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急诊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Emergency

  • 42-1607/R 国内刊号
  • 1009-5918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急诊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急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临床研究、论著-研究报告、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告、胰腺疾病的紧急处理、共识·解读、脓毒症预防与阻断征文、论著-实验研究、脓毒症预防与阻断、指南·共识、脓毒症预防与阻断专栏

临床急诊 2017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急诊杂志战伤急救专栏
战术战伤救治技术的军民转化639-640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转型升级"的"十三五"发展战略,强调转化是科技成果实现生产力的关键。为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求,我军自"十二五"以来即提出了"转型、融合、创新、转化"的发展战略。其中,转化是军事医学的最终发展目标。军事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为民用医学技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智慧支持,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战伤性大出血止血技术研究进展641-645

摘要:战伤性大出血通常易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若出血未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极有可能会危及生命。现代战争经验表明,战伤性大出血是战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尽快控制严重的大出血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并可显著降低由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的迟发性死亡的风险。目前用于控制出血的技术主要包括止血敷料、止血带以及一些新型止血装备,分别适用于不同部位的出血且止血效果各异。

战创伤低体温的相关研究进展646-649

摘要:随着现代战争作战模式不断转变及非战争性创伤伤类、伤情不断复杂化,战创伤中伤员、患者的低体温发生形式也逐渐增多。低体温的致死性及严重性逐渐重视,其与酸中毒、凝血障碍统称为"致死三联征",明显增加了战创伤中伤员的病死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严重低体温症的病死率介于12%-80%,英、美、加拿大每年分别约20 000、25000、8 000人死于严重的低体温。

无机止血剂的现状与进展650-654

摘要:出血是战场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不是所有的创伤都适合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所以仍然需要一种有效的止血剂,目前有许多止血剂和敷料可用于控制严重出血。本文综述了最常用的无机止血剂,其中包括沸石和黏土基的止血剂,并讨论它们的止血功能以及诱导止血的结构特性,也涉及从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得到的重要发现。1止血剂介简控制不住的创伤出血可导致死亡,也会增加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感染的机率。

临床急诊杂志论著-临床研究
快速急诊内科评分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判断的比较研究655-658

摘要:目的:比较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及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探讨更适合判断重症中暑患者病情的评分方法。方法:对34例重症中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存活及死亡患者入院RMES和MEWS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比两种评分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结果:存活及死亡患者入院REMS分值分别为5.15±3.21、7.88±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MEWS分值分别为6.12±2.92、9.25±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REMS和MEWS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95%CI:0.529-0.942)和0.810(95%CI:0.646-0.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EMS和MEWS均能较好的判断重症中暑患者的预后,其中MEWS评分灵敏度更高,更适用于急诊及院前高危重症中暑患者的早期识别和筛查。

乌司他丁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疗效的Meta分析659-663

摘要: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获得乌司他丁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疗效的RCT及随机对照试验,以治疗后第1天的肝肾功为疗效判定指标。采用Revman 5.3及StataSE 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选择WMD或者SMD及其95%CI表示。结果:(1)共纳入13篇文献,质量中等偏下;(2)Meta分析显示,乌司他丁组与对照组第1天ALT、肌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使用乌司他丁可改善肝肾功能。研究间有异质性,故结果需谨慎对待。

4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评价664-668

摘要:目的:评价抗菌药物在急性胰腺炎(AP)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2-05-2014-05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普外科及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P患者486例。记录AP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严重程度分层,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详细记录抗生素干预方案、发生局部并发症及非药物性干预情况。结果:486例AP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未使用抗生素55例、环丙沙星联合甲硝唑81例、头孢菌素类308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6例、碳青霉烯类13例及其他类3例。疾病严重程度分层,环丙沙星联合甲硝唑、头孢菌素类组与未使用抗生素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环丙沙星联合甲硝唑、头孢菌素类组住院时间与未使用抗生素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并发症方面,未使用抗生素组发生感染性坏死、假性囊肿等的概率未出现明显上升,需非药物性干预频次亦无明显上升,该组未出现死亡病例。尽管环丙沙星联合甲硝唑、头孢菌素类组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头孢菌素类组非药物性干预频次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未使用抗生素组AP患者,在疾病严重程度上并不严重于环丙沙星联合甲硝唑、头孢菌素类等使用一般抗生素组,但在临床住院时间、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及短期预后等方面并未出现明显恶化,提示既往部分AP患者,尤其是轻症AP患者可能未能从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中获益。

