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急诊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Emergency

  • 42-1607/R 国内刊号
  • 1009-5918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急诊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0年创刊,目前已被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急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临床研究、论著-研究报告、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告、胰腺疾病的紧急处理、共识·解读、脓毒症预防与阻断征文、论著-实验研究、脓毒症预防与阻断、指南·共识、脓毒症预防与阻断专栏

临床急诊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急诊杂志脓毒症专栏
联合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401-405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生物标志物组合在成人危重患者合并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05-2016-05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347例,依据Sepsis 3.0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239例)和非脓毒症组(108例),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及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例和血小板计数(PLT)。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脓毒症的独立因素,并组建生物标志物组合。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单一生物标志物及生物标志物组合的诊断价值。结果:(1)脓毒症组血清PCT、CRP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均P〈0.01),且这3种生物标志物是脓毒症的独立预测指标。(2)这3种生物标志物联合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1,高于CRP、PCT和NT-proBNP单独诊断时的AUC(分别为0.88、0.77和0.77)。(3)生物标志物联合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94%、85.19%、92.69%和71.88%)也较单独使用时高(CRP分别为78.66%、64.82%、83.19%和57.85%,PCT分别为84.94%、81.48%、91.03%和69.36%,NT-proBNP分别为73.22%、69.44%、84.13%和53.96%)。结论:血清PCT、CRP和NT-proBNP是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能力。

升降散对脓毒症患者Th17/Treg失衡及相关调节因子的干预作用406-41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升降散对脓毒症患者Th17/Treg失衡及相关调节因子RORγt和foxp3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27例)和升降散组(28例),另设健康志愿者9例为对照组。西医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并加用安慰剂100ml/次,2次/d,口服或鼻饲;升降散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降散100ml/次,2次/d,口服或鼻饲;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安慰剂100ml/次,2次/d;疗程均为3d。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Th17/Treg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foxp3的水平。结果:西医组与升降散组比较,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WBC、Th17/Treg、RORγt和foxp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患者治疗后CRP和P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升降散可改善脓毒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血白细胞水平,对Th17/Treg失衡及相关调节因子RORγt和foxp3具有干预作用。

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淋巴细胞亚群以及相关指标改变的临床研究411-415

摘要:目的:研究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以及相关指标改变,希望为临床提高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03-2017-04在我科住院的31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作为尿脓毒血症组,29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作为SIRS组,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3组第一时间血象、降钙素原、淋巴细胞亚群、凝血酶时间以及相关评分等进行测定和比较,全部病例于入院治疗后、使用抗菌药物前的24h内测定。结果:CD4、降钙素原、CD3、淋巴细胞在诊断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效能方面相似,其中敏感度最高的为CD3(截断值728,敏感度69.0%);特异性最高的为降钙素原(截断值2.54,特异性82.8%);最优诊断是CD3&CD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0%和72.4%。SIRS组和尿脓毒血症组与APACHEⅡ评分均有相关性的是CD比值、红细胞、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结论: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对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降钙素原,同时发现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红细胞计数在间接反映尿源性脓毒血症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脓毒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治疗416-419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并发脓毒性心肌病(SIC)的危险因素,为SIC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07-2017-01我院急诊科ICU(EICU)收治的122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影响SI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SIC的发病率为51.64%。高龄、糖尿病、低镁血症、低钙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14 ml/kg、APACHEⅡ≥20分的脓毒症患者易并发SIC。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合并EVLWI≥14ml/kg、低镁血症及APACHEⅡ评分值≥20分是S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I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对EVLWI≥14ml/kg、低镁血症及APACHEⅡ≥20分的脓毒症患者应密切观察,争取能对SIC患者进行早期诊治,提高SIC患者的生存率。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的疗效对比420-42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在治疗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择2014-01-2016-01在我院就诊的84例脓毒症致AKI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2组,其中42例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组),另42例患者采用持续低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联合组),对比2组APACHEⅡ评分、MAP、DA用量、Scr、Hb、Alb、WBC以及相关炎性因子变化水平,同时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0d存活率和ICU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对比。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APACHEⅡ评分、MAP以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2组患者的APACHEⅡ、MAP、DA、Scr、WBC、IL-6、IL-10、TNF-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此外,CRRT组患者存活率42.86%(18/42)明显低于联合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要明显短于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CRRT,持续低效血液透析联合血流灌注对脓毒症致AKI患者治疗效果较高,可能具有控制炎症、改善肾功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病死率,但具体疗效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

