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急诊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Emergency

  • 42-1607/R 国内刊号
  • 1009-5918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急诊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0年创刊,目前已被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急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临床研究、论著-研究报告、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告、胰腺疾病的紧急处理、共识·解读、脓毒症预防与阻断征文、论著-实验研究、脓毒症预防与阻断、指南·共识、脓毒症预防与阻断专栏

临床急诊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急诊杂志中毒专栏
成功救治百草枯中毒合并肺栓塞1例5-6

摘要:百草枯,又名克无踪、对草快等,成分为1-1二甲基4-4二氯二吡啶,是一种快速灭生性除草剂,随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中毒事件日益增多。百草枯经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毒性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肺是主要靶器官,可导致"百草枯肺",早期表现为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期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汞中毒致肾病综合征1例分析及文献复习7-8

摘要:1病例资料患者,男,29岁,因"腰部酸痛、双膝胀痛伴小便泡沫增多2个月余"于2015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于2015年7月7日为治疗银屑病而涂抹"偏方药丸",每丸含金属汞3.3g,每日使用1丸,均匀涂抹于头顶、腰背部,共使用82d,金属汞共计270g,于9月1日出现腰部酸痛、双膝胀痛,同时出现小便泡沫增多,未予重视,

临床急诊杂志论著-临床研究
口服苏打水和补液盐预防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作用观察9-13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苏打水和补液盐预防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作用。方法:2016年7月将400名战士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0名,同时进行5km越野长跑,在运动过程中4组给予不同口服液:A组饮用白开水,B组饮用口服补液盐,C组饮用口服苏打水,D组饮用补液盐加苏打水。运动结束后记录运动时间,立即进行生命体征检测,包括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于运动前及结束后12h、24h、48h、72h分别检测4组战士的肌酸激酶(CK)的动态变化。统计每个战士肌肉酸痛持续时间。结果:4组战士运动时间、运动结束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运动后12h、24h、48h、72h,4组患者CK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CK的波峰A〉B〉C〉D。D组肌肉酸痛持续时间短于A组(P=0.036)。结论:在运动过程中口服苏打水和补液盐可以降低运动后CK的波峰,减轻横纹肌的损伤,缩短了肌肉酸痛时间,对预防横纹肌溶解症有一定效果,合用较单用一种效果好。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前后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14-17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入院ACS患者371例,用ELISA法检测术前(T0)、术后1d(T1)、7d(T2)、1个月(T3)、6个月(T4)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统计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按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血管终点事件组55例与对照组31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血管事件组术前、1d、7d、1个月、6个月MMP-9、IL-10、GDF-15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l d的血浆TNF-α、MMP-9、GDF-15水平升高(P〈0.05);术后7d的TNF-α、MMP-9、GDF-15水平与术前无明显变化,但较1d水平下降。术后1、6个月3种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1d、7d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NF-α、MMP-9、GDF-15、糖尿病、吸烟是ACS患者PCI术后1年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PCI术可引起患者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术前MMP-9、TNF-α、GDF-15可作为评估ACS患者PCI术后预后的指标。

不伴肿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特点18-21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8例不伴肿瘤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对不伴肿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01-2016-06收治的8例不伴肿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的一般资料、主要表现、头部MRI、脑电图、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抗体等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者平均年龄38.4岁,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8例(100%)、癫痫发作7例(87.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7例(87.5%)等,脑脊液抗NMDA抗体均阳性,MRI异常2例(25.0%),脑电图出现极度δ刷状波2例(25.0%),免疫抑制治疗有效7例(87.5%),完全恢复2例(25.0%),好转5例(62.5%),死亡1例(12.5%)。结论:本组不伴发肿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与既往报道的伴发肿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特点相似,亦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脑电图可出现特征性极度δ刷状波,及时免疫治疗预后较好。

