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理论与改革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eory and Reform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1.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理论与改革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理论与改革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公共治理研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专题、数字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研究、基层治理研究、经济学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贫困治理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等

理论与改革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从“基层自治”到“民主管理”——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在微观层面的实践及其主体结构5-8

摘要:在制度实践的过程中,民主总是由宏观向微观扩展的。这一特征既表明民主本身具有自我扩展的要求,同时也表明民主的微观实践在构成宏观民主制度体系的过程存在自我构建的倾向。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微观实践方式被称之为“基层自治与民主管理”,并且被视为直接民主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实际上,“基层自治”与“民主管理”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复合的,二者在概念与功能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功能性差异通过互动过程为基层民主制度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社区治理结构与社区直选民主制度绩效14-17

摘要:社区治理结构表现为社区内外各行为主体之间的权力和权利关系,可从纵向网络结构和横向网络结构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在社区治理结构中,行为主体的“越位”或“缺位”行为影响社区直选民主制度绩效,并进一步固化原有的社区治理结构。调整社区治理结构,规范社区内外权力关系,培育社区公民社会,是提高社区直选民主制度绩效的有效路径。

论绩效预算中透明度改进的社会交往策略18-21

摘要:实施绩效预算和增加透明度是改善现代政府预算质量的两个相互依存的变量。绩效预算和透明度问题都包含有技术维度与社会交往维度两重属性,作为任何一项预算制度的创设应综合平衡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绩效预算制度试点过程中由于过多地考虑绩效指标的技术性而相对忽略制度实施过程所需要的社会交往维度,从而导致绩效预算制度所能展现的透明度受到影响。因此,为了减少绩效预算技术性带来公众认知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倡导政府实效、减缓绩效信息超载,健全民主制度规则、消解绩效评价的逆向激励功能,扩大社会交往、消除绩效预算的内弊,以及增加参与式预算、实现预算制度的配套性等方案,不断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

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基于国际事务的新视角22-24

摘要:探讨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有公民个人、政府政治等诸多视角。从国际事务的新视角来看,非政府组织则是化解矛盾的“缓冲器”、促进交流的“中转站”、捍卫公益的“先锋队”,集中体现为推动和平发展的“催化剂”。

论社会调节机制的基本构成28-30

摘要:社会调节机制在横向结构上包含了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的调节等基本形式。在反映和协调社会主客体相互关系、利益和文化观念的矛盾和冲突时,其发挥的职能是各不相同的。单一地依靠某一种基本形式的调节是不够的,而必须把这些基本形式综合起来作用方能见效。社会调节机制在纵向结构上包含了理念解释层面、制度安排层面、实践操作层面等三个基本层面,呈现为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和动态过程。理念解释层面是思想基础和依据。制度安排层面是保障。实践操作层面则是落脚点。

实现利益秩序均衡的三个维度35-37

摘要:均衡的利益秩序是社会稳定之母,不均衡的利益秩序是社会动荡之源。当前,为了使我国的改革事业在更加稳定的环境下进行,政府必须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利益秩序均衡:一要对利益秩序进行科学统筹,这是实现利益秩序均衡的根本指针;二要合理定位利益秩序形成机制的价值取向,这是实现利益秩序均衡的现实途径;三要坚守与提升政府的自主性,这是实现利益秩序均衡的保障。

行政人格样式及其超越——对行政人的哲理思考38-39

摘要: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格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特定功能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它既有相应的层次,又有复杂的结构。从静态上看,行政人格的基本样式表现为行政资格,它由三种要素组成,即行政人员的自我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行,这三种要素的协调平衡维持了行政人格的稳定。但作为动态系统,行政人格结构表现为不断解构-结构-建构的演进过程。即不断超越旧人格走向新人格的过程,而这种超越的关键要素却是内在于行政人员人格各要素中的行政自由。

