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理论与改革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eory and Reform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1.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理论与改革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理论与改革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公共治理研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专题、数字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研究、基层治理研究、经济学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贫困治理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等

理论与改革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7

摘要:自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在这些解读中,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理解和思路,一种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解和思路,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和思路。我们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论供给管理的特点及其必要性8-10

摘要:去年12月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为我国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体现。

理论与改革杂志城市治理研究
城市治理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历史流变与研究展望11-20

摘要: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极不相称的是,我国城市治理的研究至今还处于表象的、零散的状态;其关键原因在于研究者过于局限于操作性的实践研究,缺乏基础性理论的分析。通过全面透视了全球城市治理研究的历史流变,按照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可以将城市治理研究划分成三个阶段:研究探索及提出阶段、研究完善及拓展阶段、研究跃迁后的“新范式”阶段。在演进中,研究的问题域不断拓展,且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物为重”到“以人为重”,更加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城市中“人”的生活品质;研究的方法论从相对单一的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方法发展到融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管理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全球城市治理研究的全息影像,有助于整合当前“碎片化”的研究,促进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社区法治专员: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理性认知与制度创新——以上海市杨浦区“社区法治专员”制度设想为样本21-25

摘要:社区治理法治化是指社区治理中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法治方式的运用。自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委员会组织法》之后,我国社区治理的法治能力、法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出台了诸多关于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开创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法律服务机制,居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普遍提升。但是,社区法治建设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缺陷,如现有法律服务机制与现实法律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社区法律体系与社区法治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克服社区法治建设中的问题,适应社区法治化建设的新趋势,杨浦区率先进行了“社区法治专员”的制度探索,为我国社区法治化建设在立法、普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路径探索方面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理论与改革杂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对黑格尔主谓辩证逻辑的批判和超越26-30

摘要:辩证法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精髓。黑格尔通过批判和改造亚里士多德的主谓逻辑,为逻辑学融入了辨证法元素。他对传统逻辑的反思和批评,以及由传统主谓逻辑对主词的突出转换到对谓词的重视。实际上均根源于他的辩证逻辑之内在需求。从马克思的立场看,黑格尔把纯粹思维性和无任何规定性的Being作为起点与绝对的主体,并把其展开的过程把握为能动的“精神”对象性生成,这赋予了逻辑以动态性和历史性。事实上,“绝对精神”尽管有一个不断地生成和展开过程,看起来丰满无比,但这种丰满从来没有跃出过作为起点的Being或“绝对精神”的内在性自身:它缺少一个真实社会空间的维度。

马克思哲学批判的建构性意蕴31-35

摘要: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的最主要特征,以往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的理解只停留在它的否定性和革命性上,而忽略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建构性特点,将建构性作为一个基点来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绿色民生建设36-41

摘要:绿色民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应的体制困境的突破需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规制与导引。当前法治思维及其衍生的法治方式的核心在于坚持规则意识,坚持合法性判断优先,强调程序正义。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约束执政者权力“任性”、瞬时兴致和专横力量,保障绿色民生建设既遵循政治话语与法律规范,又能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动态变通的有效手段。有效推进绿色民生建设需要坚持法律认知判断与逻辑推理结合、政府科学决策与利益相关者有序参与相结合、民生法治与政策调适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及其实践42-46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全盘复古,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照抄照搬,更不是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简单照搬与观念遗存。它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从价值理念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社会建构方向以及公民道德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释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自觉与自信,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支撑与思想核心。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立足生活实践,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

析亚太地区合作中的中国角色:以东盟为视角47-51

摘要:中国正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建设的重点区域就包括东盟地区,这将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水平,中国在与东盟的区域合作中也会更积极的展现自身的角色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在与东盟区域合作中的角色定位,论述中国在东盟区域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制约因素。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
公共精神的中国生成:现代国家治理视界的论证52-57

