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工程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录井工程杂志 部级期刊

Mud Logging Engineering

  • 12-1371/TE 国内刊号
  • 1672-9803 国际刊号
  • 0.5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录井工程是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录井工程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工艺技术、解释评价、地质研究、装备、研究与探讨、征订启事

录井工程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录井工程杂志研究与探讨
利用核磁共振和离子色谱参数开展随钻压力检测的探讨1-4

摘要:随钻地层压力检测在保护油气层、保障钻井安全、确定井身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随钻地层压力检测基本采用出指数、泥页岩密度等方法。研究发现,利用核磁共振和离子色谱两种录井新技术获得的岩石孔隙度、钻井液盐度等参数,可以随钻检测岩石孔隙体积和孔隙流体性质的变化,从而判识基于岩石孔隙体积变化和孔隙流体体积变化成因的异常压力,基于此希望找到更多的现场随钻地层压力检测方法和手段,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空气钻井技术对地质录井工作的影响及对策5-8

摘要:空气钻井技术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钻井新工艺,在大幅度提高钻井效率、提高钻井施工队伍经济效益的同时,给地质录井工作者在施工现场判断地层岩性和确定油气异常显示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困难。结合空气钻井在川东北普光气田的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了空气钻井原理,详细分析了空气钻井技术对地质录井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其原因,结合实例提出了充分利用岩屑自然伽马录井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以应对空气钻井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地质录井质量。

利用dc指数实时模拟自然伽马录井方法探讨9-11

摘要:为了随钻判别地层,在快速钻进的条件下给岩屑准确定名,及时与邻井进行地层对比,创建一条模拟自然伽马曲线的录井曲线用于评价。通过对钻时曲线、d指数曲线、dc指数曲线的逐步分析。发现出指数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具有相对较好的对比性,为挖掘它们间的对应关系,采用非线性的三次样条分段插值并对其进行优化,改善了曲线拟合效果,使dc指数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对比关系更为明确。对岩屑的定名,岩心的卡取以及地层的判断起到较好的帮助。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的腹部、西北缘、南缘3个地区分析,得到了与自然伽马曲线对应关系较好的录井曲线。

核磁共振录井在吐哈油田的应用研究与展望12-15

摘要:针对常规录井、测井方法难以解决吐哈油田非均质低渗透储集层评价的问题,提出利用核磁共振录井随钻测量动态条件下的储集层束缚水饱和度,进而确定其相渗关系。在简介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原理和阐述其信息资料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核磁共振录井与其他录井参数相结合判别储集层类型、识别储集层流体性质的初步油气层解释评价标准,通过实例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合核磁共振录井的技术优势对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核磁共振录井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是提高储集层解释评价符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亚洲陆地第一深井探寻川西海相奥秘15-15

摘要:西南石油局、西南油气分公司积极落实中石化集团公司资源战略,由陆相勘探向海陆相勘探并举转变,向川西海相这一资源宝地发起新冲刺。3月20日,亚洲陆上第一深井——川科1井在四川省德阳市开钻。被专家誉为中国石油工业二次创业标志性工程之一的川科1井,是首口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犹如一把开启地宫之门的强力利剑,不仅将有力提升我国超深井的石油工程技术能力和水平,更有望使川西海相成为集团公司资源接替的又一潜力主区。

录井工程杂志工艺技术
岩心离子探测技术在油水层识别中的应用研究16-17

摘要:地层流体分析是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先期的地层流体分析和认识对于试油选层、工程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地层含水分析在地层流体分析和识别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但目前却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针对这种现状研究开发了岩心离子探测技术,建立了基于离子探测技术的地层含水分析方法,首次推导出利用岩心离子探测数据计算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公式,并以实际资料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际应用情况表明其效果良好。

应用荧光数字图像技术分析岩屑含油性18-20

摘要:采用各类钻井新工艺所导致的岩屑细碎、稀少,给录井岩屑含油性现场快速、准确评价带来了严重影响,针对此问题,中原油田录井处开展了利用荧光数字图像评价岩屑含油性的技术开发研究。该技术融合了显徽荧光、光学、图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成果,采用混样直接采集荧七数字图像,不挑油砂样.不对岩样做特殊处理,在录井现场实现了岩屑含油性特征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和原始性、永久性存储、应用,实现了自动、智能定量分析评价。其关键技术含油岩屑荧光图像特征及识别获得了重要突破,优选出3项特征要素:图像色彩S、砂岩表面产状B和图像强度M,建立了识别标准及图板。经过20口井2000多个层位的统计分析,验证含油岩屑识别符合率达90%。其应用效果对比表明,荧光图像判别技术与地化、轻烃、热解和核磁共振检测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测井、试采结果也有较好的一致性。该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弥补了常规地质录井的不足,而且提升了地质录井信息的应用价值。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判别油水层特征要素研究21-23

摘要:荧光显微图像技术是通过在显微镜下目测荧光颜色、亮度两项特征,依靠人工经验定性判别流体性质的一项储集层评价技术。在近几年的实际生产中发现,这两项特征不能完全反映油水层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油水层识别过程中出现的色差、剩余油产状、孔隙3项图像要素进行研究,建立了大庆油田长垣地区东、西部荧光图像解释标准,并通过在该地区的应用实例介绍了荧光显微图像技术的应用效果,对荧光显微图像技术的实用性进行了肯定。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24-27