ICU收治重度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征的临床分析424-427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SPE)并发HELLP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预后和临床治疗分析,以期改善母婴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1-2016-12ICU收治的SPE患者125例,根据有无并发HELLP综合征分为HELLP组和非HELLP组,使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治疗措施、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125例SPE孕产妇中,并发HELLP综合征者26例,发生率为20.8%。经产妇、高龄及非规律产前检查易合并发生HELLP。2组间输血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肌苷、血糖、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新生儿Apgar评分(1、5、10min)、ICU住院天数及成分输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孕妇发生死亡,新生儿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SPE并发HELLP综合征患者中,经产妇、高龄、非规律产检是危险因素;孕期动态监测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指标,对预防和早期发现HELLP综合征,降低母婴并发症及病死率有一定的价值。成分输血是治疗HELLP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临床急诊杂志论著-临床研究
实施心肺复苏后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428-432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心肺复苏后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5-2016-05 393例在我院因心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复苏抢救时间分为常规组(抢救时间〈30min)与超长组(抢救时间≥30min)。比较2组患者心肺复苏一般情况、预后,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心脏停搏时间、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长组患者复苏时间及肾上腺素使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2组患者进心肺复苏后,常规组ROSC、出院存活率及30d存活率明显高于超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93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及心搏骤停病因不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发生地点、第一目击者是否是医务人员及抢救时间长短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预后(P〈0.0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生地点、第一目击者是否是医务人员及抢救时间长短为影响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心搏骤停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对恢复自主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且心搏骤停患者病发地点、第一目击者是否是医务人员及抢救时间长短可影响预后,需引起临床重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Ⅰ CTP、Ⅲ CTP水平与TIMI危险评分的相关性分析433-436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Ⅰ型、Ⅲ型胶原羧基末端肽(ⅠCTP、ⅢCTP)水平与TIMI危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01-2016-12在我科治疗的116例ACS患者,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组,3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组,2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65例),选取6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SAP组,另外选择60例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非冠心病患者设置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ⅠCTP、ⅢCTP水平。结果:STEMI组、NSTEMI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清ⅠCTP和ⅢCT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5)。STEMI组、NSTEMI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清ⅠCTP和ⅢCTP水平与TIMI危险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ⅠCTP、ⅢCTP水平可能成为ACS患者危险评估的指标。

53例成人Still病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437-440

摘要:目的:通过对53例成人Still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成人Sti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和疾病预后转归情况。结果:在回顾性分析中,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例数更多(52.8%vs.47.2%),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损害、噬血综合征等的患者预后较差。基线降钙素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不同预后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预后好患者治疗后铁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预后差患者[(4 898±8 938)μg/L vs.(31 810±17 710)μg/L,P〈0.001],预后好患者在治疗后铁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4 898±8 938)μg/L vs.(14 270±19 070)μg/L,P〈0.001],预后差患者治疗后铁蛋白水平较治疗前仍持续上升[(31 810±17 710)μg/L vs.(15 240±22 150)μg/L,P〈0.001]。结论:成人Still病是以发热、皮疹、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铁蛋白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大部分患者通过治疗预后较好,少部分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差。

早期二期清创对遏制蛇咬伤患者出血倾向中疗效观察441-444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二期清创对遏制蛇咬伤患者出血倾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3~10月收治的明确蛇毒种类的72例手指咬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毒蛇种类和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丙、丁4组。通过比较患者关节肿胀情况、血小板减少情况、皮下紫癜情况以及伤口愈合情况分析出血倾向及临床疗效。结果:47例烙铁头蛇咬伤、25例蝮蛇咬伤患者中无论是否进行二期清创处理,其患肢病情演变情况(腕关节肿胀、肘关节肿胀、肘上10cm肿胀、血小板减少、紫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烙铁头蛇咬伤患者出血倾向发生率较蝮蛇高(均P〈0.05);无论何种蛇伤,进行早期二期清创处理的患者,伤口消肿程度轻于未进行二期清创的患者,但愈合时间会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蛇毒素种类是导致血小板消耗、凝血功能障碍的直接因素,二期清创不能遏制蛇毒素体内扩散和减少对组织的破坏但可以有效地减轻蛇毒对肌体损伤。

临床急诊杂志论著-实验研究
牛磺酸对急性染锰大鼠脑内谷氨酸代谢的影响445-447

摘要:目的:探讨牛磺酸对急性染锰大鼠脑内谷氨酸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腹腔注射剂量为30mg/kg体质量的生理盐水,1次/d,共20次。模型组腹腔注射剂量为15mg/kg体质量的MnCl2·4H2O溶液,1次/d,共20次。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皮下注射剂量为125.15mg/kg体质量的牛磺酸,1次/隔日,共10次。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跳台实验,检测丘脑中谷氨酰胺酶(PAG)、谷氨酸脱羧酶(GAD)、谷氨酰胺合成酶(GS)含量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定位航行实验的潜伏期更长、错误次数更多(均P〈0.05),跳台实验4d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均P〈0.05),丘脑中PAG、GAD、GS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脑组织中SOD明显降低、MDA明显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定位航行实验的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减少(均P〈0.05),跳台实验4d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均P〈0.05),丘脑中PAG、GAD、GS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1),脑组织中SOD明显增高、MDA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牛磺酸对急性染锰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调节PAG、GAD和GS的活性,抑制脑组织过氧化反应,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AECOPD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结局的预测价值448-451

