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社
分享到:
《理论与改革》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经济论坛、公共管理、哲学与文化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学与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争鸣、学术综述与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国际刊号:1006-7426
  • 国内刊号:51-1036/D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84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4
  • 综合影响因子:1.43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理论与改革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专论

走向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

摘要:改革具有两种性质,即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制度变革,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制度变革,后者并不属于当前论域。法治在我国表现为两个阶段。即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致的,违背法治国家原则的所谓“改革”正是改革的对象。改革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它们是兼容性、相关性、一致性与矛盾性的辩证统一。
5-10
理论与改革杂志理论与探讨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生成和当代延展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辩证汲取了先前思想家有机体学说的思想养分,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演化图式的高度浓缩。其历史生成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莱菌报时期、唯物史观形成时期以及唯物史观深化时期。这一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当代中国发展在基本立意、价值取向、运行机制、认识方法等方面延展了其思想蕴含。理解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生成和当代延展.对于不断丰富社会演化图景的认识具有重要思想启迪。
17-20

马克思“人民的虚幻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人民的虚幻幸福”是马克思幸福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宗教观、国家观、劳动观和商品、货币、资本观的颠倒导致人民在现实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劳动和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得的都是虚幻幸福。人民的虚幻幸福是资本主义幸福观的代名词,它的最终根源在其私有制度,只有推翻私有制,人民的现实幸福才能获得。马克思对“人民的虚幻幸福”的批判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保障人民的现实幸福具有重要的启示。
21-24

《资本论》中关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社会影响研究

摘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为其扫除障碍后,其速度和规模出现了急剧性地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它在增强微观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降低了个别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资本利润率;在影响宏观的原有经济布局调整中,促进了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在社会发展价值主体方面,既加重了人的压力,也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积极借鉴吸取《资本论》中这些有关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如何科学看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25-28

“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场域研究

摘要:文章立足于当前学界相关研究,试图梳理“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场域与逻辑联结,比较解读模式的异同,深入学理层面的方法论探析,着力理论前沿的前瞻思考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期推进理论研究深化,增进理性认同。
32-35

从人权的道德意义看法治的伦理正当性

摘要:人权是人应享的权利,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权利。人权的道德意义在于,它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平等拥有的基本权利,它适用于一切文化与文明而为所有的社会和文化所遵循。平等和自由是人权的本质属性。从人权的道德意义看,法律保护的人权就是以自由和平等为理据的个人权利。人权伦理关涉法治的伦理正当性.因为受法律平等保护的个人权利才是完整的人权。
45-48

实践性正义观与立法实践——阿马蒂亚·森对约翰·罗尔斯理论的重构与启迪

摘要:社会正义问题与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具有紧密关联。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在2009年出版了《正义的理念》(The Idea of Justice)一书。在这本著作中,森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展开了批判.并利用相关的理论资源建立了实践面向的正义观。森认为罗尔斯的理论存在理论面向、理论工具、衡量尺度、实现路径四个基础层面的错误。首先,应该将对完美正义制度的构建转向对非正义现象的消除;其次,应使用社会选择理论代替契约理论作为研究正义问题的工具;再次,可以使用基于可行能力的能力观,取代单一的基本品作为衡量福利和正义的尺度,以体现正义的实质:最后。社会正义的实现路径应该是通过协商对话与投票选举的民主方式完成的。
49-52

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及其辩证统一——基于哲学能动实践观视角的检视

摘要:刑法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是一种辩证关系,可以通过哲学的能动实践观予以检视。刑法的主观方面是客观方面得以发生的支配力量,客观方面是主观方面的外在表现,是行为人在主观意志的驱使下对非对象性世界的改造。刑法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统一于主观主义,主观方面是犯罪认定的核心,对行为趋向具有决定作用。刑法主客观主义的辩证统一揭示了刑法导引善的实践,贬抑恶的冒险的本质,破解了以往刑法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将主客观方面截然两分导致在刑罚对象、犯罪构成理论、行为人标准等方面的困顿与疑惑。在实践展开中,刑法通过贯彻不得已原则,坚持常识、常理、常情的客观标准,肯定行为概念中的主观意志。力陈刑法主观罪过之核心,匡正以往刑法主客观主义的偏失。
53-58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十八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也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保障党员权利和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重视实质民主与发展形式民主相结合、协商民主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等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最突出的实践与启示。从党内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看,党内民主建设制度改革历程是保障党员权利的历程,并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保障党员权利,党强化了保障党员权利和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制度实践;从党内民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党重视实质民主,积极发展形式民主,加强了重视实质民主与发展形式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实践;从党内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看,党广泛深入的推进协商民主,形成了党内协商民主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的制度实践。党内民主建设围绕这些制度实践展开和深化,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59-6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西南地区的整风运动——以川北区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党员干部队伍所出现的思想不纯、作风不正、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关门主义甚至贪污腐化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开展针对干部的整风运动。西南局和川北区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对影响党内团结,影响工作进一步推进的干部作风进行整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当今党的建设和党内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历史经验。
62-65
理论与改革杂志改革与发展

