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省级期刊

Lingnan Modern Clinics in Surgery

  • 44-1510/R 国内刊号
  • 1009-976X 国际刊号
  • 0.7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是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岭南现代临床外科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与临床研究、综述、专家笔谈、外科护理、病例报道、手术详解、MDT专栏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述评
正确理解“精准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637-641

摘要:2015年初在美国正式提出一个在研究基因序列的基础上,探索疾病的根源,预防和治疗的规划并被定名为Precision medicine,译称"精确医学"或"精准医学"。该定义在临床医生中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疑虑,因为这涉及到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导向问题。精准医学应该是对医学服务的一种要求,要求医学服务从行为和方法上达到精准,以基因序列和表达调控为基础的分子医学是狭义的精准医学,与临床医学所要求的精准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临床工作者直接面对大多数病人,须要运用符合现代医学认可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基因系列的成果)解决病人的问题,而不管这种方法是否基于基因分析的结果。这种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医学属广义的精准医学。

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642-646

摘要: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器官的恶性肿瘤。其中甲状腺癌乳头状癌大约占90%。虽然大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没有很大的困难,但是部分仍存在挑战。随着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基因和生物学特征的了解以及新的靶向治疗的发展,对其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就最近有关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基因的相关进展以及它们对肿瘤进展的重要意义进行系统综述。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论著与临床研究
环孢素A在透明质酸诱导大鼠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647-651

摘要:目的观察环孢素A(Cs A)在透明质酸酶诱导的大鼠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5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00-250 g),分为对照组15只(膀胱灌注生理盐水),模型组15只(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Cs A治疗组15只(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Cs A)。采用长期(1个月)间歇灌注透明质酸酶(4 g/L)构建大鼠IC/BPS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测膀胱功能,Von Frey刷检测泌尿生殖区疼痛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膀胱组织NO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 NOS、IL-6、IL-10及IL-17 m RNA表达,ELISA法检测膀胱组织IL-6、IL-10及IL-17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膀胱大鼠膀胱i NOS、IL-6、IL-10、IL-17 m 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01),在予以Cs A治疗后,其m RNA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模型组膀胱NO含量为9.73±2.62μmol/g;IL-6含量为125.4±11.25μg/g;IL-10含量为64.05±6.26μg/g;IL-17含量为90.61±10.49μg/g;排尿时间间隔为148.23±40.75 s;膀胱容量为0.41±0.06 m L。对照组膀胱NO含量为1.31±0.55μmol/g;IL-6含量为55.18±5.07μg/g;IL-10含量为32.12±3.82μg/g;IL-17含量为44.45±4.92μg/g;排尿时间间隔为441.90±34.96 s;膀胱容量为1.27±0.10 m L。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NO、IL-6、IL-10、IL-17含量均明显升高,排尿时间间隔缩短,膀胱容量降低,疼痛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Cs A治疗组大鼠的膀胱组织NO、IL-6、IL-10、IL-17含量均显著减少(P〈0.001),分别为3.97±1.71μmol/g;62.29±6.68μg/g;33.51±5.77μg/g;51.88±6.67μg/g,排尿时间间隔及膀胱容量明显增加(P〈0.05),分别为422.06±42.22 s、1.14±0.15 m L,疼痛评分也明显下调(P〈0.05)。结论在透明质酸酶诱导的IC/BPS大鼠模型中,Cs A膀胱灌注治疗能显著改善大鼠的尿流动力学及疼痛症状,这可能与其下调i NOS、NO、IL-6、IL-10及IL-17等炎症介质的表�

利多卡因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因子表达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粘附脐带静脉内皮细胞652-656

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利多卡因预处理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30 min后,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刺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选择素E(CD62E)、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分析NF-Kappa B(NF-κB)通路蛋白的改变,并通过细胞粘附实验评估利多卡因预处理对肝癌细胞(Hep G2)粘附于HUVECs的影响。结果利多卡因预处理可以明显抑制p65并抑制Hep G2粘附于HUVECs。q RT-PCR结果表明利多卡因预处理可明显抑制TNF-α刺激后的CD62E、VCAM-1和ICAM-1表达水平的增高。结论利多卡因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进而抑制细胞粘附因子表达并抑制结肝癌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

特异性沉默TGF-β1的PIP控释支架预防输尿管狭窄的实验研究657-660

摘要:目的确定特异性沉默TGF-β1的PIP控释支架在预防输尿管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20只健康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普通支架组(B组)、特异性沉默TGF-β1的PIP控释支架组(C组)和PIP错配组(D组),建立输尿管狭窄模型并置入相应的支架管,于术后30天取出损伤部位输尿管,对比不同组间输尿管狭窄的程度、TGF-β1和a-SMA的表达水平。结果 4组输尿管管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C组狭窄程度最低(P〈0.01)。狭窄段输尿管壁平均厚度分别为:A组2.4±0.6 nm,B组2.1±0.7 nm,C组1.5±0.4 nm,D组2.2±0.4 nm。与其它组相比,C组中TGF-β1和a-SM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1)。结论特异性沉默TGF-β1的PIP控释支架能有效减少输尿管狭窄发生的程度。