血浆脑钠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的影响情况分析22-25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01-2016-01在我院治疗的ACS患者143例,均行介入治疗,采用ELA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观察患者病死情况。结果:根据患者血浆BNP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即BNP≤100pg/ml组、100pg/ml〈BNP≤300pg/ml组、300pg/ml〈BNP≤600pg/ml组和BNP〉600pg/ml组。BNP〉600pg/ml患者心衰史、心肌梗死史比例分别为27.27%和31.82%,明显高于100pg/ml〈BNP≤300pg/ml和300pg/ml〈BNP≤600pg/ml组(P〈0.05),而LVEF为(45.57±9.22)%,明显低于BNP≤100pg/ml、100pg/ml〈BNP≤300pg/ml和300pg/ml〈BNP≤600pg/ml组(P〈0.05);BNP〉600pg/ml患者随访期间病死率为95.45%,明显高于BNP≤100pg/ml、100pg/ml〈BNP≤300pg/ml和300pg/ml〈BNP≤600pg/ml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梗死史和BNP是AC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18、12.317,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是AC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患者危险分级提供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出气冷凝液中VEGF-A及8-isoPG检测的临床意义26-29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8-异前列腺素(8-isoPG)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41例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为ARDS组。ARDS组患者根据柏林标准分为轻度组(11例)、中度组(16例)、重度组(14例);另根据病情变化分为病情缓解组(12例)、病情加重组(10例)、病情无变化组(19例)。采用改进的EcoScreen EBC收集器收集患者第1天和第3天的EBC标本。对照组为35例健康体检者,以自主呼吸的方式收集EBC。测定EBC中的VEGF-A、8-isoPG浓度。动态观察不同分组对象的EBC中的VEGF-A、8-isoPG的差异并作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ARDS组患者第1天EBC中VEGF-A水平(49.07±6.04)ng/L比对照组(58.25±6.15)ng/L明显低,而ARDS组8-isoPG水平(45.26±11.87)ng/L比对照组(18.41±4.05)ng/L明显高(P〈0.05)。2根据病情所分轻、中、重3组在治疗前EBC中VEGF-A水平检测表明:病情越重,VEGF-A水平越低,8-isoPG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治疗后不同病情变化分组检测表明:病情缓解组第3天EBC中VEGF-A水平较第1天升高,而8-isoPG水平较第1天降低。病情加重组第3天EBC中VEGF-A水平较第1天降低,而8-isoPG水平较第1天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仍然在原组的患者EBC中VEGF-A、8-isoPG均无明显变化。3对LIS评分、血气分析等反映呼吸功能的临床指标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EGF-A水平与PaO2/FiO2呈正相关,与A-aDO2/PaO2、LIS评分、MEWS评分呈负相关,8-isoPG水平与LIS、A-aDO2/PaO2和MEWS评分呈正相关,与PaO2/FiO2呈负相关。结论:联合检测EBC中VEGF-A、8-isoPG水平的变化意义可靠,定量、动态的分析有助于评估ARDS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临床急诊杂志论著-实验研究
乌司他丁抑制脓毒症大鼠肾脏细胞凋亡Caspase信号机制研究30-34

摘要:目的:讨论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方法:健康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Sham组,10只)、脓毒症组(Sepsis组,10只)、乌司他丁组(UTI组,10只)。Sham组仅行开腹、关腹手术,Sepsis组和UTI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15min在UTI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kg),12h后重复给药,Sham组与Sepsis组则在相同的时间点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6、12、24、36、48h尾静脉采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质量浓度,留取肾脏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在肾组织内表达情况。结果:在Sepsis组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6均在12h达到峰值,相对于UTI组TNF-α和IL-6差异明显。在UTI组6、12、24、36、48h炎性因子IL-6和TNF-α表达均明显低于Sepsis组(P〈0.05)。在苏木精-伊红染色中发现UTI组较Sepsis组肾脏细胞肿胀及出血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UTI组中Bax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epsis组,UTI组中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epsis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抑制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同时抑制肾脏以线粒体途径的Caspase通路细胞凋亡,对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阿魏酸钠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35-37

摘要:目的:研究阿魏酸钠(SF)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SF组(结扎后5min注射SF),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免疫酶标法检测大鼠血清内缺血/再灌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以TUNEL(FITC)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并用半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内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F能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CKMB及iNOS的含量(P〈0.05),降低缺血部位凋亡心肌细胞的数量(P〈0.05),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与其他报道一致,SF处理后,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增强;除此之外,心肌细胞内凋亡调节蛋白Bcl-2的表达增加,缺血局部凋亡细胞数量降低,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部位的损伤,维持正常的心肌功能。本研究提示,心肌缺血/再灌注前使用SF的治疗,将有助于保护缺血心肌和心肌功能的恢复。

临床急诊杂志论著-研究报告
股静脉穿刺置管在基层医院休克抢救中的应用38-40

摘要: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基层医院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某基层医院2015-01—2016-06进行抢救的休克患者共54例,随机分为股静脉穿刺组(A组)和开放外周静脉通道组(B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在穿刺后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乳酸值(RA),及6h液体复苏后休克纠正成功率。结果: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A组的MAP、SaO2较对照组明显上升,RA值则明显降低。A组6h液体复苏后休克纠正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股静脉穿刺术可提高休克抢救成功率,较少引起严重并发症,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急救中推广。

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预后的相关性41-43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14-02-2016-04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多模式CT指导具有溶栓治疗指征,用电脑简单随机化方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动脉溶栓,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观察2组预后情况。结果:溶栓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9.8%和46.5%,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溶栓后NIHSS评分分别为(6.13±2.18)分和(10.44±3.20)分,都明显低于溶栓前的(18.32±3.10)分和(18.83±2.78)分,观察组溶栓后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期间的肠系膜栓塞、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0%,对照组为32.6%,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动脉溶栓,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提高脑神经,从而促进预后的改善,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急性主动脉夹层继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文献分析44-47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继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ADD合并AMI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以胸痛为首发症状,伴有心电图ST-T改变,确诊ADD前均首诊为AMI,1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时确诊,4例行大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1例行心脏彩超(UCG)确诊,2例行320排CTA确诊;确诊后均转入心胸外科,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4例,治愈6例,死亡2例。结论:AAD累及冠状动脉和(或)相关因素导致心肌氧供需平衡可继发AMI,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与原发性AMI不易鉴别,及其容易导致误诊及不恰当治疗,对首诊为AMI的患者,应警惕合并ADD的可能,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予以明确,防止误诊发生。