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变迁及对城镇职工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

摘要:本文在梳理中国城镇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职工工资差距变动的现状,指出城镇职工收入分配差距起于制度安排、困于制度缺陷、乱于制度执行、失于制度监督,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73-76

领导人出访对欧盟中国认知的影响

摘要:相对于冷战的结束对中欧关系的冲击而言,2008年中欧关系的波折对人们的观念冲击并不逊色。而对近年来中欧关系中出现的挫折与困难局面,较多的学者将其归结为“认知”错位。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这种内外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并非是仅出现在中欧关系中的独特现象,而成为中国外交中的普遍困局。而国际社会只有在接受中国“和平崛起”的客观事实的情况下,才能对中国有正确的认知。而领导人出访通过创新公共外交的模式,在塑造国际社会的中国认知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77-80
理论与改革杂志经济论坛

我国城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集群发展,必然带来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城市区域人口集聚效应。由此提出的一个相关问题是,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求城镇区域具有相应的人口集聚能力并促进其能力得到提升。本文重点从城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的功能或价值意义以及影响因素或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两方面对城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四大影响城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大提升我国城镇区域人口集聚能力的策略。
85-88

公共项目纠纷的利益博弈与妥协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公共项目建设常陷入“一闹就停”的尴尬困境,体现出“邻避效应”扩大化的趋势,不仅消损着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浪费着社会成本和发展机遇。妥协作为一种智慧和化解矛盾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利益整合机制.能有效协调和化解个体诉求与公共理性、多数利益和少数权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再引入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在合作基础上建构起有效的妥协机制,促进各利益主体问合作,有利于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92-94
理论与改革杂志公共管理

厘清界限:妥善解决一切关系问题的基本途径——以国家治理过程中厘清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界限为例

摘要:文章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剖析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问题,以及由二者关系所衍生的其他几对关系的界限问题;并把对此类问题的探讨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视野中进行考察,认为在厘清以上几对关系的界限同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历史全景式地审思和分析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各种问题,才能把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走得更加稳妥、扎实、卓有成效。
95-98

农村校车服务供给的公共理性困境及其选择

摘要: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校车服务供给面临种种公共理性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政府对校车服务供给程度的认识分歧、农民参与校车决策的制度障碍、校车市场的供需矛盾、校车服务的效率和公平难以兼顾、校车政策的执行偏差。借助于公共理性分析框架,农村校车服务若要实现有效供给.必须重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差异性与异质性。在政策讨论和对话的基础上,各方利益主体建构起公共理性的理念.为政府的权力理性、农民的意见表达和学生的伦理诉求尽可能提供各种可行渠道,最终实现农村校车服务的健康发展。
99-102
理论与改革杂志哲学与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研究——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为例

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工作中,不能忽视主观因素的地位。公共服务之所以区别于公共物品.是因为它具有非实体性。服务质量实际是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与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所以,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时,要将传统的对“物”的评价转变为对“事”的评价。具体就是要增加对体验服务的顾客规模、数量的评价;增加对顾客体验服务满意度的评价;增加对创新服务项目的评价。
103-106

跨文化交际与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研穷

摘要: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国际宏观经济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也不断凸显其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经济实力与文化优势存在同向变动关系,当强势经济向弱势经济扩展时,强势经济体的文化也同时向弱势经济体的文化进行延伸。强势经济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占主导地位。这启示我国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跨文化交际中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构建经济新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以及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等。
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