论传统哲学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40-41

摘要:本文阐述了和谐理念的起源及其哲学意义,从儒家“人和”,道家“天和”角度,论述了传统哲学中蕴含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当代价值。从哲学角度提出、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思想观念问题。

政党关系的类型特点及其制约因素45-47

摘要:研究政党关系,不仅要研究其本质,还必须研究政党美系的基本范围、基本内容,必须深入到政党政治的实践过程与各重要环节进行具体分析。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政党与政府关系、政党内部关系是制约政党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与制约政党关系的这三个主要因素不同,政党关系的类型与特点也会随之有所不同。

论政党民主与政党民主建设55-58

摘要:政党民主是民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在政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政党的党内民主、执政民主、国内党际民主、对外党际民主等内容。政党民主建设,说的就是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执政民主建设、国内党际民主建设、对外党际民主建设之有机联系和有机统一;其成果,主要体现在政党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党民主制度的成长和政党民主行为的养成这三位一体上。政党民主建设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亟需以党内民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政党民主建设。

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过程分析: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59-61

摘要:从“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社会政策的社会影响,在现代化和发展主义语境中以弱势群体能否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评估社会的政策体系,并把焦点放在过程上,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议题。尽管国家在农民工问题上不断做出持续的制度和政策调整,但国家调整农民工的社会政策并没有带来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没有让农民工在城市中完成其身份的转变,农民工也没有实现城市适应、实现其与城市主流社会的融合,农民工在城市中陷入了一种新的发展困境。

和谐视阈中的当代农民信仰:碎片化及其重建62-64

摘要:信仰体现了个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作为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民的精神信仰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丰富和完善。相反,在社会转型期却出现了群体性的信仰危机,信仰体系也严重“碎片化”,农民的信仰世界呈现前所未有的缺失、迷茫与异化。这不仅损害了作为个体的农民的身心和谐和幸福感,也破坏了作为整体的农村社区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在政府主导下,从制度上、物质上、思想上等多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重建农民的信仰世界。

政策执行中政府间博弈析论65-67

摘要:我国是政府主导型国家,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利益诉求呈现显性化的特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是两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双方的政策博弈正是建立在利益差别的基础之上。

外来人群社会融合与地方政府责任——以宁波为例68-70

摘要:外来人群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它的产生是由市场竞争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所决定的。外来人群的社会融合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的变革紧密相联。作为外来人群流入地的政府,在社会融合进程中必须担当起应有的政府责任,改革妨碍社会公平的流动制度和流动规则,清除歧视和排斥外来人群的社会现象,加快和睦相处、平等发展的社会体制建设,使外来人群尽快地融入当地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社会政策创制问题75-77

摘要: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观念、体制和发展战略都将会发生重大转变。制定科学、系统、富有成效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既是加强统筹的重要基础。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关键职能。通过树立改革创新的精神、统筹的思想、系统的思维、公正的理念,从政府职能角度改革与创新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构建起符合农村社会实际、切合城乡统筹需要的包括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品、保障农民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素质三方面内容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论城乡体制差异及其一体化的途径78-81

摘要: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问题,是一个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的问题。中国当今城乡经济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并来源于体制上的差异,包括基本制度差异和具体制度安排差异。为此,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发现导致城乡体制分割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致力于从各个方面消除这些因素,在打造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经济社会基础的条件上,以农民工向城市转移为突破口,对城乡分割体制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改革和调整,有效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的建立。

循环经济: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85-87

摘要:目前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现有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已无法满足传统模式下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本文从现实状况、价值取向和发展绩效三个维度,深刻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是建立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进而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八大措施和建议。

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学分析90-92

摘要:本文解释了我国为何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同时,对与我国形成强烈反差的西方国家弱化该制度的现象也进行了解释。这主要基于使用该制度的隐含假设和一些外部新因素带来了变化。其中,税收效果、对经济的震荡、货币政策操作理念、目标和手段的变化、银行监管的新发展、直接融资和存款类金融机构占比等是主要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