摘要:核磁共振录井作为一项新的录井技术,它能够提供地层有效孔隙度、可动流体含量、含油饱和度等与储集层物性和储集层流体性质相关的地质参数,为钻井过程中及时、有效评价储集层创造了条件。在简述核磁共振录井原理和主要地质参数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储集层的t2谱图特征;结合胜利油田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胜利油田核磁共振录井初步解释标准,并通过在济阳凹陷3口井的应用进行了验证。应用实践表明,在分析样品具有代表性的前提条件下,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储集层物性评价参数,从而实现现场及时解释评价。

录井工程杂志软件
神经网络技术在钻井工程事故预测、预报中的应用28-32

摘要:工程事故预测、预报是录井技术解决现场问题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钻井工况的多态性以及工程参数变化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对各类事故快速、准确的预报一直是工程事故预测、预报的难点。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具有高度非线性识别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建立智能预报模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提高预报准确度的问题,并结合工程事故预报实例检验了神经网络模型的可行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把握工程事故发生的规律.能够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事故进行合理预报。

我第一口超深并——川科1并正式开钻32-32

摘要:3月20日,绵竹市孝德镇东利村1组立塔高耸、机器轰鸣,亚洲人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口超深井——川科1井正式开钻。该井设计井深8875m,比珠穆朗玛峰还高30m。该井是川西地区突破海相的一口重要的科学探井,预计用2、3年时间才能完钻,钻成后将用于探索海相构造等科学研究和勘探川西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与产量。该井钻探时将运用一系列新技术,具有较大的科研价值。此井由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工程监督中心负责监督工程施工,西南石油局工程服务处负责钻前工程承建,胜利渤海钻井二公司70691井队承担一、二开钻井任务。

综合录井信息共享方法的研究与探讨33-35

摘要:在简述综合录井信息作用、采集与输出格式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不同型号综合录井仪数据格式不统一的弊端,对几种常用综合录井仪的数据输出形式和存储格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参考已有的井场信息标准,提出了录井信息共享系统的初步设想,将综合录井源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的目标数据,保存到与之相对应的综合数据库中,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中石化集团公司加快调整上游板块结构和体制35-35

摘要:2007年度,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将加速上游板块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工作,启动部分石油局(分公司)整合重组和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组建工作。按照“油公司”、石油工程公司以及油田基地系统“分开运作、分开核算、分开考核”的原则进行整合重组。勘探分公司下设南方、西北、北方三个地区性勘探分公司和海相工作部,资产、业务、人员等重新整合。

基于Pocket PC的地质录井信息无线传输系统36-38

摘要: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井场与基地间的信息传输成为现实。然而如何实现在Pocket PC手机上的传输,国内尚无先例。针对这一情况,介绍了胜利油田地质录井公司开发的基于Pocket PC的地质录井信息无线传输系统,从系统原理、结构组成、软件、传输方式以及相关技术方面阐述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用户借助Pocket PC手机可随时随地对井场信息进行查询检索与监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井场信息“手中掌握”.满足了用户随身携带的需求。该系统的研制及投入应用对推动井场信息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场录井资料数字化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39-42

摘要:为适应“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需要,解决录井源头数据信息化处理、信息入库和信息共享问题.阐述了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与录井专业技术有机结合进行实时数据处理、传输与共享的途径.改变了数据重复录入和图、表手工绘制等传统方式.实现了数据一次录入,重复使用,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在阐述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介绍了系统录入编辑模块、报表生成模块和图件绘制模块的功能、技术特色以及数据远程传输的原理、方法和实现方式,提出了实现数据网络化的安全保障措施。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对加快油田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录井工程杂志解释评价
G898井沙三段低电阻率油层录井综合解释评价43-45

摘要:G898井沙三段油气显示层的高分辨率感应电阻率为1.2~1.8Ω·m,与其相邻水层的电阻率非常接近,且明显低于其上下相邻泥岩层的电阻率,为典型的低电阻率特征,仅依据测井资料难以正确解释。利用气测及岩石热解、定量荧光、罐顶气轻烃色谱、热解色谱、核磁共振等录井资料,从含油丰度、储集层流体性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该层为中孔、低渗储集层,具有一定的含油丰度,束缚流体含量较高,基本不含可动水,综合解释为油层,且原油性质为中质油。综合解释结论与试油结果一致,展示了录井资料在该类油气层的发现及评价方面的优势。

热蒸发烃色谱分析技术在胜利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46-51

摘要:储集层产液性质判定及真假油气显示识别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录井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手段。详细介绍了热蒸发烃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原理以及在胜利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热蒸发烃色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应用于油气检测的烃类组分细分方法,可以根据单体烃的变化对储集层的原油性质、油水特征等进行评价,从而能有效判别产液性质、区分真假油气显示。近几年在胜利油田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项技术对快速判断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水层等流体性质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在真假油气显示识别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录井新技术体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

长庆西峰油田录井综合解释实例52-54

摘要:针对长庆西峰油田储集层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从储集层物性、地化、荧光图像和定量荧光4个方面介绍了油水层录井综合解释标准;以X201井和N25井为例阐述了储集层解释评价的具体内容;着重探讨了单项录井方法按解释标准解释出现矛盾时,如何进行具体分析。通常解释标准参数值取平均值,因此其前提必须是在考虑岩石物性条件下确定好井段的取值范围,细分层位,而后再按标准进行解释。应用长庆油田油水层解释标准,在2005年所钻的6口探井10个层位的现场应用中,其解释符合率达到80%.证明了综合解释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