BiPAP无创通气用于急诊治疗重度哮喘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情况分析48-50

摘要: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通气急诊治疗对于重度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6-03在我院急诊治疗的重度哮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BiPAP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以及细胞因子。结果:观察组喘息症状和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分别为(4.10±1.32)d和(3.82±1.1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和最大呼气量(PEF)分别为(2.25±0.61)L、(70.82±6.38)%和(5.10±1.05)L/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和干扰素-γ(IFN-γ)分别为(152.21±50.12)ng/L、(140.03±25.11)ng/L、(13.27±1.05)ng/L和(533.02±75.13)n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iPAP无创通气急诊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度哮喘患者肺功能,降低相关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高频超声联合临床Alvarado评分在降低阑尾炎误漏诊率中的价值51-54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临床Alvarado评分在阑尾炎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误漏诊原因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高频超声诊断阑尾炎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临床疑似阑尾炎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参照临床Alvarado评分并对照术后病理结果,评估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结果:手术病理确诊阑尾炎99例,高频超声诊断87例(87.88%),漏诊10例(10.10%),误诊2例(2.02%)。术前高频超声联合临床Alvarado评分与术后病理对照诊断阑尾炎的敏感度96.55%,特异度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值为0.771,表明术前高频超声联合临床Alvarado评分和术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高频超声联合临床Alvarado评分诊断阑尾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有助于及时正确把握患者症状与体征,提高早期诊断效能,对鉴别诊断各类型阑尾炎和降低阑尾炎漏误诊率有重要价值,可进一步提高高频超声诊断各型阑尾炎的准确度。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炎性因子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研究及与疾病预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分析55-57

摘要:目的:探索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炎性因子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以及这些炎性因子和CRP与患者疾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5-03-2016-03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6例为观察组,8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入院后1、3、7d取所有入选者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并检测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RP含量,并在入院后1、3、7d对观察组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分析炎性因子和CRP与ADL评分、GOS评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IL-1β、IL-6、TNF-α、CRP浓度在患者急性脑出血后急性期即入院后1、3、7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自入院后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及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入院后1、3、7d即急性期的IL-1β、IL-6、TNF-α、CRP浓度与ADL评分、GO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炎性因子和CRP参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急诊腹股沟嵌顿疝应用补片修补43例临床分析58-60

摘要:目的:因腹股沟嵌顿疝急诊手术采用补片修补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01-2016-01月因腹股沟嵌顿疝而行急诊手术88例患者,按随机分为应用补片43例(观察组),未应用补片的45例为对照组。观察研究2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出血量、围手术用时等基本治疗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结果:临床参数比较,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出血量、手术用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均未发生死亡病例。并发症比较,2组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及深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血清肿、慢性疼痛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腹股沟嵌顿疝急诊手术中,采用补片进行腹股沟区的修补是安全、可行的。

ICU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细菌学分析61-63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构成。方法:收集脑外伤患者83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分析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分析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肺部的病原学构成。结果:并发肺部感染组患者病死率87.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96.8%,显著高于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P〈0.01);机械通气和APACHEⅢ评分是重症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铜绿假单胞菌(25.8%)、克雷伯菌属(19.4%)和金葡菌(16.1%)是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最常见病原体,其中非发酵菌是出现多重耐药的最常见病原体。结论:脑外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会明显增加患者病死率,高APACHEⅢ评分和机械通气是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和金葡菌是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最常见病原体。

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血液和尿液标本中细菌分布和耐药性比较64-68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01-2016-01入住ICU患者和普通病房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标本并分离到细菌8 562株,其中ICU 594株(尿液204株、血液390株)和普通病房7 968株(尿液4 624株、血液3 344株)。使用VITEK-2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ICU血液标本中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46%)、大肠埃希菌(16.41%)和肺炎克雷伯菌(15.38%),尿液标本中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9.90%)、肺炎克雷伯菌(22.06%)和屎肠球菌(11.76%);普通病房血液标本中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4.75%)、大肠埃希菌(22.61%)及肺炎克雷伯菌(6.46%),尿液标本中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7.12%)、屎肠球菌(12.37%)及肺炎克雷伯菌(9.75%)。药敏结果显示,在相同标本类型中,大肠埃希菌在ICU与普通病房患者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CU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的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P〈0.05)。结论:ICU病原菌检出率高于普通病房,且常为条件致病菌和多重耐药菌,其耐药性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