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社
分享到:
《理论与改革》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经济论坛、公共管理、哲学与文化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学与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争鸣、学术综述与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国际刊号:1006-7426
  • 国内刊号:51-1036/D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84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4
  • 综合影响因子:1.43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理论与改革 2013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三个自信”研究

“制度自信”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制度自信”与“人的全面发展”互相生成。“制度自信”拓展了的全面发展内涵,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样态。“制度自信”意味着主体相信一定的制度具有思想逻辑性、政治合法性和客观必然性。也意味着中国人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传承性、现实合法性、创生发展性,还意味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形式获得提升。坚定“制度自信”,对人的发展具有保障价值、规范价值和预警价值。
5-8

新自由主义本质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研究——一个分析框架构建的尝试

摘要:立足学界对新自由主义深入而全面的本质批判研究,跳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特别是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相关论争,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解读.分析新自由主义之意识形态本质在道路立场、理论主张、制度指向上的体现,系统阐释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侧面启示与直接威胁以及应对新自由主义威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基本路径。是构建新自由主义本质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研究分析框架的尝试。这一尝试试图明晰新自由主义及其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基本内涵与要旨.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规范化上做出的努力。
9-12
理论与改革杂志理论探讨

完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法治政府指标体系这一新生事物,已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项制度,其对于法治政府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十八大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按照这一要求,根据相关文件和实地调研,我们认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设还有值得完善的方向和内容,主要有:缺乏顶层设计,目标和功能需要进一步明确,指标推进职责归属需进一步明晰,指标设计和推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合法性、公开性与权威性有待于强化,以及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实践运行效果需要增强等。
13-17

与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和战略策略的分歧及其启示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但是,由于共产国际在理论、路线、策略和政策等方面的错误指导,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损失。在对其进行坚决抵制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理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成功道路。与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歧.说到底是关于中国革命具体发展道路和实现形式的分歧。分析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有助于人们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即在处理党与党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在对待别国经验问题上,必须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问题上。重要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立场、方法和基本价值取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在对待世界革命和本国革命关系问题上,必须将本国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18-2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主体性原则发展及其调适

摘要:体性的原意是人成为自己欲望和要求的真正主体。然而,随着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推上神坛,主体性发生了异化。异化的主体性表现之一为人类中心主义,反映到实践中就是只支配客体,不支配主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维度上,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和深化。在主体性原则无法消解的背景下,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要求回归到主体性原则的原真含义,即主体性原则的核心不在于“膨胀”而在于“自控”。
26-28

克隆人的本质及其伦理学再思考

摘要:十几年来有关克隆人及其克隆人的伦理学争议中存在一个难点,一个误区。一个一直困扰学术界的难点就是克隆人的家庭地位难以界定;一个误区就是克隆人并非纯粹克隆意思上的克隆人。本文从分子生物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家庭成员关系的分子生物学和伦理学基础。提出了人类家庭成员关系界定的三项标准。它们是:分子生物学标准;目的标准;过程标准。并据此指出了克隆人的家庭定位的解决方法。其次根据人类现有科技水平的实际,分析了克隆人的非纯粹性。从哲学层面破析了克隆人公民权益中的惟一性和独特性的实质。
29-33

试析洛克的自然权利观

摘要:洛克在继承斯宾诺莎和霍布斯关于自然权利思想的论证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思想和论证,并以自然法传统中的自然法则、理性准则和神圣经文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然权利理论:以自然状态为背景,以生命、自由和财产等为内容,以人的需求为目的。这是启蒙时期自然权利思想的系统表达,为自由主义及其权利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
34-37

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困境及批判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注意到人、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整体性,将人、自然与社会置于同一理论“范式”下.并强调以“关爱”伦理形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共同体;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自然观的虚无——生态女性主义的逻辑起点,即将人一自然关系与男一女关系类比,面临着理论与现实的困境:价值观的迷惑——对理性主体的否认与对自然“内在价值”评介的驳斥,面临着两类中心论归属的迷惑;多样性冲突——生态女性主义的多学科视角、多领域的议题、实践的地方性,带来整体性的迷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史观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批判解读,为生态女性主义走出困境,增强其理论的自洽性与实践性奠定了基础。
38-40

