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急诊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Emergency

  • 42-1607/R 国内刊号
  • 1009-5918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急诊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0年创刊,目前已被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急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临床研究、论著-研究报告、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告、胰腺疾病的紧急处理、共识·解读、脓毒症预防与阻断征文、论著-实验研究、脓毒症预防与阻断、指南·共识、脓毒症预防与阻断专栏

临床急诊 2016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急诊杂志专家笔谈
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策略577-580

摘要:2016年初,脓毒症(sepsis)被重新定义为机体对感染的失控性反应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临床上存在感染的患者,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2分才可以诊断为脓毒症。

临床急诊杂志脓毒症专栏
微小RNA在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581-584

摘要:脓毒症(sepsis)是创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重要原因。

调节性T细胞对脓毒症中T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585-589

摘要: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对脓毒症过程中效应性T细胞(Teff)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制备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脓毒症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伤组、CLP组、CLP+PC61(Treg特异性抑制剂)组、CLP+HRPN(PC61的同型对照蛋白IgG)组。免疫磁珠法分选小鼠脾脏CD4^+CD25^+Treg。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CTLA)-4及转录因子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以及CD25比例的变化,并检测各组小鼠CD4+CD25-T细胞的凋亡率。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10、IL-2、IL-4和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CLP+PC61组术后48h小鼠生存率(90%)较CLP组(60%)明显升高;CLP+PC61组CD4^+CD25^+Treg中Foxp3及CTLA-4表达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与C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LP+PC61组CD25表达水平最低。CLP+PC61组IL-2、IFN-γ水平显著升高,与CLP组差异明显(P〈0.05),但IL-4、IL-10水平较CLP组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P〈0.05)。此外,CLP+PC61组效应性T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CLP组(P〈0.05)。结论:拮抗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活性可有效地减轻脓毒症状态下效应性T细胞凋亡,提高小鼠生存率。

Keap1-Nrf2/ARE氧化应激信号通路与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相关性研究590-592

摘要:1氧化/抗氧化应激氧气分子及其动态平衡对所有需氧的有机体是至关重要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内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而处在氧化应激状态下。

微粒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593-596

摘要:脓毒症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它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凝血功能紊乱引起微血管血栓形成、炎症瀑布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导致的血管低反应性以及内皮功能的障碍等。

临床急诊杂志临床研究
无创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引导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老年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597-601

摘要:目的:用氧动力学参数评价无创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术中组织灌注的改善程度,评价液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对术后恢复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年龄65~85岁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补液组(C组)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各20例,抽取麻醉前(T0)、切皮前(T1)、手术开始后1h(T2)、手术结束时(T3)的动静脉血气,计算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_2)、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和氧摄取率(OER),并记录术中总液体量,胶体量,麻黄素的用量,拔管时间,恢复室时间和术后24h MMSE评分。结果:①2组患者T0时Pcv-aCO_2〉6mmHg(1mmHg=0.133kPa),ScvO_2〈65%,OER〉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2组Pcv-aCO_2和OER显著降低,ScvO_2显著增高(P〈0.05),G组较C组变化幅度稍大,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C组较T1时Pcv-aCO_2和OER显著升高,ScvO_2显著下降(P〈0.05),G组虽然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Pcv-aCO_2和OER均低于C组,ScvO_2稍高于C组,仅Pcv-aCO_2有组间差异。T3时,2组均与T2时变化不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2组输入液体总量无差异,但G组胶体用量明显增加,麻黄素用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术后拔管时间,恢复室时间较短于C组,但不明显。术后MMSE评分降低≥3分者为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患者,G组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髋手术前都有明显的容量不足和组织低灌注,无创经食道超声指导的GDFT能改善组织灌注,增加机体对创伤和出血的缓冲能力,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和减少术后POCD的发生,但以Pcv-aCO_2为主的氧代谢指标监测仍发现组织灌注不足,导向指标应有更严格的阈值。

