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工程杂志社
分享到:

录井工程杂志

《录井工程》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工艺技术、工程监测、解释评价、信息集成、信息集成、地质研究、研究与探讨、市场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
  • 国际刊号:1672-9803
  • 国内刊号:12-1371/TE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51
  • 综合影响因子:0.344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录井工程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录井工程杂志工艺技术

在线轻烃分析技术在塔里木气田含水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

摘要:录井现场对含水储集层的识别评价尽管前人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效果并不理想,方法也不系统,近年引入了轻烃分析技术,基于此思路,上海神开公司研发了类似轻烃录井的SK-3Q05色谱仪,它可在线实时测量C5以后烃组分(C6-C8)。通过分析该技术优势与特点及国内外现有技术的差异等,提出依据Cs以后烃测量数据计算油、气、水指标值,进行储集层含水性质评价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塔里木气田的含水储集层识别。对4口井的现场测试结果显示,可以基本反映水的存在和影响状况,但由于测试井数较少,可对比的资料比较缺乏,需要进一步积累测试数据,方可提高识别准确性。
1-5

红外光谱录井技术在长庆油田三低油气藏中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长庆油田是典型的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特点的“三低”油气藏。近年来,随着勘探领域不断深入,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部分探区油气成藏复杂,油水关系识别难度大。为了有效勘探开发致密油气藏,加速在新区、新领域寻找新发现、获得突破,针对性地开展了录井检测技术的创新研究,长庆油田2007年首次将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引入勘探领域,于2011年在长庆油田全面推广应用。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录井中的评价方法研究、与传统色谱技术性能对比等,通过170余口备类油气探井的现在试用验证,该技术分析速度快,更有利于薄差油气层的识别,且参数丰富,仪器性能稳定可靠,显示了其技术优势,录井综合解释符合率由61.5%提高到81.8%。结合实例阐述红外光谱的气体录井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效果及前景展望。
6-11

随钻测、录井结合指导水平井钻井方法及应用

摘要:为了解决水平井地层的岩性识别、及时准确着陆以及判断油层顶底等问题,根据垂直井中常规测井与水平井随钻测井所反映地层信息的差异性,分析了随钻测井曲线在不同厚度、不同岩性地层的响应特征,并通过与岩屑录井、荧光录井及气测录井等技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归纳了指导水平井钻井的岩性及油层边界的识别方法。通过对大庆宋芳屯油田葡’萄花油层的水平钻井应用,证实该方法起到了综合指导作用,并且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并调整井眼轨迹,提高了钻达目的层的精准度。
12-15

基于CCD的光谱测量系统在定量荧光录井中的应用

摘要:利用CCD(电荷耦合元件)光电传感器作为检测器的荧光光谱测量系统在很多领域已得到应用,现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定量荧光录井。通过检测含油岩石样品(岩心、岩屑、井壁取心)的荧光光谱,定量评价岩石含油丰度及原油性质,为油气层评价提供参数。为了验证基于CCD光学检测器的光谱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线性,利用光纤作为传感组件,对录井现场的实际样品进行了荧光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PMT(光电倍增管)检测器的光谱测量系统相比,CCD光谱测量系统具有分析周期短、体积小、质量轻、寿命长等优点,并且稳定性、重复性良好,适用于石油勘探录井现场含油岩样的检测。
16-19

气测录井影响因素及校正

摘要:以自动连续检测钻井液中所含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为目的的气测录井是早期发现油气层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录井过程中对气测录井检测分析手段以及钻井过程中一些尚不可控因素的分析,阐述了影响气测录井发现和评价油气层准确性的两大类主要因素,它们分别为地质因素和非地质因素。针对非地质因素中的钻井工程参数和井筒压差的影响,依次探讨了全烃地面含气量校正指数方法和井筒压差影响的校正方法。数据对比表明,校正后的气测参数值更能反映地层的油气显示,参数变化曲线更明显,有利于提高气测录井资料的应用价值。
20-24
录井工程杂志研究与探讨

对几个与钻井有关的录井技术问题的思考

摘要:钻井过程中,录井不仅应该提供随钻监测钻井信息以保障其安全钻进,而且更应该在水平井地质导向、深井钻井提速、井控、非常规储集层钻探等方面有所作为,以达到拓宽服务市场的目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录井的服务价值,从现有的录井信息中挖掘、提炼出对钻井技术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切实地形成系统的、配套的、可信的、有效的录井高端技术服务体系。从录井行业管理的高度,针对行业内部在地质导向、深井钻井提速、井控、非常规储集层4个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以及录井服务有待提升的空间进行了探讨,指出录井行业今后发展方向应是:外“创”市场,进一步扩大技术服务领域,为钻井提供优质技术服务,扭转钻井王程方面对录井的偏见;内“修”实力,努力创新、完善对钻井技术发展有明显作用的检测设备与测量方法,以便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
25-27