11361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的流行病学分析669-67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湘潭市中心医院11361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院前急救患者的发病规律,提高急救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01-2015-12-31湘潭市中心医院院前急救科所有接诊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资料不全以及院间转诊等病例,对纳入病例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段、月份以及主要诊断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 361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41∶1.00,平均年龄为(55.43±22.43)岁;各年龄组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P〈0.01)。死亡患者407例,男女比为2.26∶1.00,平均年龄为(63.89±17.64)岁;死亡量与院前急救量,在发病月份(r=0.698,P=0.012)、发病时间段(r=0.657,P=0.02)以及发病年龄段(r=0.698,P=0.012)上呈线性相关。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前6位依次为:创伤(23.4%)、神经系统疾病(15.5%)、心血管疾病(11.6%)、消化系统疾病(8.9%)、呼吸系统疾病(7.5%)和中毒(4.6%);除孕产妇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外,各疾病组中的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P〈0.01)。总体来看,一天之中8-10点以及18-20点为院前急救高峰时间段,而一年之中3月和12月为高发月份。创伤患者以中青年为主,而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主要以老年人为主。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院院前急救疾病谱构成以及常见病种的时间分布特点,为急危重病的预防提供了基本资料,有助于在疾病高峰到来之前做好救治出诊准备,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673-676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诱因。方法:选择2013-11-2016-11我科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276例,依据患者资料分析病因、诱因等。结果:急性上消化道出现病因为消化性溃疡115例(41.7%),其中十二指肠溃疡60例(52.17%),胃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5例(19.9%),出血性胃炎22例(8%),应激性溃疡19例(6.9%),胃癌18例(6.5%),门脉高压性胃病5例(1.8%)。40-65岁患者占47.10%,65岁以上老年组占35.87%,40岁以下青年组占17.03%。男性居多,占65.58%,女性占34.42%。春季、冬季为高发季节。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胃癌预后不佳。上消化道出血总病死率6.52%,年龄、恶性肿瘤病史、低血色素、呕血为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胃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性胃炎及胃癌,在不同年龄组病因分布具有差异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胃癌造成的短期病死率高,年龄、恶性肿瘤病史、低血色素、呕血是患者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

临床急诊杂志论著-实验研究
猪百草枯急性中毒灌胃模型的建立与研究677-681

摘要:目的:建立更接近和符合百草枯中毒临床实际情况的家猪百草枯急性中毒灌胃模型,以满足针对洗胃、血液灌流等治疗开展疗效观察的模型需求。方法:小型雌性家猪镇静麻醉、气管插管及心电监护后,分别以生理盐水(对照组)、30mg/kg、60mg/kg、120mg/kg(百草枯染毒组)的剂量经胃管给予浓度为40%的百草枯原液。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留取0、2、4、6、8、12、24h,血浆标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法检测血浆百草枯浓度,留取给药前和给药后24h血液标本送检血气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于24h处死、收获动物并留取组织样本。结果:预实验发现百草枯30mg/kg染毒剂量下,2周内动物无明显的脏器功能损伤;120mg/kg染毒剂量下,动物在12h内因循环衰竭而死亡。百草枯60mg/kg剂量组染毒后,与对照组相比动物在24h存活率为66.67%,血药浓度提示灌胃模型的血浆百草枯峰浓度为(5.12±2.38)μg/ml,染毒组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电解质、乳酸水平等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氧分压在24h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mg/kg染毒组动物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肺组织急性炎症明显,肺泡腔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炎性渗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部分坏死。结论:小型家猪可应用于百草枯急性中毒的灌胃模型。适合实验的百草枯染毒剂量是60mg/kg。

TNF-α诱导A549细胞中NF-κB与NOX2的相关性研究682-685

摘要:目的:观察TNF-α刺激前后,NOX2基因在肺泡Ⅱ型上皮A549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NF-κB与NOX2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预转染NF-κB siNRA,以TNF-α刺激肺泡Ⅱ型上皮A549细胞,采用RT-PCR及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NOX2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以TNF-α刺激A549细胞可观察到NOX2mRNA及NOX2蛋白表达增加(P〈0.05);预转染NF-κB siRNA,NOX2mRNA及NOX2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TNF-α可诱导NOX2基因在A549细胞表达上调,预先沉默NF-κB可下调上述表达趋势,提示NF-κB与NOX2基因表达存在相关性。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保护抗凋亡机制研究686-689

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受损肠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作脓毒症模型,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各12只大鼠。乌司他丁组实验前15min大鼠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kg),12h后重复给药,对照组、脓毒症组于上述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建模后6、12、24、48h大鼠尾静脉采血测定TNF-α、IL-6的质量浓度;留取肠组织行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ax、Caspase-3凋亡蛋白检测;透射电镜下观察肠黏膜内部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脓毒症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质量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乌司他丁组比较,P〈0.05),而乌司他丁组较对照组高,但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脓毒症组肠黏膜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而乌司他丁组较脓毒症组明显减轻;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减少(P〈0.0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脓毒症组肠上皮及毛细血管基底膜肿胀、细胞间紧密连接明显开放增宽,中性粒细胞侵润,肠黏膜细胞绒毛倒伏及脱落、线粒体肿胀及空化,而乌司他丁组明显减轻。结论:乌司他丁改善脓毒症大鼠肠黏膜高炎症状态,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降低凋亡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减少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对肠屏障有保护作用。

