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社
分享到:
《理论与改革》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经济论坛、公共管理、哲学与文化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学与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争鸣、学术综述与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国际刊号:1006-7426
  • 国内刊号:51-1036/D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84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4
  • 综合影响因子:1.43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理论与改革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理论探讨

马克思政治正义及当代价值探究

摘要:马克思政治正义在批判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正义理论与价值指向。结合马克思文本研究与精神本质,提出了以权利平等、分配正义、自由解放和人民民主四个维度为核心的政治正义内涵。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际,提出了"基于权利与义务对应的制度正义"、"基于自由与平等均衡的分配正义"、"基于仁爱与美德统一的和谐正义"三位一体的政治正义。
9-11

新制度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创新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启发,西方政治学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其三个主要流派为制度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觉,分别提出了制度创新的三大逻辑,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工具性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的适宜性逻辑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关联性逻辑。三大制度创新逻辑的提出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既要推进政治理念的更新,为政治制度创新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也要理顺政治权力结构关系,为政治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更要规范利益相关者的政治参与,为政治制度创新奠定坚实的动力基础。
22-25

论服务型政府有效运转的公民社会基础

摘要: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当前政府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不过各地政府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时,往往只注重政府系统内部的制度创新,忽略了对服务型政府公民社会基础的培育,因此成效并不十分显著。本文在重新审视服务型政府内涵的基础上,发掘了服务型政府公民社会基础的重要性。同时针对当前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成熟性,提出了培育服务型政府公民社会基础的若干对策建议。
29-31

中国与西方国家对外援助比较分析——基于附加政治条件的研究

摘要:对外援助历来为西方国家对外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援助作为有效的外交手段,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同样日益受到重视。但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由此也与西方援助国产生了矛盾,并招致大量的批评。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对外援助的现状,其次对中西方关于附加政治条件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尝试将附加政治条件进行"中性化"处理。
32-36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政治生态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建设

摘要:政党软实力是一个政党对于广大社会成员进行有效说服、吸引和凝聚的能力。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深入推进,国内社会政治生态正发生着激烈变革,这给我们党在现有的体制认同、治理方式认同、包容性认同和价值理念认同上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做好传统硬实力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以争取社会民众的最大信任与支持,更好的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40-43

政治动员能力:地方党委应对危机的首要能力——基于汶川特大地震的再思考

摘要:文章基于对"5·12"汶川大地震的再思考,对地方党委应对危机的政治动员能力进行分析。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政治动员能力是地方党委应对危机的首要能力,接着对危机状态下政治动员的要素变化及其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地方党委提升应对危机的政治动员能力的几点思考。
44-47
理论与改革杂志改革与发展

提升制度效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钥匙多多,核心之举是提升制度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国愿景必须讲两低:发展成本低,社会风险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难,在于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难以逾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缓慢,外生机会压制内生机会,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巨大惯性,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错位,以及既得利益格局的主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提升制度效率的竞争。为此,需要努力降低制度成本,有效地提高决策效率,认真地做好制度供给,合理地定位利益结构,积极地推进制度创新。
48-51

政治问题的行政化:基层改革的逻辑——对四川省L县T镇人大代表专职化改革的实证观察

摘要:在四川省L县人大代表专职化改革中,地方官员因体制的约束而面临合法性困境与政治风险,尤其是在上级严厉的政治问责面前,其遵循的基本逻辑是,弱化改革本身的政治意蕴,将其纳入日常性的行政管理事务,从而将敏感的政治问题转移到行政化的安全轨道。在上下的博弈中,地方凭借话语权的掌握,消解了国家话语的压力,从而化解了"危机"隐含的潜在风险。将政治问题化约为行政问题是基层政治改革所遵循的基本逻辑。
52-55

我国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选择

摘要:在全球能源紧张和气候变暖趋势的大背景下,低碳理念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相关国际协约,我国不需要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义务,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需要在"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基础上,实行低碳式发展。低碳式发展不仅是我国应对国际减排压力之策,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明确低碳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低碳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我国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
56-59

构建北京市促进循环经济政策制定中的激励约束机制

摘要:循环经济及其特性决定了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要起引导、规制、调控和分配作用,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北京市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激励、约束机制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要求,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经验对北京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借鉴。只有合理构建促进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有效推动北京市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北京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市的目标。
60-63

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教训及现实选择

摘要:中国的乡村建设经历了三次主要的探索:梁漱溟的合作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化运动和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联产承包。历史证明,新农村建设的成功须着眼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将政府的转型作为起点,使城乡统筹成为改变城市性质、扬弃小农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64-66

公共政策失范及其政策管理研究——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规定为例

摘要: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会产生决策路径上的失范,即下级政策规范与上级政策规范之间产生过多包含或过少包含的问题。同时会产生执行路径上的失范,导致政策目标偏离,增加行政管理成本、工作负担及工作压力,降低工作效率。公共政策失范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它既有地方治理的现实需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建议国家和省、市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应更加周密细致并具有可操作性;国家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上级政府监督其下辖各级政府不得变更公共政策的主要条款或关键性细节,如政策对象、政策内容及其实现方式、政策程序等,确保政策目标上下一致。
67-70

惠农政策的嵌入与乡村治理资源重组——基于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调查分析

摘要:依据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可将乡村治理资源的配置分为三种类型:自给自足型、资源汲取型和资源赋予型。惠农政策嵌入乡村社会推动乡村治理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资源的配置由资源汲取型向资源赋予型的转变。本文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为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进入乡村之后所引起的机构与人员的重组、乡村干部的角色转变以及农民权利观念的提升等乡村治理资源的变化书写必要的注脚和反思。
71-74

人文城市:城市发展的目标——基于南京城市的发展

摘要: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系列城市问题凸显出来。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寻求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念和理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十分迫切。建设人文城市,是解决片面发展所带来的城市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文章以南京城市发展为例,分析了建设人文城市的必然性、人文城市的多形态性,探讨了如何构建有个性特色的人文城市之路。
75-78
理论与改革杂志经济论坛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冲突和系统性解释

摘要: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冲突表现为三个流派:主流观点、反主流观点和非主流观点。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主流观点和非主流观点的要害问题,是都没有系统考虑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资源禀赋、市场条件、体制因素等各个约束条件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及其相互影响这种系统作用,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模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特殊性在于目标模式与实际模式的变异关系。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模式是目标模式的变异形态,体制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其它约束条件的实现形式的扭曲,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偏离目标模式而歪曲表现为实际模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实际模式向目标模式复归。
79-81

中国发展衍生金融产品的探讨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毅然决定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文章简述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趋势,就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经济监管手段应得到加强,产品设计、定价能力有待提高,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需引起足够重视,金融人才培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82-84

包容性增长理念及现实意义

摘要:近年来,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概念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关注并得到许多政策制定者的认同。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的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理念有着及其深刻的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85-86
理论与改革杂志领导与管理

政府责任转型的二重性悖论与化解

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政府责任转型是整个转型的关键。转型时期政府责任的二重性冲突明显,在缩小政府职能的总趋势下,突出表现为适应性扩张和反转型性扩张同时存在,政府转型悖论的原因存在于社会转型的特点以及国家和政府责任的固有属性之中,只有明确政府责任限度的逻辑与界定机制,在实践中才有利于政府和社会转型顺利推进。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