风化壳地层元素特征与录井识别方法

摘要:风化壳作为一种特殊沉积物,对地层划分与对比和沉积相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风化壳之下的碳酸盐岩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区,因此风化壳的识别与卡取往往是该类油气藏钻井施工成败的关键。从风化壳的形成机理入手,结合元素的迁移特性,分析了4个“风化壳剖面”的元素含量和变化趋势,发现以“碳酸盐岩”为母岩的风化壳的元素特征和风化指数特征:①相对于母岩,风化壳具有不迁移和弱迁移元素(Si、Fe、Al、Ti等)相对富集和易迁移元素(Cl、S、Ca、Mg、Na、Mn等)相对流失的特征;②风化壳的风化指标ICW和IPA值要远远高于其母岩的相应指标值。根据这两个主要特征形成了元素录井的风化壳识别和评价方法,通过元素录井的元素含量数据和依据元素含量计算的风化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风化壳,并对母岩的风化程度做出定性评价。
28-32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启示

摘要: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但页岩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在技术以及管理方面都有很大欠缺,美国页岩气的快速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对美国页岩气藏资源分布与地质特征、管理经验及勘探开发与增产技术的介绍与分析,总结了美国页岩气藏勘探开发的成功经验,并揭示出对我国页岩气藏勘探开发的启示,指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需要从技术及管理上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我国页岩气藏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的国情。
33-36

统计回归法修正CO2录井值研究

摘要:南海西部海域莺歌海盆地某气田有13口井在生产或MDT测试过程中,出现CO2气体含量高于60%,而随钻录井检测到的CO2气体含量很小,造成录井的CO2气体资料的应用价值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影响CO2气体检测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CO2气体的主要特性是易溶于水并能与碱反应,在CO2气体进入井筒时会与钻井液(水基钻井液)中的水和碱性物质发生反应,进而降低CO2气体含量。通过统计分析,提出了借助生产或MDT测试数值回归录井CO2气体含量的方法,据此得出了两者的关系武,用于录井CO2检测值的修正。26口井的回判结果表明,以该公式为基础编制的实时软件可相对准确地预测地层CO2气体含量,可作为录井过程中CO2气体检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37-40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顶界随钻确定技术的改进

摘要:钻入下古生界1~3m即确定进入顶界,下入技术套管,这是关系到钻井施工安全的重要现场地质工作。录井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循环观察+地层对比+层位鉴定”方法,在复杂情况下不易准确判断界面,而且耗时长。从随钻确定的角度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顶界分为高位角度不整合、低位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断层式4种类型,总结了各类型的特征及随钻确定技术要点。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技术方法:钻前综合分析三维地震和邻井实钻资料,提高预测准确度;钻中现场人员拍摄关键岩屑照片、抓取显微图像发给后方,按后方指令执行;对必要的井,派遣鉴定人员驻现场随钻鉴定。2010年按此方法随钻确定了6口井下古生界顶界,准确率100%,浅井、中深井平均耗时比2009年度分别减少3.9h/井、11.3h/井。
41-44

定向井井眼轨迹不确定性分析

摘要:为了提高定向井井眼轨迹的控制精度,减小实钻定向井井眼轨迹误差,从井眼轨迹计算方法、测斜仪器精度、磁干扰、井斜方位角校正、测斜仪器轴向对中误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合定向井施工中的实例数据分析,验证了定向井井眼轨迹误差主要来自于施工现场的测量数据误差,提出了可行的减小定向井井眼轨迹误差的现场操作方法,对定向井的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5-48
录井工程杂志装备

geoNEXT智能化综合录井系统

摘要:为适应石油勘探开发钻井过程中油气显示以及工程参数检测与智能化分析判断的需求,法国地质服务公司在AL-2、AL-3型综合录井系统的基础上推出了新一代综合录井系统——geoNEXT智能化综合录井系统。在介绍该系统组成、数据采集计算机系统特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的基础上,将该系统与传统综合录井系统尤其是与AL-2和AL-3型综合录井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该系统的4大优势:①高频率的数据采集提高了被测数据采集的精确度;②数据处理方面增加了系统异常自动报警、钻井液返出流量自动记录、精确的水力学计算、钻井液替换与固井状态显示等功能;③数据整合方面形成了独特的THEMA^TM数据分析工程师软件,可实现直接与客户决策层沟通,通过实时数据与理论模型的对比进行工程预警,发现并判断工程异常,为客户提供相关建议,提高钻井安全和效益;④针对突发工程事故原因查找与分析更为准确与及时。
49-53