乌司他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690-694

摘要:目的:明确乌司他丁(UTI)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的影响以及机制。方法:利用雄性C57BL/6小鼠,采用线栓法进行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60min,再灌注24h,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Sham(假手术)组、MCAO(MCAO+0.9%生理盐水)组、UTI治疗Ⅰ(MCAO+UTI 150U/10g)组和UTI治疗Ⅱ(MCAO+UTI 300U/10g)组,UTI在再灌注即刻、8h、16h和24h经腹腔给药。应用神经功能学评分、2,3,5-氯化三苯甲基四氮唑(TTC)染色、免疫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神经损伤情况、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TLR-4(Toll-like receptors 4)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MCAO组相比,UTI治疗Ⅰ组(P〈0.05)和乌司他丁治疗Ⅱ组(P〈0.01)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损伤明显减轻,脑梗死容积缩小,炎性因子TNF-α、IL-6、TLR-4和NF-κB的表达受到抑制。结论:UTI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与降低TNF-α、IL-6、TLR-4和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临床急诊杂志论著-研究报告
两种院前急救模式抢救急性左心衰效果的系统分析695-699

摘要:目的:对当前两种院前急救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为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救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00-2017年维普、万方、中国知网、SinoMed、中国医师协会、PubMed和Embase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章,采用Review Manager5.3进行Meta分析,得到不同模式治疗左心衰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合并后的OR(95%CI)及P值。结果:共纳入13篇文章,1 139例调查对象,Meta分析显示,采用"院前急救"相对于"无院前急救"模式可显著提高急性左心衰总有效率(OR=3.83,95%CI:2.45-5.97,P〈0.000 01)。在"院前急救"模式中,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相对于"边转运边治疗"方法,也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OR=3.11,95%CI:2.09-4.63,P〈0.000 01),并且可显著提高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结论:抢救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疗效优于"无院前急救"模式,同时,在"院前急救"模式中,采用"先治疗后转运"方法疗效优于"边转运边治疗"模式,并可显著减少呼吸抑制和心跳骤停并发症的发生。

血清肌红蛋白与肌酸激酶水平对癫痫与晕厥的鉴别诊断价值700-702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及肌酸激酶(CK)水平对癫痫与晕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1-2017-05在我院神经科急诊就诊的癫痫或晕厥的患者,共163例,其中强直阵挛性癫痫患者80例,晕厥患者83例,发病12h内抽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Mb水平,用速率法测定血清CK水平。结果:癫痫组患者的血清Mb水平[111.65(65.88-193.80)ng/ml]显著高于晕厥组[26.40(18.80-45.30)ng/ml](P〈0.01);癫痫组患者的血清CK水平[122.00(77.50-193.50)IU/L]显著高于晕厥组[79.00(59.00-110.00)IU/L](P〈0.01)。癫痫组患者血清Mb水平升高的比例(75.00%)显著高于晕厥组(8.43%)(P〈0.01);癫痫组患者血清CK水平升高的比例(30.00%)显著高于晕厥组(7.23%)(P〈0.01)。对于一过性意识障碍,考虑诊断为癫痫或晕厥的患者,血清Mb水平升高对于癫痫诊断的敏感性为75.00%,特异性为91.57%,血清CK水平升高对于癫痫诊断的敏感性为30.00%,特异性为92.77%。结论:血清Mb水平对癫痫(强直阵挛性)与晕厥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血清CK水平对癫痫与晕厥鉴别的敏感性偏低。

腹痛发作特征与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临床健康状况改善的关系703-706

摘要:目的:探讨腹痛发作特征与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临床健康状况改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01-2015-12来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结石患者82例,临床医生应根据病历信息及临床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烟酒嗜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史和现状,询问并记录患者术前每周腹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最长的腹痛发作时间等信息。利用患者入院时及术后3个月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的提高程度表示患者临床健康状况改善程度;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表示患者疼痛发作强度。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健康状况改善的危险因素。结果:82例胆囊切除术患者中有20例患者术后GIQLI评分提高程度〈5分,62例患者术后GIQLI评分提高程度≥5分。影响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健康状况改善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GIQLI评分≤105.5分是影响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健康状况改善的危险性因素(P〈0.05),基线GIQLI评分≤105.5分不利于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临床健康状况改善。疼痛发作特征(每周腹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最长的腹痛发作时间、疼痛发作的最大强度)、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史)与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健康状况改善无关。结论:腹痛发作特征、基础疾病不能反映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临床健康状况改善情况,胆囊切除术的时机应根据其他临床特征进行。

临床急诊杂志经验交流
集束化管理策略在缩短危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氧合建立时间中的应用707-709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策略在缩短危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建立时间上的效果。方法:总结2016-04-2017-04我科实施ECMO的11例患者ECMO建立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实施集束化管理策略后,ECMO团队的成员到位时间、开始抢救、物品准备、管道预充、置管完成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集束化管理策略能够帮助医护人员规范ECMO操作,提升操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临床急诊杂志综述
中医药对急性肺损伤细胞凋亡通路的研究进展710-713

摘要: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由创伤、感染、休克等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的炎性反应综合征在肺部的表现,临床上病死率高达35%-40%。细胞凋亡(apoptosis),即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机体炎症调控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在ALI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