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社
分享到:
《理论与改革》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经济论坛、公共管理、哲学与文化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学与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争鸣、学术综述与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国际刊号:1006-7426
  • 国内刊号:51-1036/D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84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4
  • 综合影响因子:1.43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理论与改革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理论探讨

经典作家社会公平理论及其当展与反思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公平的实现在于消灭阶级和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列宁在“过渡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公平的重要条件思想,并开展“计算和监督”活动。在当代,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寻求世界秩序的社会公平与本国人民的在经济政治财富共享的社会公平的统一,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但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也说明了理论的不彻底,未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的统一。
5-9

科学发展与党和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摘要: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经济改革能做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决定科学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政治改革。这是因为,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也表现为政治的进步,政治进步就是不断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近代以来主要体现为人的基本权利的确立和实现.这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民主是避免发展中权力异化从而使政府成为好政府,使发展最终有利于人民的基本保证。民主化语境下人的集体的理性反思,才能澄清到底什么是科学发展以及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有利于人类的.从而使科学发展成为可能。
10-14

民权保障应当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逻辑起点——以基层维稳机制有序运行为视角

摘要:民权保障包括公民的经济权利保障、社会权利保障与政治权利保障。从和谐社会构建的层面看.民权保障与基层维稳是一对相互伴生的命题。在基层维稳过程中我国公民的各项权利目前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被公权力公然侵害的发展态势。这是造成社会失序的根源。和谐社会构建属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范畴。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基层政府治理方法上的变革,核心应当是通过依法保障民权,使基层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能通过权力与权利的良性互动而相互制约,基层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能通过权力与权利的制衡得以消解。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目标。其逻辑起点应当基于维稳与维权关系的分析框架,从“民权保障”入手,谋求建立一个动态的、均衡的“政府维稳与公民维权”的良性互动关系。
15-19

合作治理中的协商民主

摘要:转型时期的中国,合作治理被期待发挥的作用是双重而非单一的,既要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更要发挥一定的政治稳定器的作用。因此中国合作治理并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的所谓模式与经验。以“协商民主”为基础,而不是片面强调“多中心治理”构成了中国“合作治理”的本土特色。中国的合作治理模式强调不只是获得公共事务管理权力,实现自我利益,更需要在共同参与中相互合作.通过协商民主来实现共同利益,因此在中国的合作治理中除了要注意培育有较高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较强的民主参与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要善于通过协商民主去开辟基层社会的政治空间、打造社会基础、构造信任网络.形成整体性的民主合作机制。
20-23

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结构、方式与责任

摘要:结构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基本媒介,其包含有结构主体及结构设置。借由比较整体性治理与网络治理方式的异同,透析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可能方式。公共治理理论对多元主体的追求有引致责任模糊的风险。这要求政府(执政党)勇于担当首要公共治理责任。公民亦必须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
24-26

网络政治文化论纲

摘要:网络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依托网络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亚文化,在继承政治文化基本内质的同时,也表现出诸多的新特征。网络政治文化主体‘实与虚’的双重身份。形成过程的‘多元-无中心-互动’模式,决定了其独有的特征与影响。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形成过程、特征及影响,进行深入探析。
27-30

工人集体行动、工会主席直选与工资集体协商——以广东省为例

摘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工人集体行动对劳动关系系统的均衡和劳动关系主体产生的重大影响,其结果推动了工会民主化进程,使工资集体协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突破。得出以下结论:一,工人集体行动改变了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行动策略;二,上级工会主导并自上而下推动基层工会主席直选,企业少有内生性的民主要求,覆盖面有限;三,基层工会主席直选推动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建立,对改善劳资关系、减少劳资冲突有明显作用。
36-39

关于新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推进和深化新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具有宽容意识,充分吸收和消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必须具有真正的问题意识,也就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从社会现实生活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把握真正的社会现实,真诚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40-43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执政规律探索的中国路径

摘要: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60多年执政实践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自治等方面开辟了执政规律探索的中国路径,形成了宝贵的执政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实践。
44-47