广西地区两种常见血循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602-605

摘要:目的:分析广西地区两种常见血循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蛇伤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2007~2015年我院收治的208例竹叶青蛇和五步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咬伤蛇类将患者分为竹叶青蛇组(165例)和五步蛇组(43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伤情分级、临床表现、凝血功能指标及预后等。结果:五步蛇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所占比例高于竹叶青蛇组(均P〈0.05);五步蛇组局部出血发生率、伤口坏死、溃疡发生率、重要脏器出血发生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高于竹叶青蛇组(均P〈0.05)。五步蛇组凝血功能异常高峰早于竹叶青蛇组(48h和72h);蛇咬伤后12h,24h,48h,五步蛇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较竹叶青蛇组延长(均P〈0.05);蛇咬伤后12h,1d,2d,3d,5d,7d,五步蛇组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量(HGB)明显低于竹叶青蛇组(均P〈0.01),竹叶青蛇组纤维蛋白原(Fg)低于五步蛇组(P〈0.05)。结论:与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相比,五步蛇咬伤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凝血功能异常高峰出现早,存在明显的血小板下降,出血发生率高,病情更危重,预后更差。

湖南地区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知识需求和意愿分析606-609

摘要: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公众现场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建立一套长期、有效、规范化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提供依据。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2 855名湖南地区公众以微信推送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需求很高,愿意很强烈。58.35%和35.91%的公众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分别是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阅读购买的急救相关科普书籍。而71.66%和74.29%的公众最期望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分别是学习学校开设急救相关的课程和红十字会、医院等专业机构组织组织的急救知识培训。公众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拨打救援电话(89.81%)、创伤包扎止血(53.90%)、中暑(52.64%)和溺水(40.42%)、心肺复苏(17.65%)、气道梗阻(25.29%)和急性中毒(27.74%)。公众最想要获取的急救知识比率分别是:心肺复苏(63.87%)、气道梗阻(42.86%)和急性中毒(47.34%)。对于缺乏急救知识的原因,78.00%的公众认为是缺乏参与专业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的机会,57.98%认为国家、政府、社会对急救知识普及的宣传和投入力度过少和53.35%认为学校缺少开设急救内容的课程。结论:湖南地区公众急救知识知晓程度低。公众希望并愿意通过学校、红十字会、医院等机构组织的专业急救知识培训获得急救知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指数模型构建610-61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复发的预后指数模型,为AIS患者复发事件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收集2013-01-2015-05在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治疗的270例AIS病例,收集完整的临床信息资料,并对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复发率,运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复发指数模型。结果:AIS患者1年复发率15.2%,其中因脑卒中复发死亡11例(26.8%);AIS患者3个月、6个月和1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8.5%、14.1%和15.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吸烟、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入院时ADL评分、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AIS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吸烟(RR=3.384)、入院时mRS评分(RR=1.069)、高血压病(RR=4.43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RR=3.284)是AIS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IS患者复发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结论:吸烟、入院时mRS评分越高、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影响AIS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识别并干预可控危险因素是AIS复发的重要手段。

亚低温治疗对心跳骤停复苏成功后并发癫痫患者预后的影响614-617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跳骤停复苏成功后并发癫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9例于2013-12-2015-12进行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并发癫痫患者。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9例,对照组40例,选取实验组患者均进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脑电图监测。记录患者病历中本研究所需数据,分析使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共有40例患者发生了癫痫,实验组发生癫痫的患者有14例,对照组发生癫痫的患者有26例,对照组的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χ~2=6.6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和治疗中的癫痫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癫痫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P〈0.05);进行治疗的患者58例死亡,其中并发癫痫患者40例全部死亡;院内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患者有42例,其中有并发癫痫患者27例;出院后在心跳骤停28d内死亡的患者有16例,其中有并发癫痫患者13例。未发癫痫患者在心跳骤停28d内死亡的有18例,病死率为46%,并发癫痫患者病死率为100%,显著高于未发癫痫患者(χ~2=29.34,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心跳骤停复苏成功后患者的癫痫发生率,但对心跳骤停复苏成功后并发癫痫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

依达拉奉防治急性重症胰腺炎所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观察618-620

摘要:目的:依达拉奉辅助治疗对重症胰腺炎(SAP)致急性肾损伤(AKI)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3-02-2015-09我院收治的SAP伴发AKI患者88例,使用数字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依达拉奉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2次/d,连续用药7d。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性因子、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24h尿量肾功能指标,以及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SOD、MDA、IL-6、TNF-α、BUN、Scr和24h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SOD和24h尿量均显著升高以及MDA、IL-6、TNF-α、BUN和Scr均显著减低(P〈0.05或P〈0.01),但观察组对SOD和24h尿量的升高作用以及对MDA、IL-6、TNF-α、BUN和Scr的减低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8%(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9.1%,对照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11.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抑制SAP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SAP致AKI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临床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临床急诊杂志实验研究
生脉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大鼠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621-624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和生脉治疗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脂多糖组和生脉治疗组腹腔注射脂多糖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生脉治疗组实验前24h,注射脂多糖前1h分别静脉注射生脉注射液2ml/kg,制模成功后抽血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结果:脂多糖组和生脉治疗组血清中IL-6、TNF-α、vWF和T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脉治疗组IL-6、TNF-α、vWF、TM浓度较脂多糖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可抑制脓毒症炎性因子的释放,对于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科技论文中插图的规范化624-624

