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社
分享到: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1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家笔谈、专题论坛、临床论著、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临床论述、临床报道、临床病例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
  • 国际刊号:1009-976X
  • 国内刊号:44-1510/R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2001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5
  • 综合影响因子:0.267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论著与临床研究

ALPPS在具有乙肝肝硬化背景的巨块型肝癌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在具有乙肝肝硬化背景的巨块型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25例ALPPS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Ishak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度与重度肝纤维化组,分析其与术后残肝体积代偿、手术间隔时间及预后的相互关系,分析门脉癌栓与ALPPS关系。附一例ALPPS一步术后,采取综合治疗患者资料。结果 25例肝癌患者中成功完成第二步肝切除患者21例(84%),6个月内患者存活率为88%,目前患者存活率为76%。轻中度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相比,完成ALPPS二步肝切除患者分别为15例(94%)VS6例(67%),术前术后残肝体积分别为296(194-401)mL VS 541(337-862)mL以及359(249-417)mL VS 519(178-709)mL;平均手术间隔分别为11(7-15)天以及23.57(12-64)天。3例肝功Child B级患者尝试行ALPPS手术,两例成功。合并门脉右支癌栓患者12例(Ⅱ级),其中11例顺利完成二步肝切除;1例未能完成二步肝切除,改为综合治疗。结论 ALPPS在轻中度肝纤维化患者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重度肝纤维化背景下行ALPPS需慎重;门脉主干癌栓以下(Ⅰ-Ⅱ级)患者可以考虑尝试ALPPS。巨块型肝癌合并肝纤维化、门脉分支癌栓无法达到一期切除而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尝试ALPPS第一步,若残肝代偿达到要求,则行ALPPS二步肝切除,实现根治性切除;若残肝代偿未达到要求,则可考虑在第一步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疗,患者仍有获得较好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可能。
527-532

miR-200b在肝癌中靶向调控Bmi1基因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mi R-200b在肝癌中对Bmi1的调控作用,并分析其结合位点。方法 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人Bmi1 3′-UTR上mi R-200b可能的结合位点;然后构建Bmi1 3′-UTR野生型和突变型报告载体,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检测Bmi1 3′-UTR上mi R-200b的结合位点;最后利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在人肝癌细胞Hep G2中验证mi R-200b对Bmi1的调控作用。结果 人Bmi1 3′-UTR上存在3个mi R-200b的潜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提示,转染mi R-200b-3p mimic后野生型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突变型组;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在Hep G2细胞中过表达mi R-200b可明显下调Bmi1的表达。结论 mi R-200b在肝癌中可通过靶向结合Bmi1基因3′-UTR特异性调控Bmi1基因的表达。
533-537

HMGB1介导自噬保护肝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脓毒血症中HMGB1迁移介导自噬保护肝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Lewis雄性大鼠72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毒素组(n=18)、自噬诱导组(n=18)、自噬抑制组(n=18)和空白组(n=18),建立内毒素血症的大鼠模型,内毒素组经腹腔给予内毒素(LPS,25 mg/kg)诱导内毒素血症;自噬诱导和抑制组首先分别经腹腔给予雷帕霉素或渥曼青霉素进行预刺激,预刺激1 h后腹腔注射LPS诱导内毒素血症;空白组腹腔注射林格液1 mL;术后6 h、24 h、48 h进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自噬、肝脏功能与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内毒素组肝脏HMGB-1出现转位,术后6 h胞质HMGB1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酶及IL-1β水平显著升高,肝脏自噬增加;自噬抑制组较内毒素组术后肝酶、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自噬诱导组与内毒素组相比,肝酶、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脓毒血症HMGB1迁移介导自噬调控IL-1β减轻内毒素血症时的肝细胞损伤,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在感染致肝细胞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538-541

精准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

摘要:目的探讨精准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精准半肝切除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350(50-800)mL,手术时间为252±98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9.2±0.9 d,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无发生断面出血、腹腔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胸腔积液4例,经胸腔穿刺抽液后或保守治疗治愈。发生胆漏1例,经腹腔引流、对症治疗后治愈;肺部感染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20%(6/30)。2例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者术后6个月出现肝内复发。结论 精准半肝切除技术具有设备要求简单、解剖清晰、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在肝癌外科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542-545

