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诊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急诊杂志

《临床急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论著、临床经验交流、院前急救、讲座、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009-5918
  • 国内刊号:42-1607/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353
  • 创刊时间:200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1
  • 综合影响因子:0.805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急诊 2011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急诊杂志颈椎脊髓损伤专栏

颈椎脊髓损伤的早期救治策略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颈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正逐年增高。颈椎损伤在创伤患者中约占3%~6%,大约10%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有颈椎损伤。导致颈椎脊髓损伤的因素很多,其中交通意外是最主要的致伤原因,约占45%。坠落伤、运动伤及暴力事件分别约占20%、15%和15%。颈椎脊髓损伤常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其程度与致伤因素及即刻损伤情况密切相关,交通事故和运动性颈椎损伤患者发生四肢瘫痪的比例分别高达50%和90%。
289-293

外文字母的书写规范

摘要:论文中应正确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和上下角标的表示,易混淆者应予以标明。 外文正体的使用场合:①计量单位和SI词头符号。②数字式中的运算符号、指数和对数函数符号、特殊常数符号、缩写符号等。
293-293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SCIWFD)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8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1例CSCIWFD患者,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分析CSCIW-FD患者治疗的短中期疗效。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24个月。43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和优良率分别为(46.5±5.8)%和48.8%,均显著高于8例采取保守治疗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25.6±3.1)%和优良率25.0%(P〈0.01)。7d内手术的35例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和优良率分别为(50.6±3.6)%和54.3%,均明显高于7d后手术的8例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37.5±2.9)%和优良率25.0%(P〈0.01)。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和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CSCIWFD患者的影像学结果,选择合适的术式,尽早手术,可较好地改善颈脊髓功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294-297

本刊论文中加注“通信作者”的通知

摘要:为顺应国际上的通行方法,更好地体现科研论文作者的分工协作关系,本刊规定在所发表的论文上注明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可以是第一作者,也可以为其他作者,但必须是论文负责者,
297-297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甲泼尼龙(MP)冲击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AS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EPO联合MP治疗;对照组单用MP冲击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对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2000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观察两组差别;记录不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术后随访1~2年,平均1.7年,末次随访时治疗组患者ASIA残损分级,A-SIA运动评分,皮肤感觉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联合MP冲击治疗ASCI比单用MP治疗效果更佳。
298-300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治疗

摘要:目的:评价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手术组,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依据Frankel分级情况及JOA改善率,并以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外伤性颈椎盘突出型脊髓损伤但未手术治疗者3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术后Frankel分级恢复1~4个等级。术后2个月JOA改善率为59.92%,对照组Frankel分级恢复1~2个等级,术后2月JOA改善率为35.70%。组间对比显示手术组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程度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颈椎间盘突出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合理的前路手术能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305-308

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寻找其最佳的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82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气管切开率,Logistic分析评价颈髓损伤阶段、颈髓损伤程度、年龄、是否并发呼吸系统症状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选择行气管切开术的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182例患者中,有17例行气管切开术,165例未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率为9.34%。统计结果显示,颈髓损伤节段、颈髓损伤程度、年龄因素及并发呼吸系统症状与气管切开率有相关性,其他的因素与气管切开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颈髓损伤程度重、颈髓高位损伤、高龄和并发呼吸系统症状是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性气管切开对于挽救生命和良好预后等方面是必要的。
309-311
临床急诊杂志论着

心脏手术后早期反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处理

摘要:目的:总结心脏手术后早期反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心内直视心脏手术后顽固性室速、室扑、室颤18例临床资料(0.25%)。术前病种包括:冠心病4例,瓣膜病11例,先心病2例,心包疾病1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或心外畸形矫正术。术后反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时间为术后(4.07±3.73)d(0~11d),持续时间(3.43±1.34)d。所有患者都根据可能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积极处理并选择性应用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无脉搏者选择胸外按压或电复律。结果:本组患者中14例经积极治疗恢复良好,死亡3例(16.67%),昏迷1例。存活者术后随访3个月,15例患者无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心脏手术后反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脏局部非特异性水肿、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药物过量、巨大左心室、再发严重心肌缺血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应从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诱因出发,尽快去除诱因,选择适当的复律方法,并减少并发症。
316-317