摘要:科技期刊中插图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即线条图和照片图,照片图又有黑白照片图和彩色照片图之分。1图片要求图序,图注,图题说明不要标注在图上,如需标注,请附2张图,一张为有标注的图,一张为原图,原图需按比例缩放,以免失真。

冬凌草甲素通过抑制COX-2表达及PGE2合成降低人胃癌HGC-27细胞侵袭能力的研究625-627

摘要:目的:观察天然植物冬凌草提取物冬凌草甲素对胃癌HGC-27细胞侵袭能力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GC-27细胞,分别加入0、20、40、80μmol/L浓度的冬凌草甲素作用24h,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PGE2的含量;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环氧合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冬凌草甲素处理后,HGC-27细胞侵袭能力降低,MMP-9表达下调;且COX-2的表达及PGE2合成降低。结论:冬凌草甲素可能通过抑制COX-2表达、PGE2合成、降低MMP-9表达降低HGC-27细胞侵袭能力。

临床急诊杂志研究报告
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价值628-63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01-2015-12间在我院行急诊肠镜检查的下消化道出血的3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出血程度、肠道准备情况以及结肠镜完成情况。结果:329例中轻度出血168例,中度出血97例,重度出血64例,出血原因以结肠息肉和结肠癌最为常见;256例检查前进行了肠道准备,肠道准备过程中再出血或出血加重情况如下:聚乙二醇散组5例(9.3%),磷酸钠口服液组3例(7.0%),甘露醇组5例(7.5%),灌肠组2例(2.2%),灌肠组诱发再出血或出血加重的发生率低于其余3组(P〈0.05);急诊结肠镜检查到达回盲部318例(96.7%),在充分冲洗的情况下,常规口服泻药与清洁灌肠做肠道准备后结肠镜检查完成率和病灶发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完成检查的耗时方面,口服泻药所需时间少于灌肠和不做肠道清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下实时止血成功179例,成功率达83.3%。结论:急诊肠镜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意义重大,安全有效。清洁灌肠也可以达到口服泻药相同的结肠镜检查完成率和病灶发现率。

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分析631-633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05-2015-07我院PICU及儿童保健科患者共151例,分别为重症手足口病组53例、普通手足口病组48例及正常对照组5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4/CD8等T细胞亚群百分率并进行对比。结果:手足口病患儿CD3、CD4、CD8、CD4/CD8等检测值均要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尤其是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重症患儿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显著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床旁肺部超声对急性呼吸衰竭病因的诊断价值634-636

摘要:目的:探讨床旁肺部超声对急诊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4-11-2015-04我院急诊抢救室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20例。肺部超声组采用改良BLUE方案对患者进行诊断;常规检查组采用常规检查方法。比较2组诊断的正确率及确诊时间。评估床旁肺部超声对急性呼吸衰竭常见原因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肺部超声组确诊时间少于常规检查组(P〈0.05),诊断正确率也高于常规检查组(P〈0.05)。床旁肺部超声对急性肺水肿诊断的敏感性为88.8%,特异性为98.8%;对肺炎的诊断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96.8%;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者哮喘诊断的敏感性为89.7%,特异性为96.4%;对气胸诊断的敏感性为92.8%,特异性为97.2%;对肺栓塞诊断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97.2%。结论:对急诊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床旁肺部超声可以减少诊断时间,增加诊断的正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ERCP+LC与LC+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的回顾性研究637-64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LC治疗胆管结石伴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8-2015-12期间在我院分别采用ERCP+LC(ERCP+LC组,n=69)与LC+LCBDE(LC+LCBDE组,n=76)治疗的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患者,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LC+LCBDE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RCP+LC组,手术次数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小于ERCP+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的手术中转率、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ERCP+L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LCBDE组患者的总体满意程度分布情况优于ERCP+L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复杂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取石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中转率、手术次数均明显优于ERCP+LC组复杂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LCBDE与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同样安全、有效。但LC+LCBDE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治疗胆总管结石数目多(≥3个)或结石直径较大(≥15mm)或患有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