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社
分享到:
《理论与改革》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经济论坛、公共管理、哲学与文化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学与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争鸣、学术综述与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国际刊号:1006-7426
  • 国内刊号:51-1036/D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84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4
  • 综合影响因子:1.43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理论与改革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马克思主义

重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就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以中国化形式,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场”。上述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并未能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定位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应主要不是提供形式或话语的支撑,而更多地是它作为基本国情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方法论”层面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经验性“质料”。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内容而非形式上,体现在它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展开,这种现实层面的影响并非是“博物馆学”的象征意义与直接话语表达形式的供给功能。
13-19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借鉴与启示

摘要:在当前学术界,政治哲学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学术领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呈现出规范性还是评价性、哲学解释导向还是政治实践导向、一元还是多元、个人还是国家、回归古典传统抑或朝向现代建构五个方面的研究路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该关照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之间不断“对话”,找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问题架构与思想资源,从而防止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各说各话,这是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20-25

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思想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引,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坚实基础和科学依据。加强马克思和谐劳动观的理论研究,是建立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重要途径。强化马克思和谐劳动思想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研究,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当前发展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26-29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

权利的断裂与修复——基于治理发展的视角

摘要:作为现代社会贯穿始终的核心环节,权利的断裂与修复伴随着政治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财产权到自由权,从雅典的国家本位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权利日益具备了国家、个体到社会的多重转型的内容。国家主义时期伴随着国家与个体的权利一致;在市场体系建立之后,则体现为个体权利对于国家整体的否定。在国家与社会分离之后,权利与公共利益的耦合又成为公共治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承认权利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并吻合了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国家、社会乃至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因此成为自由政治实现的途径。
30-34

制度选择中的交融: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人大

摘要: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发展进程中的一朵奇葩,把它简单地作为一院制来认识是不准确和不深刻的,它开拓的是一条新路,构建了代议制历史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广阔制度空间。人民代表大会是按照一院制设计的,但在它的发展进程中,又逐步地融入了两院制的一些优势和特色,创造了独特的"两会制度",大大提升了这一制度的表达和整合能力。中国人大制度另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把代议民主与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结合起来。用协商民主补充和完善代议民主是当代民主政治的前沿课题,在这一点上,中国恰恰走在了前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超越了代议制的间接民主,这一制度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培育了与间接民主相耦合的中国特色的直接民主,使其相得益彰。
35-39

社会转型期的乡村公共空间与集体行动——来自河南荥阳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农户合作参与行为的考察

摘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熟人社会结构,乡村公共空间也正经历着转型与重塑。本文通过对河南荥阳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农户合作参与行为的研究,考察了社会转型期乡村公共空间与农户集体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乡村公共空间可以有效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具有催生社会资本的作用;同时提供了权威治理与自主治理对接的平台。转型期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弱质性,为促进农户的合作行为,政府应重视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与发展,加大社会资本的培育,同时加强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
45-49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包容性能力的源与流

摘要: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具有包容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党的执政包容性能力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东方社会发展的设想;其实践先导来自列宁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我党执政包容性能力的形成发展,其特点是革命与建设时期彼此相依、改革前与改革后互为相继;其路径为萌芽于革命时期、破题于探索建设时期,形成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其演化进程表现为,由发展取向到发展整合取向,再到发展整合、固本包容、体用统一的“三位一体”取向。
59-64

论单位制党建的整合功能

摘要:单位制党建是建国后政治生态环境背景下的制度选择,扮演着重要的“整合中心”角色,承担着内外整合功能。面对建国后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依托单位制党建,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内部垂直整合基础上,一端吸纳“国家”对基层政府进行一元整合,一端吸纳“社会”对基层社会进行行政整合,形成了刚性的压力型秩序。单位制党建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但亟需积极回应环境的变化寻找替代性选择。
65-70

