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理论与改革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eory and Reform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1.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理论与改革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理论与改革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公共治理研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专题、数字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研究、基层治理研究、经济学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贫困治理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等

理论与改革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思考5-8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如何开辟井不断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不断探讨的重大问题。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并进行历史的思考,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大监督制度创新:渊源、借鉴与路径9-11

摘要:《监督法》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对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研究的契机。本文首先从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分权制衡以及宪政等视野分析了人大作为代议机构进行监督的理论渊源。通过对西方国家现行议会监督制度的阐述发现,制度化以及程序化建设对监督权的运用至关重要。因此人大监督制度创新必须走制度化程序化的道路。同时也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理顺人大与党的关系,强化人大代表的监督能力。

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缘起与内涵12-14

摘要: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继承了置身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这种规范描述之外的中国政治文化的文明成果,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现代社会这一政治生态环境中民主政治成长的生态特征。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形态协商民主运作的主要渠道,是中国共产党协调国家与社会发展,巩固其领导地位的重要组织形式与政治形式。人民政协对协商民主的发扬是对现代民主政治范畴的丰富与发展。

自治与共治:“合作主义”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模式15-17

摘要:合作主义理论倡导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制度性合作”——既要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又要提升社会的自主性。在社区层面上有必要推动“自治”与“共治”的并行,依靠社区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增强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国家与社会的“制度性合作”才能体现为秩序,而不是冲突。

现代环境伦理的时代意蕴及其价值观创新探析18-20

摘要: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立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和特殊国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社会实践领域中科技发展问题的哲学思考21-23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对人类社会也显示了“恶”的一面。如果把科学技术与社会需要和价值观念联系起来,可以得出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结论。由此,在实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导向来防止科学技术出现“恶”的一面。

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批判24-27

摘要:主体性哲学在现代陷入困境的事实,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生长点之一。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主体性批判的面貌作简要揭示,可以认识到:消解二元论这一主体性的内源性依据是后现代思想家的共同选择;而且,他们对现代主体、主体性的否定与其非中心化的思想取向密切相关。基于后现代主义哲学主体性批判的贡献及其局限。我们完全有必要结合近20年间主体性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反思。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28-33

摘要:公共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前哨,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全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重要和首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主要由预警信息搜集子系统、预警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危机预警指标子系统、危机警报子系统、危机预控对策子系统等六个子系统构成。在建立与完善科学、合理的公共危机分级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可以构建相对严密的公共危机预警四级指标体系。

论中国农村大变动与有效政府的建立34-36

摘要:建立一个能够凝聚现代化动力和配置社会发展资源的有效政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政治前提。但是,无论是清末的改是派还是孙中山的革命派。都没有成功地创建起有效政府。原因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农民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通过提出改善农民政治与经济状况的政纲与农民结成了政治联盟,通过对广大农民进行有力的经济和政治动员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带来了农村大变动。并依靠这个农村大变动建立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有效政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可靠的政治前提。

社区服务研究:理论争辩与经验探讨37-41

摘要: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区服务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社区服务研究随之蓬勃兴起。本文回顾了我国社区服务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学术界近二十年来的社区服务研究状况作了一个全景式的综述。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42-45

摘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必须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从不把自己的学说看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始终坚持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自身的缺点。并善于随时代的发展变革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一个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未来世界。

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特点研究46-49

摘要:私营企业主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社会阶层,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作为非公有制经济较发达、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有自身的特点。针对苏南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特点,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再认识50-53

摘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争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与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但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理解产生了一些与马克思的本意相偏离的地方,如把无产阶级专政看作是一种国家政权。是社会解放的“普遍运动”。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消灭阶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再认识。从而达到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的目的。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政治组织。不是社会解放的“普遍运动”。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不是消灭阶级。而是在政治上“保证”从资本主义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以先进性建设构筑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54-56

摘要:由于政党的历史执政地位仅仅是其执政合法性的来源之一。执政党的绩效基础又具有易变性,所以,扩大与巩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意义尤显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开展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有利于扩大党执政合法性的广泛基础,也是重建与巩固其意识形态基础的重要举措。

城市化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四题57-60

摘要:党组织作为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中起着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就利益角度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展现以下特点:经济城市化是全面城市化的基础,党组织推进发展的功能只能加强而不可放松;必须时刻关注群众利益需求,发挥维护群众利益的整合功能;必须加强党组织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功能。重点解决转居居民“人上楼思想也要上楼”的问题;与时俱进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为群众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略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模式的转型61-63

摘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合法性基础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上采,成功地实现了合法性模式的第一次转型。当前,经济绩效主导的合法性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现合法性模式向民主法治主导型的第二次转型是我们党当前执政合法性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制度基础64-67

摘要: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和体现在我们党建设的各个方面。本文着重从制度建设的视角。探究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要保证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按熙和谐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带领人民群众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就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中心内容的党内制度建设,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不断加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68-70

摘要: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的理由和基础。也是党赢得民心的必要条件。党的先进性以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员的积极性为根基,以党员自觉发挥先进作用为前提。根据历史经验和执政党发展的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以权利义务合一的制度结构,让党员在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建立党员在党内地位平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的体制平台。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