摘要:公共精神是立足于公共交往与公共生活,以公共领域为载体,以公共事务为指向,以公共利益为价值旨归的伦理精神,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与良性互动所生成的公共领域是公共精神生成的重要依托。从国家治理视域考察公共精神的生成图谱、式微成因、提升进路,不难得出,国家与社会在高度合一、二元分化、良性互动的历史变迁中,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呈现阙如与萎缩、发轫与觉醒、确证与勃兴的演绎图谱。公共领域再封建化、公共领域的私人化、私人领域的公共化是公共精神的式微成因。当前重塑治理结构、拓展公共领域、发展社会组织是公共精神提升的治理进路。

试论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现代转向58-66

摘要: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农村社区及其治理先后经历了传统时期的“自我性”、近现代以来的“国家化、政党化”、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化”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当代乡村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转型与变革,城乡社会逐渐趋向一体、融合,与此同时,国家在农村社会治理上的政策及目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这些(变化)都对当代农村社区治理实践带来了较大冲击。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内外各种力量的综合推动下,当代农村社区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呈现出“复合化”特征,这些种种因素都在客观上推动着社区治理的现代路向转换。实现当代农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需要从价值目标、治理理念、治理进程、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

农民权利体系化的功能与进路——基于农民权利发展的法理思考67-74

摘要:体系化是法律科学的重要方法,其在农民权利领域的应用凸显了人们寻求合理的农民权利体系的努力,展现了人们对农民权利结构化、科学化的向往。而体系化本身所具有的总结、创新、美学和法治等功能,也能够为农民权利发展提供来自于体系结构的有力支撑。在农民权利体系化研究方面,理论界已提出不同构想,但仍存在农民权利特性不彰、体系关联机理不明、内部体系关注不够等功能性缺憾。消解这些缺憾,需要综合运用权利的社会理论、规范理论和价值理论,在农民权利体系化的进路上寻求突破,以期推进农民权利体系建构,实现农民权利体系的社会基础、规范表达和价值追求的统一整合与相融共生。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加强党性修养的几个思想理论问题75-79

摘要: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理想信仰的坚定性,取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化程度。坚定理想信念,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加强党性修养应从现实落点做起。加强修养、坚守党性的精神状态,是永久奋斗。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缘起、维度和路径80-84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推进政党治理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战略部署,是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是从严治党“尺子”向基层深入的系统体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战略目标,为着建成成熟的“三型”基层党组织,在重视其堡垒作用的基础上,应着手厘清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五个维度,以机制和体系创新引领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85-89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基础上的,是对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经验的新总结和新概括,推动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发展。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应对复杂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密切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现实要求。实现全面从严治党,要坚决反对腐败和坚决从严治吏,要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多元文化语境下高校党建的困境与路径研究90-94

摘要:随着社会领域内思想理念的不断开放,我国高校的文化生态实现多元转向。在多元文化生态中,大学生个体价值理念呈现出差异性,而高校的意识形态则呈现出包容性和不稳定性。学生个体的异质性、公共舆论的复杂性和大学生价值理念的偏差给高校基层党建带来了巨大挑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建设的有效性危机、高校党建社会参与的有限以及高校党建监督机制的缺失,则深化高校党建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对此,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践行,并促进高校党建组织建设与管理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制度化发展进程。

理论与改革杂志公共管理
强镇扩权: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探索95-99

摘要:文章在考察了浙江省强镇扩权建设“中心镇”,江苏省强镇扩权建设“试点镇”,陕西强镇扩权“重点示范镇”的基础上,围绕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分析了内在动因、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等相关问题。强镇扩权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体制活力,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地方发展。文章的研究将对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农村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解释路径与工具选择——社会资本理论分析视角100-104

摘要:社会资本理论为农村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奠定了社会网络基础,推动了农村民间组织建立社会信任,促进了农民合作,规范多元主体参与。但是,农村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网络、信任和规范缺失也影响了治理的绩效。要促进我国农村民间组织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乡村的良性治理,应促进公民参与,引导社会网络良好发展、提高民间组织活动透明度,重拾社会信任、加强农村民间组织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社会资本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