权利和权力概念的解构与统一:一种新的规范分析的进路

摘要:法律上的力只能以人为作用对象,而法律上的人存在权利主体和权力主体两种类型。以此作为起点和解析的工具,权利和权力被解构为权和利(力)的两个层次。权的概念成为权利与权力的第一个统一性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主体的统一性和法律之力的统一性。通过分析权利和权力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权利对权力的决定意义。权力的产生来源于权利主体维护、增益自身权利的需要,并因此而导致权力主体的诞生。权力主体的双重身份造成权利主体无法回避的逻辑缺陷.并进而形成两类主体之间的三种相互关系:权力关系、权利关系和信托关系。以虚拟的共有主体为委托人,权力主体的权利主体身份为受托人,权利主体的每个个体为受益人。三方以权利集为信托财产建立的信托关系,可以为当代社会公共现象的解释提供一个有益的分析范式。由于信托结构的完整依赖于虚拟的共有主体概念,因而其存在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恰是公共管理存在制度供给需求的原因。
41-45

我国社会阶层冲突:表现·根源·路径

摘要:社会阶层是指由较多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集团或利益群体,是利益分化已经完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的集团。是人们由于在社会资源和机会占有及运用上的不同而区分的群体。文章分析我国社会阶层冲突的表现和根源,并找出化解路径,以期对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和政治治理起重要参照。
46-48

网络围观现象的行为逻辑与现实隐喻

摘要:网络围观是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与利益博弈芜杂局面的一种现实表征,刻画出了大众阶层面对社会问题时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受到群氓主义、机会主义、民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行为逻辑的影响,网络围观现象经常会呈现出负向极化的发展演变趋势,其中隐含了社会大众对现实困境的宣泄、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不合理现象的抗争。网络围观现象是社会公众思想意识上的自我启蒙。但是这种自我启蒙带来的改变尚不成熟.需要有引导和规制的伴随。通过优化围观语境下的政府形象塑造,完善虚拟社会公共事物参与秩序,营造高质量的网络生态文明,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治理下的网络围观应对机制等途径.能够有效消解网络围观现象衍生出的负面社会效应,从而促进虚拟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
49-52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现代化政党的调适与优化

摘要:“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提出,是新形势下党自我调适与优化的结果,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具有相当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体现了政党现代化的现实诉求。推进“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要通过提高全党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明确“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方向:改革和优化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调整和规范适应“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权力运作机制: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构建符合“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制度体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营造“三型”建设的氛围和环境;学习国外政党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为推进“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借鉴:将“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和推进。
53-56

自主性与适应性视角下的政党自我净化能力分析

摘要:将“自我净化”置于政党发展的研究框架之中,从政党自主性与适应性视角,分析了政党的“自我净化”能力的内涵和主要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和中国的政党体制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将“自我净化”作为重要的政治能力来对待,具有丰富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内涵。在此探究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的对策措施。
57-60

党内选举民主与党内协商民主的衔接与互动——以理性为视角

摘要:理性是民主的重要前提之一。基于个体理性的党内选举民主很难达到完整意义上的党内民主,而基于公共理性的协商民主也无法保障党内民主的真正实现。作为党内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发展党内协商民主是完善党内选举民主的重要补充,完善党内选举民主是发展党内协商民主的重要保障,二者之间只有实现有效衔接与互动,促进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互融,才能真正实现党内民主。
61-64
理论与改革杂志改革与发展

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视角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状况十分突出。许多学者认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在内的许多问题的根源。本文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生、发展入手,来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文认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只是产生上述问题的外因,真正的原因是国家的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失衡,对农民权利的保障不力。因而,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并非将现行户籍制度一废了之,而是要建立合理的权利保障机制,使城乡公民间合理分担改革成本。
65-67

政治学视角下的就业正义理论

摘要:促进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业实践的战略选择。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实现公平与正义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主要体现。但受到长期城乡二元化的制约,我国非城市居民的就业权利一直无法得到落实,在绝大部分城市正规就业岗位面前难以与城市居民竞争。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借鉴相关理论分析政治制度对于个体乃至群体的就业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加强非城市居民劳动者政治参与对于改变非城市居民就业不平等地位的作用。提出了加大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参与政治进程的主张。
72-74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风险防控路径及对策研究——基于反贫困的视角

摘要:贫困问题不仅限制了西部民族地区生存能力、生产能力,更阻碍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陷入了贫困的“循环累计因果”陷阱,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风险,危及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通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对策措施可以有效防控风险。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和官员考核体系,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对防范社会风险尤为必要。
75-78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具有过渡性,其分层结构是不成熟不稳定的,这一特征决定着中国农民阶层分化进程的长期性,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农民阶层分化进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弊病,如贫富差距加大、阶层矛盾尤其是干群关系紧张、农民工问题等。因此,政府在这个分化的进程中要有所作为,要敢于破除许多制度上的藩篱.为推进中国农民阶层的进一步分化扫清道路上的障碍。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