肝特异性对比剂对肝功能解剖分布的初步探讨

摘要:目的 利用肝特异性对比剂探讨肝功能的解剖分布规律。方法分析2012年7月-2014年6月期间行肝脏EOB-CE-MRI的47例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按照Child-Pugh分级(CPS)分为:正常组19例,CPS A级组15例,CPS B级组13例。采用肝脏相对强化率(LLRE)的方法进行测量,比较三组肝中央区与周围区、左叶与右叶、右前段与右后段、S2段与S3段EOBCE-MRI平扫、肝细胞期肝实质信号以及肝细胞期肝实质相对强化率的差异。结果运用LLRE方法三组患者肝中央区与周围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叶与右叶间、右前段与右后段、S2段与S3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全肝平均信号均值平扫各组间无差异,增强之后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结论 肝中央区肝功能储备高于周围区,左右叶及S2、S3段之间肝功能差异不明显,全肝平均相对强化率各组之间显著不同。
546-549

2015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年会(AASLD)

摘要:2015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年会(AASLD)将于11月13-17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组委会成员:AASLD主席:Di Bisceglie、副主席:Gyongyi Szabo;地点:美国-旧金山。
549-54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诊治分析(附154例)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本科154例行PD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近期组105例,远期组49例。结果 术后主要并发症(近期组,18.1%,远期组,32.7%)、胰漏(近期组,4.8%,远期组,16.3%)、手术时间(近期组,213.34±66.98 min,远期组,250.34±67.26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近期组:18.45±7.11 d,远期组:22.76±9.73)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胆漏、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死亡率、再手术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尽管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漏是PD术后并发症关键因素,规范化、专业化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PD术后并发症。
550-553

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33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的诊断、手术方式、并发症诊治体会。方法对我院1997年至2013年间收治的33例胰腺损伤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患者共治愈26例(79%),死亡7例(21%)。21例行手术治疗,术后9例胰瘘,1例小肠瘘,2例腹腔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消化道出血。术中死亡2例,为腹腔开放性损伤合并下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无法止血;术后死亡5例:2例死于脓毒血症,2例死于腹腔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Ⅰ-Ⅱ级胰腺损伤患者有1例死亡,Ⅲ-V级胰腺损伤有6例死亡的。结论 胰腺损伤并发症高,处理棘手,伴有胰管损伤者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有效的手术探查及方法是胰腺损伤治疗的关键。
554-556

改进型三腔引流T管在胆道探查手术中的应用(附33例报道)

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改进型三腔引流T管及在胆道探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3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行胆道探查取石、改进型三腔T管引流术,术后经三腔T管冲洗和造影,评价其效果。结果 全组33例术后恢复顺利,无胆漏、胆管炎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5天。其中伴胆道出血者6例,自内支架管冲洗1-3天后控制出血;4例术后5-7天经三腔T管造影发现残留结石,再次以胆道镜成功取净取石。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4-42月,B超、上腹部CT及MRCP检查,未发现结石复发,无胆总管狭窄。结论 胆总管探查术后应用改进型三腔引流T管,解决了传统T管引流的一些弊端,能更有效地控制胆道感染和胆道出血,术后胆道造影更清晰,操作简单易行。
557-560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药学监护(1例临床报道)

摘要:药师参与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药学监护,发现以及解决的问题包括给予调整埃索美拉唑用药频次(qd给药)、生理盐水作为溶媒、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不必调整剂量、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T=3 h)以及避开CTTR对药物的清除,旨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药学建议。另外,强调关注替加环素相关性胰腺炎风险的发生,生长抑素奥曲肽对血糖的影响以及患者肠内营养胃潴留的情况,减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
560-562

普通腹腔镜器械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普通腹腔镜器械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192例采用普通腹腔镜器械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1例(94.3%)成功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1例(5.7%)中转为2孔法胆囊切除术,无脏器穿孔、胆道损伤、血管损伤、胆漏发生。结论 普通腹腔镜器械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术中采用悬吊胆囊浆膜的方法使手术操作更加简单化,它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具有腹壁创伤小、切口隐蔽、美容效果明显等优点。
563-565

纳米碳提高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纳米碳吸附5-氟尿嘧啶对新西兰兔乳腺癌模型的治疗效果,探讨纳米碳作为药物载体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只雌性新西兰兔分3组,实验组(CN)、静脉组(IV)和皮下组(HI),每组10只。动物通过肿瘤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建立模型,当腋窝触及直径5 mm大小肿大淋巴结时开始治疗。实验组皮下注射纳米碳-氟尿嘧啶混悬液;静脉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皮下组在皮下注射5-氟尿嘧啶,药物剂量均为25 mg/kg。治疗5天后处死各组动物,测量并计算治疗前后瘤体及淋巴结增长率,HE染色评价组织中肿瘤细胞坏死程度,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治疗5天后三组瘤体及淋巴结均有增长,病理切片可见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与其余两组相比,实验组淋巴结增长率较低,转移灶中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及凋亡指数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碳可能提高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效果。
566-570

