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理论与改革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eory and Reform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1.3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理论与改革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理论与改革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公共治理研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专题、数字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研究、基层治理研究、经济学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贫困治理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等

理论与改革 200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理论探讨
人权普世价值何以可能5-9

摘要: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自然权利成为普世的价值规范的同时,也使人权普世价值观陷入一种反历史的困境;在实践中,只有克服人权普世价值的理性主义的技术霸权,把人权权普世价值和具体的环境相结合.人权普世价值才能实现。

论制度的结构、功能与绩效10-12

摘要:制度问题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与核心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关于什么是制度。制度结构与制度功能是什么等一系列作为制度主义①研究逻辑起点的基本理论问题井未得以厘清。本文旨在澄清一些基本概念的涵义,并探究其相互关系,期望能为构建新的剞度分析框架提供某些启发性思路。

论公共行政价值实现的动力13-15

摘要:从总体上来说,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是以正方向矢量演进的,因为它受到来自于公共行政价值主体动力和客体动力的双重推动。人类社会的理性之先和理想之欲构成了公共行政价值实现的主体动力。其客体动力来自于外部的人为设定和内部的结构功能两个方面。

地方政府伪创新的机理探究及反伪举措——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考量16-19

摘要:追求理性最大化的中央政府和追求机会最大化的微观企业无法成为制度创新的理性主体.而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目标和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恰恰契合了上述两者的优点.从而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创新的客体选择。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和动态博弈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在创新中因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和与中央政府博弈导致的伪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外在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并进而提出规范地方政府创新的种种反伪举措。

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20-24

摘要:政府合法性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是任何新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治理可以视为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中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双向互动的管理过程。政府的合法性危机.是治理理论及其实践兴起的直接原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几个假定及投资风险的理论实证25-28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但就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而言,其基本前提是“零风险”假定,内合同质性、完全竞争和信息完备等基本假定,这在真实世界中是不成立的。论文基于理论视角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隐含的几个基本假定进行分析,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特性决定其是异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和客体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备是其基本外部条件,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是风险来源的必然逻辑。

公共产品多元化提供与行政体制改革29-32

摘要:在加入WTO的环境下,行政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政府职能的变革。但是根据世贸规则的要求.政府职能改革的核心又是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建立小型、高效政府体制。而在社会对公共产品需求日益高涨的现实情况下,这就必然使得政府开拓公共产品提供渠道.形成公共产品社会性供给的多元化。因此,通过采取签订合同、授与经营权、经济资助、政府参股等政府介入公共产品提供方式的多样化.大力发挥私人和营利性社区组织与第三部门,来促进公共产品的提供来源多样化.是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哲学的四种讲法及其相互关系33-35

摘要:研究哲学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自己讲”。其中,“对着讲”是哲学的典型讲法,是哲学批判本性的最佳表现形式.也是哲学家之间气质冲突的学术体现。当前中国的哲学研究,必须尽快告别“照着讲”的初级阶段。在“接着讲”和“对着讲”的基础上实现“自己讲”。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36-38

摘要: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志愿者的使用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志愿者的管理愈来愈复杂。本文从理论上对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进行分析。采用岗位知识、素质能力、服务技能、服务品质四个特征簇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为志愿者的招聘、选拔、培训、考核、评价等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科技风险民主治理的基本观念与原则39-42

摘要:科技风险的治理危机主要表现为公众的信任危机和治理的合法性危机。传统治理模式是一种专家统治的治理模式.无助于化解科技风险治理的危机。促进公众参与的、以协商民主规范原则为基础的民主治理模式,是化解科技风险治理危机一种新的尝试。它对风险持建构论的观点,赋予公众在风险治理中与专家同等的地位,并对科技风险治理持有一种民主治理的观念。科技风险民主治理模式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和共识原则,并体现了协商民主的规范原则。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民族理论研究与时俱进43-45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民族理论研究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民族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做好民族理论研究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是民族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民族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前提;第三。继承与创新是民族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第四,理论联系实际是民族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一种解读政策执行的新视角——从政策执行博弈模型进行的分析46-49

摘要:政策执行实际上也是一个各执行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进行各种策略的较量过程,这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文章结合理论叙述,并构建上下级政策执行博弈模型.在分析政策执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统保证政策执行的措施。理论研究与博彝模型分析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如何在保证上级政策的意图得到最合适的执行.又能够尽量保证不对各执行主体的利益造成致命性剥夺。但这显然是一个两难的结局。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执政党的现代化: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理论与实践课题50-54

摘要: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文化的变迁以及其它因素的变化影响。对执政党自身的传统体制结构、组织功能、运作机制、活动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构成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个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但要实现由领导革命向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转变.而且客观上也要求执政党逐渐地推进自身的现代化。这是新世纪执政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功能转换、组织变革、制度和意识形态创新.是执政党的现代化之主要内容。

论信息时代党的舆论影响能力55-57

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党的舆论影响能力值得高度关注和思考。以舆论社会作用的扩张、舆论引导方式的变化、大众传媒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为分析视角.舆论影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舆论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尚需完善和优化.而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是提高党的舆论影响能力必须倚重的战略资源。

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58-60

摘要: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其政治上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最根本的是要下力气提高班子成员的自身素质。

社会阶层分化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析——基于社会中间阶层兴起的视角分析61-64

摘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要适应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也相应处于分化、调整和组合过程中。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从在社会阶层分化中兴起的中间阶层的视角去分析和探讨在新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共产党先进性科学内涵的最新诠释65-67

摘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要适应执政环境争执政条件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所有制结构争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争变革,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也相应处于分化、调整争组合过程中。党的执政环境争执政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从在社会阶层分化中兴起的中间阶层的视角去分析争探讨在新的执政环境争执政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与改革杂志改革与发展
公共事业民营化与当代中国政府治道改革——杭州湾大桥现象的实证分析68-70

摘要:公共服务民营化体现了政府放开部分管理领域,寻求与社会共同治理,以达到”善治”理想的愿望。在我国,公共服务制度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本文试图以分析杭州湾大桥现象为突破口,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探析建立可靠的公共服务民营化制度框架,建立稳定,和谐、积极的公共产品治理体系,揭示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