进口综合录井仪WITS标准实时数据传输与接收

摘要:适应井场数据共享的需要,不同型号的进口综合录井仪都提供了相应的符合wITs标准的实时数据传输程序软件,但由于软件各具特色且数据接口设置不统一,实时数据的输出格式未达到统一的要求,给数据接收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介绍wITS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具有领先水平的3种型号进口综合录井仪(Advantage、ALS2.2和DataLog)的WITS实时数据传输方法、软件设置方式、数据接收系统组成和实现实时数据接收的主要手段。以录井信息为主且符合统一格式要求的实时数据传输与接收,将对实现实时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54-59
录井工程杂志工程录井

煤系地层工程录井异常预报技术探讨

摘要:通过对吐哈油田KKY区块近年来已完钻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针对煤系地层的工程录井异常预报技术,其内容包括:地质+工程参数对钻遇煤层的超前预报、地质参数对煤层的实时预报、立管压力参数曲线特征对井壁垮塌的预报、立管压力曲线特征对坍塌岩性的预报。现场应用该技术后,相继发现和预报复杂工况115次,异常预报符合率95.4%,有效地降低了卡钻事故的发生率。
60-65
录井工程杂志解释评价

波长偏差解释评价方法在冀东油田油气层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2010年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在冀东油田开始推广应用,基于该技术的解释评价方法地域性较强,研究适用于冀东油田的解释评价图板与标准是确保成功应用的关键。针对这一现状,首先,借助大港油田成功应用该技术的经验,在系统分析冀东和大港两个油田190口井原油样品和314种钻井液添加剂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原油和钻井液添加剂图谱分布特征;然后,经过现场对冀东油田36口井三维定量荧光图谱的分析研究,结合试油数据,依据三维定量荧光图谱特征,首次引入了解释评价参数一波长偏差;最后,通过该油田9口井定量荧光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试油结果,得出了定量荧光对比级别分别与最佳激发和最佳发射波长偏差的解释评价图板及标准,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波长偏差解释评价方法。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指导录井现场进行油气显示判断与储集层流体性质评价,解释评价符合率为82%。
66-70

洛阳盆地T1井钻后地质综合分析与油气解释评价

摘要:T1井是洛阳盆地伊川凹陷的一口探井,实际钻探过程于中生界三叠系上统椿树腰组发现了良好的气显示,完井后经过大型压裂改造施工喜获工业气流,结束了河南油田洛阳盆地油气勘探多年久攻不克的局面。基于对该井区三叠系上统谭庄组、椿树腰组和油坊庄组岩性的判别与划分,综合分析谭庄组、椿树腰组生烃、储集、保存条件后认为:生烃条件较好,储集层岩性致密,储渗空间主要为裂缝,谭庄组主要为油显示,椿树腰组主要为气显示,经过地层压裂改造后可获得工业油气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井区油气层录、测井初步解释评价方法,并以该井椿树腰组气层为例,验证了该解释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71-75

塔北中部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高电阻率地层成因及评价意义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部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底部普遍发育一套高电阻率地层,该层的测井曲线特征表现为伽马值较低、电阻率值较高、渗透率较低,与上下地层间存在较大差异,通常测井解释为致密层。沉积与储集层特征分析表明该特征地层的形成与成岩作用有关,研究认为一间房组滩体暴露,同生期岩溶地层水向下渗透,矿物溶出胶结形成致密层;同时该高电阻率地层可作为一个区域性隔层将上下两套储集层分隔,而且对油水分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从生产特征来看上部储集层段普遍含油性较好,测试多为高产油气层;下部储集层由于多发育缝、洞,较上部储集性能更好,但油气充满程度低,由于上下整体压裂,导致措施井普遍高含水,此后建议单采其上部储集层,见到了好的效果,并为避免采取大型酸压措施后压串下套地层,制定了该地区生产井的完钻原则,即钻至高电阻率层完钻。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该区的科研与生产,而且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76-79

镇北地区录井特征及特殊油层解释评价方法

摘要:不同层系的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不同,造成储集层特征及油藏特征的差异,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储集层具有低渗或特低渗、非均质性强、局部油层电阻率变化大、含油性变化大等特点,发育低电阻率油层、低渗透率油层和消光油层,单一依靠传统的测井技术解释评价油水层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兴起的岩石热解、快速色谱、定量荧光、核磁共振等录井技术在不同的储集层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快速色谱在现场用于快速发现含油显示、岩石热解与定量荧光用于评价储集层含油性、核磁共振分析评价储集层物性及流体可动性。将各种录井技术的自身优势与镇北地区的录井特征相结合,可以达到评价与识别镇北地区特殊油层的目的,从而提高镇北地区储集层解释评价效果。
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