Ki67,PR和P53在Luminal型乳腺癌分子亚型分型中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别单独应用Ki67、PR、P53对Luminal型乳癌进行亚组分型,以无病生存为观察终点,分析是否可以区分出高低危组病人,并对比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6年3月-2013年12月入院治疗的浸润性乳癌病人,收集病人一般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有效性。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系数计算的方法。结果 共1107例浸润性乳癌入组。K-M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单独应用Ki67、PR、P53三者都可以区分出高危和低危两组病人,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Ki67、PR、P53三者都是无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均〈0.05)。三种指标两两之间的Kappa系数均〈0.4。结论 单独应用三种指标均可以区分出高低危组病人,但三种指标各自区分出的两种亚型是不一致的,这说明还可以继续寻找更好的指标组合进行亚型分型。
571-575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给予肠内营养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后8小时)与延迟肠内营养组(入院后48小时),观察两组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控制情况、低血糖发生率、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结果 与延迟肠内营养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第7天的平均血糖、胰岛素使用总时间与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肠内营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28天死亡例数均低于延迟肠内营养组,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高血糖的控制,对于降低住院期间的感染发生率有着积极意义,但是暂未发现其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575-578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螺钉治疗老龄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及空心钛镙钉在治疗新鲜老龄股骨颈骨折上的临床疗效。方法 因新鲜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老龄患者109例(年龄〉65岁),分为A组(全髋关节置换术)59例,B组(空心螺钉内固定)5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术后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17-36个月,平均26个月。相比而言,闭合复位空心螺钉组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总出血量少(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术中放射暴露少、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结论 全髋关节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但创伤大,应根据患者情况有所选择手术方式。
579-582

经CT、C臂引导下PV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经验

摘要:目的 观察经CT引导下及经C臂X线引导下行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应用操作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共28例老年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涉及34个椎体,应用PVP治疗。其中CT引导组11例共13个压缩椎体,经CT导引下完成PVP操作;C臂X线引导组17例共21个压缩椎体,经C臂X线引导下完成PVP操作。根据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观察临床操作情况,术前、术后疼痛按WHO标准进行比较、行CT、DR检查观察骨水泥分布、渗漏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疼痛按WHO标准进行比较均得到明显缓解,均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无并发感染,无并发神经压迫症状、体征。经CT引导下手术时间35-60 min,穿刺成功率高;1例患者出现椎前骨水泥渗漏。C臂X线引导下手术时间45-130 min,部分患者需反复多次穿刺,操作困难,1例患者出现椎旁间隙骨水泥渗漏,1例出现椎间隙渗漏。结论 经CT引导下及经C臂X线引导下两种方法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及疼痛的有效缓解。两种方法各具优点,需临床根据术者穿刺技术熟练程度及经验选择;胸椎压缩骨折、特别是上胸椎压缩骨折、椎体压缩塌陷程度较重、胸腰椎侧弯椎体旋转、骨质疏松严重、X线显示骨质图像模糊难以良好辨认脊柱各结构者选用经CT引导下手术。
583-586

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前疗效期望对实际疗效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前症状、对手术疗效的希望及手术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接受腰椎融合术的202例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术后下腰部疼痛程度并量化患者对疗效的希望,采用多重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和卡方检验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前疼痛程度和疼痛持续时间与疗效希望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P=0.04)与-0.36(P〈0.001)。患者对疗效的希望与术后1年的症状缓解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P=0.04)。症状缓解较差的患者服用药物较多消炎止痛药(P=0.009)。结论 长期剧烈的腰痛降低了患者对手术疗效的希望,较低希望值进而削弱手术疗效,因此术前对下腰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很有必要。
587-590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64例)

摘要:目的总结64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体会,探讨其应用技巧及价值。方法 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对64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TAPP术,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时间85±10.6 min(68-108 min),平均出血量35.25 mL,术后住院时间5.6±0.8 d(3-9 d)。术后3例发生阴囊明显水肿,1例血清肿,3例急性尿潴留,均治愈,并发症发生率10.94%。手术后切口无红肿、渗液,术后伤口仅有轻微疼痛,均未使用镇痛药。病例随访2-60个月,平均19个月。失访5例,随访率为92.19%,无复发。结论 TAPP术行腹股沟疝修补安全、可靠,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股疝,特别是复发、嵌顿疝合并肠梗阻的有效手段。
59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