EGFL7通过FAK信号促进舌鳞状细胞癌侵袭迁移的研究660-663

摘要:目的探讨EGFL7对舌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q PCR验证舌鳞状细胞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以及舌癌细胞中EGFL7的表达水平差异,以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SCC-9为实验样品,通过脂质体介导,将EGFL7-si R转染至SCC-9细胞,降低EGFL7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转染前、后SCC-9中EGFL7的表达变化,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EGFL7的下游信号分子FAK的表达变化。结果转染EGFL7-si R后的SCC-9中EGFL7的表达明显下调(P〈0.001)。SCC-9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01)。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SCC-9中降低EGFL7的表达水平后FAK磷酸化水平降低,而FAK的表达水平不变。结论 EGFL7的表达水平变化与舌鳞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EGFL7可能通过调控其下游信号通路基因FAK磷酸化水平而发挥作用。

预测心脏术后引流时间延长风险列线图的建立664-668

摘要:目的建立可预测心脏术后患者引流时间延长的列线图,便于进行更好的临床管理。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152例行开胸心脏手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围手术期相关情况和术后引流时间等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法分析并筛选术后引流时间的显著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术后引流时间延长的列线图。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吸烟、疾病类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比值(PT-INR)、白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术前肌酐、N端脑那肽前体(N-pro BNP)、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功能与心脏术后引流时间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吸烟史、术前肌酐、白细胞计数、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比值是独立预后因素,并用于绘制了便于临床使用的列线图。列线图初始的一致性指数(C-idex)为0.78。经过1000次的模型内部验证,并进行矫正,C-idex为0.76。列线图模型的敏感度为80.0%(95%置信区间69.2%-88.4%),其ROC分析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5%置信区间0.74-0.82)。阳性比值比(PLR)为2.43,阴性比值比(NLR)为0.30。结论心脏术后引流时间与多种因素相关,基于相关影响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为准确预测术后引流时间延长的风险。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口切开并放置塑料支架分期治疗巨大或多发胆总管结石669-673

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Ⅰ期先行乳头括约肌小口切开并放置塑料支架解除梗阻,一月后再Ⅱ期取石,分期治疗巨大或多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首次行ERCP治疗的72例直径≥20mm或结石数量≥3粒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一期ERCP放置支架,1月后二期取石,n=36);对照组(一期治疗组,n=36)。观察和比较两组病例术后结石清除率,ERCP后胰腺炎(PEP)、重症胰腺炎发生,术后出血、胆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结石清除率方面观察组34例(94.4%)与对照组31例(9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RCP术后胰腺炎1例,对照组有8例(P〈0.05);观察组无重症胰腺炎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观察组1例发生术后出血,对照组则有6例发生(P〈0.05);观察组没有发生术后胆道感染,对照组发生5例(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并放置塑料支架分期取石术治疗巨大或多发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ICU术后患者血清淀粉酶升高的临床意义分析674-677

摘要:目的了解ICU术后患者的血淀粉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选标准的395例ICU术后患者,观察患者的基础病、手术部位、血和尿淀粉、血脂肪酶、胰腺影像变化,比较血淀粉酶升高患者的变化。结果 ICU术后43.3%患者血淀粉酶升高,1-3天开始升高,2-3天达高峰,多数升高1-2倍,持续1-3天,伴尿淀粉酶、血脂肪酶、影像改变和诊断胰腺炎分别为5.3%、7.6%、1.8%和1.8%,糖尿病患者升高率显著性降低(P〈0.05),上腹部、颅脑、颈部手术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43.3%的ICU术后患者血淀粉酶3天内升高,以上腹部手术、颅脑和颈部发生率最高,伴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但很少伴尿淀粉酶、血脂肪酶升高,极少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54例体会678-680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的可行性及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2010年12月-2015年6月,采用联合腹腔镜及胆道镜实施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术54例。结果根据术前病历选择标准实施的5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68-137 min,平均92 min。术中出血20-150 m L,平均82 m L;术后住院5-14天,平均6.8天。3例术后胆漏,经腹腔引流1周至12天后痊愈,其余51例术后48-72 h拔出腹腔引流管。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复查彩超均未发现结石残留及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的优势,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及掌握操作技巧。

硬镜联合鞘管经T管窦道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经验和存在问题681-683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硬质胆道镜联合鞘管经T管窦道治疗复杂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经验和存在问题。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5月,对34例复杂胆道残余结石患者,在连续腰硬麻下行硬质胆道镜联合鞘管经T管窦道探查、取石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操作均成功取石,手术时间45-135 min,平均80 min,取尽结石33例,结石残留1例;无出血、窦道撕裂、胆管穿孔、急性胆管炎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30月均无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转氨酶、胆红素正常范围。残留结石患者术后18月复查CT见结石大小及位置无明显变化,余患者B超检查无结石复发。结论硬质胆道镜经T管窦道治疗肝内胆管残余结石临床实践安全、可行,联合鞘管取石效率更高,但依赖术者的经验和技巧,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经验总结684-687