乡村治理中党的领导问题——基于成都村民议事会制度的分析

摘要:我国在农村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使它相对于其他民主内容更加需要党的坚强领导与科学指导。随着村民自治向纵深推进.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自治能力的提高,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和治理机制的完善。都在客观上对传统意义上的党的领导产生了一定影响。新形势要求我们既要清醒地坚持党的领导,更要明智地改善党的领导,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重新赢得在村民自治中的主导权,通过转变党的领导方式积极融入到村民自治的制度框架中,实现党的领导与自治民主的共生共强。
48-52
理论与改革杂志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财富集中的制度成因及治理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贫富不均,社会财富分布趋于集中逐渐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核心问题。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扭转社会财富集中,是破解经济体制改革困境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社会财富存在“向城市集中、向发达地区集中、向政府集中、向少数家庭集中、向垄断行业集中和向资本所有者集中”的现象;社会财富过度集中的制度成因是收入分配制度供给质量低、产权制度扭曲、政府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迟滞;财富过度集中的治理应从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收入分配制度的供给质量,改革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加快政府改革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着手,以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3-56
理论与改革杂志经济论坛

多中心治理视阈下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

摘要:在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治理失灵、决策失效、监督乏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效益。而多中心治理理论所倡导的多元主体自主参与治理、决策和监督的理念,有助于解决单中心治理模式出现的供给效率低下、公共满意度不高等弊端。根据多中心治理的理念,从治理主体、决策主体、监督主体三个方面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可以有效的满足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60-62

民营企业困境的实质及破解

摘要:在民营企业的困境是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的产物,归根到底是多年来内嵌于我国政治经济结构的制度和体制问题的集中引发。必须把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制度和体制环境进行反思,从制度设计和体制层面上进行根本性突破,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基础.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63-66

开发性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信贷机制创新研究——基于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调研分析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对于现代农村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对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研究及实践.仍然围绕于如何解决农村信贷机制中缺乏有效抵押品而展开。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在这方面也做了诸多尝试,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但在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解决上仍不够理想。针对现有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应适时结合开发性金融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直接抵押融资,以期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机制。
67-70
理论与改革杂志领导与管理

从横向分类到立体构建:关于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当前政府组织结构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机构和人员数量精简的空间以及机构本身职能转变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总体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职责配置还不清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进一步政府机构改革应借鉴典型国家的成熟经验,在之前横向分类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组织结构的立体构建。
71-73

“理性无知”抑或“路径闭锁”: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欠缺原因及其对策

摘要:农民需求的充分有效表达是缓解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存在无表达、被动表达、表达无效、表达不充分以及制度外表达等表达欠缺的问题.这些问题加剧了供需矛盾。农民需求表达欠缺存在“理性无知”和“路径闭锁”的双重原因,具体包括意愿不强、缺乏有效人、渠道不畅、决策机制不合理等。培育表达主体、增强表达能力、畅通表达渠道、加强利益聚合、完善决策机制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74-77

大部制动态调整:大部门与分立机构的双向融合

摘要:国外的分立机构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属,由此形成了大部制下“大部门——分立机构”之间三种不同的权力关系.并且二者几乎永远处于动态调整当中。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同样遵循大部门与分立机构双向融合的内在机理:分立机构是防止大部门重新分开的关键,大部门对分立机构具有重要作用力。在比较视野之下,中国政府组织中存在着多种与国外相似的分立机构,但在权力关系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推动大部门组建、分立机构建设、权力关系调整的“三位一体”,并且始终保持动态调整,应当是中国进一步推进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策略。
78-82
理论与改革杂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日常生活维度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认同除了要注意阐释、论述、宣传和教外,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生活世界不仅表现为具体、琐屑的日常生计活动.其背后也体现出一定社会的知识储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生活世界关涉文化与价值,体现出世道人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生活世界主要包括: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构建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通过公共生活与公民社会的构建逐步形成生活世界的良序与良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对生活世界进行批判性的重构等。
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