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社
分享到:
《理论与改革》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经济论坛、公共管理、哲学与文化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学与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争鸣、学术综述与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国际刊号:1006-7426
  • 国内刊号:51-1036/D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84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4
  • 综合影响因子:1.43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理论与改革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专论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为什么必须依法治国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17年前就提出要实行法治:1999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款;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一再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我认为,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首先必须理解在中国发展现阶段为什么必须依法治国这一重大的基本问题,以真正在全体党员、全国公民中形成高度的共识。
5-6

共产党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摘要: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考之后,中国共产党几任领导集体持续不断地对这一问题加以思考和探索,终于在本世纪初形成“依法执政”的命题。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执政方式的思考所形成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含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深入地发掘、正确地解读。
6-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起点

摘要: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个历史性的成就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二是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三是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四是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9-10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引人注目地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所指的“法”。首先应该是“良法”。这既是实现善治之前提,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何谓良法?简言之,在当今中国,良法就是体现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体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法。
11-12

启动宪法监督:健全宪法监督机构的路径选择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并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维护宪法权威需要具体制度保障。宪法权威不是凭空塑造出来,而是在纠正违宪中被认同的,在监督宪法实施的具体案例中形成的。
12-14

依宪治国的关键是推进宪法适用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毫无疑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关键词是“法治”,而这个关键词的灵魂和核心元素是“宪法”。因为.“法治”是围绕“宪法”而展开的。全会不仅突显出宪法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强调“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论断:而且还将“加强宪法实施”设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六项重大任务中的第一项。宪法能否树立起应有的权威、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14-15

实现行政决策程序的法治化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这一论断对于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意义重大。
15-16
理论与改革杂志理论探讨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根源探析——马克思论国家权力的为恶倾向及其制约

摘要:根据马克思的国家权力理论,国家权力具有阶级统治的本质属性,而且这种属性使国家权力具备了三种为恶倾向:一是暴力倾向;二是异化倾向;三是垄断倾向。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根源于其内含的这三种为恶倾向。要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就是要制约国家权力这些为恶倾向,也即让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将生产全部集中到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并逐渐将国家政权归还给人民、归还给社会有机体。
17-21

延安时期社会科学研究团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旗帜。社会科学研究团体作为中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文化军队”,其学养丰厚的研究团队、求实创新的研究成果、形式多样的研究方式和团结进取的研究风气共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主体、理论宝库、实现途径和精神驱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补益作用。
25-28

亚洲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

摘要:在改革开放后,亚洲基金会开始在中国开展项目合作,在推进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推动法制改革和提供法律援助推动政府治理改革,促使政府行政公开、透明,助推公民社会发展,推动民主政治改革,培育市场力量,推动产权制度变革等方面作出了努力。文章在总结亚洲基金会在中国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特点的基础上,也对基金会对华民主输出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29-34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摘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及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就是坚持严格质量进、严肃政策出,形成党员队伍吐故纳新、自我纯洁、充满活力的机制。这就需要严格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不断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及时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35-39

全面深化改革与群众路线价值文化引领

摘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在目标方向上,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根基与文化传承,在思想上,要着力纠正群众观点的现实偏差,强化群众观点的价值导向与驱动作用,在实践中,要创造性地推进群众路线与制度建设、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群众工作方式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40-42

延安模式—国家建设视野下中共根据地政权体制的特征及影响

摘要:国家建设理论的关注焦点,大体包括战争与现代国家形成的驱动关系、国家成长与科层理性化体制关系以及统治者与社会民众关系等三个层面。在近代中国情境下.此三重关系分别呈现出独特的背景。延安模式.正是中国共产党因应此客观情境而自主创新的产物.其包涵三个基本特征:“五权合一”(党、意、政、军、社)的要素构成、以意识形态及其载体(政党)为核心的控制机理.以及类扁平式(即去科层、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这些特征,使中共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主权竞争中呈现出集权性、自主性、学习性及复制性等诸多优势,并深刻影响到后来中国大陆政体的变迁。
43-47
理论与改革杂志改革与发展

大部门制改革:理论的紧张与迷信的学习

摘要:大部门制是近年来行政改革的“标签”,但中央与地方改革实践存在效果差异。地方大部门制改革并未完全实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在于支撑大部门制的宏大理论之间具有内在冲突;作为参照系的境外经验和地方本土试点并未完全成功。大部门制改革的核心是职能整合、机构重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重构.这并未超越历次行政改革所蕴含的组织、职能和政治逻辑。未来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的方向需要在权力重构、职能转变、机构整合和互动治理的整合性框架下整体性推进。
48-52

需求变迁、供给约束与农民工社保制度的完善——一个三阶段发展思路的探讨

摘要: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中国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分析可知.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表现出保障权呈现比较显著的边缘化倾向、保障需求和维权意识比较强烈及参保率比较低的特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主要困境:一是中国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二是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待完善:三是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比较狭窄,且呈现出地区与城市的差异性。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机制:第一,应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规划与科学设计;第二,要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第三.应陆续拓展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且逐渐拓展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城镇的社会覆盖面。
60-63
理论与改革杂志经济论坛

“服务型制造”的创新机理及其竞争优势——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先进生产方式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和技术革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相互依存、融合互动的态势正在不断加强,而服务型制造便是在此情况下出现的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经济现象。为增强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应尽可能地鼓励制造企业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攀沿。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鼓励制造企业陆续转向服务型制造模式,逐渐把服务环节纳入其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不断迎合顾客个性化的需求.进而陆续在市场上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72-75

组织薪酬差距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

摘要:组织薪酬差距与组织绩效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焦点所在。本文基于薪酬差距“两分类法”的研究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可解释的薪酬差距和不可解释的薪酬差距对组织绩效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个体组织认同感在薪酬差距与组织绩效关系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可解释的薪酬差距对组织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不可解释的薪酬差距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为负向但不显著;(2)组织认同对可解释的薪酬差距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对不可解释的薪酬差距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组织薪酬差距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对组织管理者借助个体组织认同感的塑造来实现最优化薪酬差距的正向作用和最小化薪酬差距的负向作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80-83

发达国家调节收入差距公共政策经验与启示

摘要:收入差距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难题。经济发达国家为了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纠正收入分配不平等,实现社会公平,采取了一系列完善而有效的公共政策,他山之石,可以功玉,这些政策和措施无疑对于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差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