摘要:目的总结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乳腺外科行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的78例早期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年龄54岁(范围32-75岁),其中48例(62%)患者为右乳癌,30例(38%)为左乳癌。同时,46例(59%)患者肿物位于外上象限,13例(17%)肿物位于外下象限,11例(14%)位于内上象限,8例(10%)位于内下象限。55例(70%)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IDC),16例(21%)为导管原位癌(DCIS),5例(6%)为浸润性小叶癌(ILC),2例(3%)为其他类型浸润性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0%(70/78),其中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34%(24/70),前哨淋巴结阴性率为66%(46/70)。前哨淋巴结准确率为93%(65/70),假阴性率为11%(5/46)。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腋窝淋巴结复发1例,余均未见复发事件。结论当前结果符合文献报道,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活检是一种安全的肿瘤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手段,但需要一定经验的外科医生实施。

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前介入化疗近期疗效观察688-690

摘要:目的评价术前介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经空心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共13例,全部采用Seldinger’s方法,局麻后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至肿瘤主要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方案为法玛新100 mg,丝裂霉素10 mg,氟尿嘧啶1 000 mg,奥沙利铂150 mg,随后选择性栓塞供血动脉。结果 CR 2例,PR 10例,SD 1例,有效率(CR+PR)为92.3%,患者获益率(CR+PR+SD)为100%。13例患者均获得根治性切除。结论术前介入化疗是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切除率有效安全的方法。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用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691-693

摘要:目的探讨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1年5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PTMC作为研究对象,将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同一侧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3.33%、17.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3%、21.4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需要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来降低转移。

进展期胃上部癌胰上网膜囊背侧两种不同清扫途径对比研究694-697

摘要:目的对比左侧与右侧两种清扫途径在进展期胃上部癌胰上网膜囊背侧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11月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102例采用D2淋巴结清扫术的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患者左侧途径,49例患者右侧途径。比较两种不同途径术中、术后及并发症旳情况。结果左侧途径手术在完成时间、出血量、术后淋巴漏发生等指标优于起始途径;其中术后淋巴漏发生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扫胰上网膜囊背侧是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D2淋巴结清扫术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左侧途径手术在清扫时间、出血量、术后淋巴漏发生上具有一定优势、值得推广,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手术入路。

Milligan-Morgan术式联合痔核套扎术治疗痔病的经验698-702

摘要:目的介绍Milligan-Morgan术(M-M术)联合痔疮套扎术(M-M-R术)治疗痔病的经验和优势。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12月Ⅲ期-Ⅳ期痔病接受(M-M-R组)术治疗的患者91作为观察对象,另选择具有可比性的同期接受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78例作为对照(PPH组),观察各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表现,并发症发生、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等方面情况。结果 M-M-R和PPH术式的手术用时为(42.7±28.6)min和(28.5±5.3)min,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出血量均小于10 m L。M-M-R组与PPH组在术后疼痛(VAS)、肛门坠涨感、肛缘水肿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上述表现均短期内恢复。M-M-R组最明显优势是费用明显少于PPH组(P〈0.05)。两组手术的满意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便血、排尿、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直肠-肛管反射功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月,两组均为发生肛门狭窄、大便再出血、复发等情况。结论 M-M-R术式效果至少在短期内与PPH相当,术后肛门疼痛患者可以接受;由于治疗费用相对低廉,M-M-R术尤其适合于基层医院实施。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膜瘤的治疗体会703-70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过程。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8例老年人无症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21例患者首诊行手术治疗,10例行γ-刀治疗,12例在随访中行手术治疗,15例未做治疗而长期观察未发现瘤体迅速增大.手术治疗者除术后3例死亡,其余患者未遗留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老年人无症状性脑膜瘤不需急于手术,可严密进行3-6个月的综合临床观察和动态影像学跟踪再决定治疗方案,术中应该视具体情况决定肿瘤切除程度,把保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放在首位,不能影响术后生活质量。

耳屏周小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706-709

摘要:目的评估耳屏周小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耳屏周小切口行浅叶部分切除、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耳屏周小切口的美观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临床Ⅰ期愈合,术后腮腺功能良好,无涎瘘发生。随访,患者双侧外形对称,无凹陷等畸形,手术切口隐蔽,患者对耳周切口美学效果满意。本研究中出现术后暂时性面瘫患者2例,皮质激素并配合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出现术后耳垂麻木不适患者4例,手术后3-10个月均逐渐恢复。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无肿瘤复发。结论耳屏周小切口隐蔽、瘢痕小、并发症低,术后美容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