执政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释义与中国实践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改进和创新党的领导方式推动的一场国家治理革命,是传统国家管理向现代国家治理的转型,是法治、市场、行政、道德多元治理方式的有机融合,是党的领导方式、国家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系统化、联动性变革,是“五位一体”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覆盖和协同贯连,是兼容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义的治理价值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生需求,全方位改进党的执政理念、方式以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这要全方位、系统化、深入性地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来实现。
71-76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发展理路与现实观照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和保障,这一思想的提出,既有对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的梳理和借鉴,也有对新形势下从严治党工作的系统性把握。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更加注重顶层思维,以“统览全局、协调各方”为原则,全面落实“五位一体”党的建设工作。深化对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要理清从严治党的发展理路和现实推进,从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意义和发展遵循,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治党理念,优化党的政治生态。
77-81
理论与改革杂志公共管理

论转型时期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凸显期,这两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加剧了社会转型的风险,也对国家推进互联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法律缺失、预警处置机制虚置、正面引导不力、信息失控失真、预防和应对无措等问题,要以动态化治理的理念为指引,突破传统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克服“官僚独白式”的话语结构,积极转变舆情危机治理思路,整合监管力量和加强队伍建设,创新舆情治理的技术和工具,探寻符合国情的法治化治网之路。同时,要响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环境变迁,探索“互联网+政务”的治理模式,促进和优化“多中心治理”格局,增强“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互动合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网环境,共创和谐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
93-10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认同与构建

摘要:随着全球化资源枯竭和能源短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持续恶化等现状,人类不得不以道德理性再度考量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兼顾了人与自然长期依存发展的双重需要,既实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又实现了人的自由发展需要,将人类回归到自然的道德血缘关系中,这种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已经得到了全球发展的价值认同。因此,认同和建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对于我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13-117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与行政伦理的进化

摘要:学界对转基因作物技术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技术操作以及技术伦理等层面的问题都有较多研究。但目前的文献大多集中在讨论“挺转”“反转”的态度上,并由此展开技术、伦理等层面的解析。这会造成“是”或“不是”的二选一博弈局面,不利于未来转基因作物技术应用的发展,亦不利于公共行政的科学决策。因此,我们更应焦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与公共行政伦理的关联性研究,并阐述在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时代下,公共行政该如何面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现实境遇并做出化解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风险问题的决策方案。这应当以行政伦理的进化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以促进转基因作物产业安全、规范的发展,并提升公共行政伦理精神,形成二者和谐发展的机制。
118-121

空间正义的理论流向及其经验性哲学适用

摘要:空间正义是社会正义的空间维度,更是空间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正义”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世纪70年代西方“空间转向”思潮的出现将正义与空间相契合,空间正义走入了学届的视野。把握空间正义的理论流向和基本内涵是研究空间正义理论的基本维度。寻找空间正义的理论出路和适用领域是我们进行空间哲学研究和实践的根本方法和最终目的。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演变,中国的经济发展、空间面貌、产业布局得到极大优化。但经济领域的空前发展并不是我国空间发展的全部景观,我们也遭遇了一些空间非正义问题,应该运用哲学思维加以研究和矫治。
122-126
理论与改革杂志思想政治教育

思辨、困惑、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维度考量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和持续性。究其根本,这里的“大众认同”是现实世界里“个体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别于对价值现的认同或价值共识理论的适用。理论认知维度的思辨结果如何化解现实制约维度带来的困惑,最终做好实践路径均选择,是在回答“大众认同”怎样对“个体的人”发生作用、切实融入民众的生活和内心的问题。基于此,必须瞄准立足点、抓准理论点、做准实践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科学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127-132

人的缺失与复归——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公民教育选择

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在历经百余年发展后的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本源性的问题就是“人”的缺失。这种“无人之境”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为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呼唤“人”在教育中的复归,为此可以选择公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44-148

人学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在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从人学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相对较少,仍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研究:一是人的精神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从需要理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二是人格健全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从人格塑造规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是人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从人的价值取向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
154-157

论思想政治教育加文化自觉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逻辑依据。我国社会转型导致的价值多元、物化意识对社会的深度渗透,以及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传播方式的文化挑战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和政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质关系,高度树立文化科学理念,有效选择文化载体。
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