运德素肌肉注射组(观察1组)56例,运德素雾化吸入组(观察2组)58例。全部病例给予常规护理,炎琥宁抗病毒治疗,有细菌感染的应用抗生素,发热的退热处理,口腔痛的局部护理等,观察1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运德素肌注;观察2组应用运德素超声雾化吸入,疗程均为5天,比较各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用药后用药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用药后临床表现及临床效果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用药后临床表现及临床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德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均取得满意疗效,且雾化吸入方法更易被患儿和家属接受,值得临床应用。
18-20

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应用。方法:选2011-12~2013-06间在我院治疗的已确诊的细菌感染组40例新生儿,另外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确诊的病毒感染的40例新生儿,同时选取健康的40例新生儿,比较三组新生儿的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5.92±12.52) mg/L,(19.10±3.34)×10^9/L,(56.57±13.60)%;与病毒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40例新生儿的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的阳性率分别为77%(31/40)、38%(15/40)、67%(27/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x2=126.308)。细菌感染组40例新生儿中35例发热,35例发热新生儿治疗后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检测结果分别为(4.66±2.48) mg/L、(9.74±2.44)×10^9/L ,(34.14±6.06)%,分别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0-22

中西药结合与常规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中西药结合与常规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06~2013-12间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药结合疗法。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淀粉酶( AMY)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腹痛缓解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疗法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有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23-25

胎膜早破与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妊娠结局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宫内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胎膜早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10~2013-10期间在我院分娩的并有完整随访资料50例胎膜早破孕妇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时期50例在本院住院分娩无胎膜早破孕妇作为对照组。同时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宫颈分泌物解脲脲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结果:50例胎膜早破孕妇中,解脲支原体感染率达58%,与胎膜未破孕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UU-DNA预测胎膜早破感染敏感度较高,但是特异度和准确性要低于CT-DNA;同时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的孕妇与未感染的孕妇相比,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与解脲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其对母儿预后造成严重威胁。应加强孕期保健,积极预防与及时诊治宫内感染以改善母儿预后。
25-28

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增高(76.67%VS93.44%),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1.67%VS4.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平均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再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高于无再出血患者( P<0.05)。结论:超早期血压控制通过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防止血肿体积扩大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28-31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经验交流

检测血清胱抑制素和β2微球蛋白对子痫前期孕妇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制素和β2微球蛋白水平在评估子痫前期孕妇肾功能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04例子痫前期孕妇,根据孕妇肾小球滤过率( GFR)分为肾功能异常组( GFR<90 mL/min/1.73m2)和肾功能正常组( GFR≥90 mL/min/1.73m2),另选取正常妊娠孕妇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胱抑制素和β2微球蛋白水平。结果:在104例子痫前期孕妇中,共有28例出现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6.92%;肾功能异常组孕妇血清胱抑制素和β2微球蛋白水平分别为(2.58±0.22)mg/L和(1.02±0.11) mg/L,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和正常孕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胱抑制素和β2微球蛋白水平是反应子痫前期孕妇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可指导临床子痫孕妇病情变化情况。
31-33

益气活血法联合尿激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联合尿激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04~2013-04间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5例,年龄42岁~77岁,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63例,对照组给予保护脑细胞,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等常规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差异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差异。结果:治疗前,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情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动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联合使用益气活血法与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既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又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3-35

2型糖尿病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03~2013-07间经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OSAS患者63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检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另对观察组患者行动态血糖监测,计算出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MAGE )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值( MODD)。结果:观察组患者FPG、HbA1c、MDA及8-iso-PGF2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PG、HbA1c与SOD呈显著负相关(r=-0.527,r=-0.503,P均小于0.05),与MDA和8-iso-PGF2α则呈显著正相关( r=0.717、0.549和r=0.515、0.520,P<0.05或P<0.01);血糖波动指标MAGE、MODD与与SOD呈显著负相关(r=-0.634,r=-0.518,P均小于0.05),与MDA和8-iso-PGF2α则呈显著正相关(r=0.742、0.763和r=0.735、0.774,P均小于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OSAS患者血糖波动指标均与氧化应激活化程度显著相关,因此,建议患者在注意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关注血糖波动。
35-37

大明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大明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及改善血液循环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明胶囊,疗程3个月。结果:两组组间血脂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均较治疗前缩小,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明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调脂、稳定斑块及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疗效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37-38

家庭健康教育管理对哮喘控制与依从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家庭健康教育管理对哮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推广健康教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106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按照2008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GINA)方案治疗。对观察组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予系统性哮喘健康教育管理。结果:健康教育管理后,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治疗依从性,哮喘控制测试(ACT),症状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结论:对家庭进行系统的哮喘健康教育管理明显有助于提高哮喘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38-40

齐拉西酮、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探讨

摘要:目的:探析临床采用齐拉西酮、氯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躁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碳酸锂治疗,对照组40例加用氯氮平,治疗组加用齐拉西酮(力复君安),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或者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8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疗效相当;治疗组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结论:临床上采用齐拉西酮、氯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疗效均较为显著,疗效相当,但齐拉西酮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故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可作为治疗躁狂症首选的方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40-41

脑卒中后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析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病30d后VCI的发生率,并根据是否发生VCI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VCI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入院30d后VCI发生率为45.0%(54/120);多因素分析显示,老龄、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史、病变位置在关键部位、HbA1c高、收缩压高及Hcy水平高均是脑卒中后VCI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卒中后1个月VCI发生率较高,应对老龄、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患者早期筛查,及时防控,减少VCI发生风险。
41-43

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研究分析了丙泊酚不同的给药方式对老年患者行全身麻醉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拟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4例,采取随机分配方式分组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组(Ⅰ组)和丙泊酚手控输注组(Ⅱ组)。麻醉过程中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于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切皮即刻(T4)、切皮后5min(T5)以及拔管即刻(T6),7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心率(HR)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心血管指标进行组内比较:患者的SBP和DBP值在诱导后T1比诱导前T0显著降低,(P<0.05);手控输注组患者的SBP与DBP值在插管时T2和拔管时T6显著高于诱导前T0(P<0.05);手控输注组患者的HR值,在插管时T2和拔管时T6显著高于诱导前T0( P<0.05),而诱导后T1的HR数值明显低于诱导前T0( P<0.05)。组间比较:在插管时T2,手控输注组患者的SBP和DBP值明显高于靶控输注组患者( P<0.05)。结论: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麻醉诱导时血液动力学更平稳,麻醉过程更平稳,安全性更大。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