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辽宁经济杂志 省级期刊

Liaoning Economy

  • 21-1024/F 国内刊号
  • 1003-4617 国际刊号
  • 0.3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辽宁经济是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学术期刊。辽宁经济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实践、对策研究、决策思考、走进辽宁、本期关注、特别推荐、刊首语

辽宁经济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辽宁经济杂志刊首语
着力抓紧抓实节能降耗工作1-1

摘要:当前,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中共辽宁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要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辽宁经济杂志本刊特稿
沈阳新歌:大风起兮云飞扬4-8

摘要:采访春节前召开的沈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聆听与会代表对沈阳未来发展的豪情展望,记者深切感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沈阳,正风起云涌,开始了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推进沈北新区加快发展9-9

摘要:沈北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并被省政府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它的开发建设将对沈阳全面振兴与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加快新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意义重大。

辽宁经济杂志振兴老工业基地
辽宁经济发展机遇探析10-11

摘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全面落实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中央连续就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进行多次部署,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项目、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辽。宁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利于辽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辽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辽宁经济杂志构建和谐社会
节约型社会与科学消费12-13

摘要:国务院于2005年7月5日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14-15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奋斗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首次把节约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或战略任务。鞍山是一个资源型的工业城市,同时,又是一个能源和资源匮乏的城市,资源问题已经是困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城市已经成为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辩证才能和谐和谐必须辩证——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哲学思考16-16

摘要:反复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深刻感到《决定》就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全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结合中国实际,运用辩证思维,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抓好构建和谐铁岭的关键环节17-17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铁岭,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铁岭,必须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关键环节,扎扎实实地稳步推进。

辽宁经济杂志建设新农村
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18-19

摘要: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体现出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体现和重要实现途径,但在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状况并不乐观。

辽宁经济杂志对外开放
中日关系的现状、趋势与对策20-20

摘要:中日复交三十余年来,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的国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日关系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转型期。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历史教科书等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与东海大陆架等现实问题,是阻碍当前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三大“瓶颈”问题。因此,恪守中日签订的三个原则,巩固既有成果,提高战略对话层次,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改善中日关系的有效对策。

辽宁经济杂志科学发展观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21-21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国家利益来看,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

辽宁经济杂志财政税收
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2-22

摘要: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提出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于2001年开始在中央六个国家部委开始试运行,至今中央各部委绝大多数已经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2006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国库集中支付的级次已经开始向下延伸。同中央国家机关相比,地方各级政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进度存在较大的差距。省本级单位虽然都已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但级次不够深入,地市级改革的覆盖面有待扩展,多数省份的县级改革尚未实现从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地方各级政府之所以不能迅速推进这一改革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级地方政府领导思想认识上的主观原因,也和地方财政的特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手段及人员素质等客观因素有关。认真分析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加快改革步伐十分必要。

出口退税改革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23-23

摘要:出口退税制度又称出口货物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退还在国内生产、流通、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税收制度。出口退税是一种国际惯例,是国际产品公平竞争的基础。我国于1985年开始确立了出口退税制度,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增强了出口货物的竞争能力,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

再论降低税负的几种办法24-24

摘要:税务筹划是指通过纳税人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也可以说企业通过其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和日常经营活动等涉税财务事项,在现行税法等有关法律环境下,采用税务筹划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的、有利于实现其财务目标的税务筹划。

辽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5-25

摘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客观要求,是上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防范风险的需要。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变以往辽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根据辽宁的具体实际,结合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经验,本文提出相应对策。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26-26

摘要: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的战略储备,是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经济支撑力量,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最必要的条件。然而近年来违规挪用社保资金的事件却时有发生。有统计显示,在1986年至1997年间,全国有上百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十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接到挤占挪用基金举报案件96件。近期发生的上海社会保险基金案中竟有高达几十亿的社保基金被挪用。针对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问题,改革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开征社会保障税,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资金,应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必由之路。

调整和完善税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7-27

摘要:我罔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严重的生态破坏,为国民经济的进一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税收制度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工具之一,从理论上和实际上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辽宁经济杂志金融广角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28-29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日渐加快,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推陈出新,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同业竞争环境日益严峻。如何抢占市场份额,调整利润结构,加大力度开拓中间业务,增强竞争实力,已是摆在国内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