摘要:目的: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伴呼吸衰竭接受有创呼吸支持治疗的患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可行的生活质量评分系统来预测撤机结果。本研究尝试采用非特异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来预测此类患者的治疗转归。方法:前瞻性分析25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统计入院时的动脉血气分析、炎症指标、血糖、心衰指数、营养状况和APPACHEⅡ评分等指标以及患者近期稳定状态时ADL评分,根据撤机结果分为撤机成功组(12例)和撤机失败组(13例),统计2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再根据ADL评分,将25例患者分为ADL〉60分组(13例)和ADL≤60分组(12例),比较2组撤机成功率和6个月病死率。结果: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间仅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46±5.16vs.52.08±16.71,P=0.022),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DL〉60分组和ADL≤60分组的撤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6%vs.8.3%,P〈0.0001),6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vs.100.0%,P〈0.0001)。结论:本次预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ADL评分对AECOPD机械通气的治疗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我国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452-456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主动脉夹层(AD)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研究现状,为制定疾病全程风险管理办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10-01-2017-02国内发表的有关AD死亡危险因素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69篇AD死亡危险因素文献,发表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文献发表的期刊分布情况整体相对散乱。研究的方法相对单一,92.75%文章主要集中于分析性研究,仅有1篇为调查性研究,所有文献研究方法均为量性研究,无质性研究文献。大部分研究尚属于一个小样本量的研究,有78.46%文献样本量在300以下,仅3.08%文献的研究是大样本研究(样本量〉1000),仅1.45%的文献研究对象来源于AD注册数据库。AD死亡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疾病史、社会人口学因素、临床表现与症状、生物学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结果、就诊误诊因素、治疗方案相关因素7个方面。结论:需要开展科学和规范化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注册的前瞻性随访、干预性研究,需深入研究明确影响AD患者疾病全程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规范的诊疗程序、追踪随访制度,对改善患者的结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团队心肺复苏成功74例报告457-459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团队心肺复苏(CPR)成功的74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团队CPR在CPR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2010年)对37例单人徒手CPR后的CPR效果进行分析,第二阶段(2010~2016年)对154例团队CPR训练后的CPR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比两个阶段的复苏效果。结果:第一阶段成功复苏5例,复苏有效率为13.51%,第二阶段成功复苏74例,有效率为48.05%,两个阶段的复苏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协作CPR能有效提高CPR的有效率,对CPR救治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在各院中进行推广应用。

某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460-463

摘要: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患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修订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床旁调查和运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6年10月11日0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标本送检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1 262例,发生医院感染22例、25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74%,例次现患率为1.98%。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为小儿神经内科(11.54%),其次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7.14%。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60.00%)为主,其次是胃肠道(12.00%)和血液(12.00%)。22例医院感染病例中共有17例标本送检,送检率为77.27%;共检出病原体7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和屎肠球菌各2株,滑假丝酵母菌、鹑鸡肠球菌、轮状病毒各1株。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58%,治疗及治疗+预防用药标本送检率为74.23%。结论:应加强重点科室、重点人群、重点部位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采取集束化干预的方法以控制或减少耐药菌的发生。

以临床案例分析急诊患者致死性潜在风险的特性464-467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急诊患者致死性潜在风险的特性,培养急诊护士从急诊患者首发症状到诊断的思维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临床实践能力,有效促进患者安全。方法:采用纵深思维方式进行系统跟进,建立从个案追踪到文献复习,以及大数据回顾性分析的长效机制。通过临床病例资料,深入探究急诊工作中典型的隐匿性重症个案,分析急诊科大量非典型性首发症状、且具有潜在致死性风险的显性或隐匿性重症就诊患者的临床特性。结果:急诊患者存在症状与体征明显不符、治疗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偏差等现象,规避急诊患者风险必须及时发现被现象掩盖的深层次本质问题。结论:急诊患者致死性潜在风险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及隐匿性,漏诊、误诊率相对较高,必须引起急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急性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1例诊疗分析并文献复习468-47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ASISMAD)的发病特点及诊治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血管外科诊治的11例ASISMAD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案。结果:根据SISMAD的Yun分型,其中Ⅰ型3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Ⅲ型3例。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33mm,夹层的平均长度为57.72mm。7例保守治疗3~9d后腹痛症状逐渐缓解、消失。1例行弹簧圈栓塞术,1例行腔内裸支架置入术,1例行置管溶栓+罂粟碱灌注术,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小肠切除术,腹痛症状均消失,但1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结论:ASISMAD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保守治疗对绝大多数ASISMAD有效,若腹痛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改行腔内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CVVH治疗严重代谢性碱中毒1例472-473

摘要:1病例资料 患者,男,22岁,"间断腹胀2年,嗜睡、手脚麻木2d"于2016年10月21日8∶52am来我院就诊。2年前暴饮暴食后出现腹胀,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今年2月暴食后再次出现腹胀,胃镜示十二指肠球后狭窄,予抑酸、胃管减压。近2天腹胀加重,自行抽出大量胃液,出现精神萎靡、手脚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