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治体会(附11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征及诱因,提高急诊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AD患者中10例首发症状为疼痛,疼痛部位以胸、腹部为主,并发高血压病史者较多;误诊疾病复杂多样,以急腹症居多,首诊误诊率54.5%;治疗上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结论:AD首发症状主要为剧烈胸腹疼痛,病死率高,早期及时确诊,降低血压、心率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321-322

如何高效合理使用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规范化使用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使之更合理高效地服务于临床。方法:使用超声诊断仪,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行急诊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共790例患者的资料,并与我院年急诊总量和年住院患者总量相比较。结果:急诊总量、住院患者总量和超声检查总人次第二年较前一年增长幅度分别为(6.4%、4.4%、3.4%),(17.0%、18.2%、-4.9%),(17.8%、8.6%、117.2%),(12.0%、7.6%、70.6%),(-5.9%、7.9%、26.0%)。结论: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尽管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我院6年来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人次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急诊和住院患者增长幅度。因此面对日益增多的患者和随之增加的临床需求,为了使真正的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检查,并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合理规范的申请和使用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更显得意义重大。
323-324

息斯敏致小鼠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息斯敏(阿司咪唑)对小鼠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了解其致心律失常的类型,推测其致心律失常的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鼠灌胃息斯敏,记录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180min小鼠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息斯敏可引起多数小鼠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减慢,P-R间期和Q-T间期延长,随剂量增加,甚至可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少数情况也会出现窦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结论:息斯敏可引起小鼠多型性心律失常,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快速心律失常少见,并随剂量增加,死亡率提高。
325-328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微小切口减压在急性下肢动脉损伤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微小切口减压在急性下肢动脉损伤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2008年11月-2010年10月对22例(23条肢体)急性下肢动脉损伤术后并发肢体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施行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微小切口减压术。结果:23条肢体中17条减压创面肉芽新鲜,13条肢体肿胀明显消退,Ⅱ期行减压切口缝合术;6条肢体经再次清创后以VSD材料覆盖,再次负压引流后肉芽新鲜,行减压切口缝合术;缝合创面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和植皮等。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微小切口减压能有效预防急性下肢动脉损伤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降低创面感染风险,促进创面修复,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329-330

科技论文中插图的规范化

摘要:科技期刊中插图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即线条图和照片图,照片图又有黑白照片图和彩色照片图之分。 1插图的位置 与表格一样,插图的编排应随文列出,出现在与图相呼应的词语,如:"见图×"或"(见图×)"或"如图×所示"后的自然段落之下,即要先见文字后见插图。
333-333
临床急诊杂志临床研究

颅脑损伤和出现手术指征到手术时间对预后影响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患者术前时间(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或出现手术指征到手术的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颅脑外伤入院急诊手术患者132例,以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重型(GCS≤8)、轻型(GCS〉8)两组;以上两组又根据受伤到手术的时间的不同每组各分为3组(〈1.5h组、1.5~3h组、〉3h组);重型(GCS≤8)组又根据出现手术指征到手术的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1h组、1~2.5h组、〉2.5h组)三组。重型、轻型两组行组内和组间预后比较。结果:患者术前时间与预后呈负相关,术前时间越短,预后越好;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为正相关,术前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根据(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与出现手术指征到手术的时间)分别比较的结果,依然是时间越短,预后越好,两种分组比较预后基本同步。结论:术前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缩短术前时间可以有效地改善预后。
334-335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17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并发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探讨血栓形成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7例下腔静脉滤器术后并发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结果:17例患者均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我院或外院已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在手术后2~8周出现双下肢肿胀,会阴部肿胀,明确诊断为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入院。经抗凝、溶栓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总有效率100%。抗凝、溶栓并发症:1例血小板一过性减少,无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及死亡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术后并发血栓形成,大部分由于抗凝不充分所致,出现症状后应积极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并减少后遗症。
336-338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联合使用高、低频探头对150例临床怀疑阑尾炎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在150例患者中,有38例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5例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2例为坏疽阑尾炎,阑尾穿孔;25例为阑尾周围脓肿。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提供了一种直观可靠的诊断依据,它是急性阑尾炎诊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338-340

多排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穿孔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穿孔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06年5月-2010年5月的42例胃肠道穿孔并行多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加以分析,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穿孔中的价值,提高影像诊断胃肠道穿孔水平。结果:多排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穿孔中气腹显示率高,可以弥补普通X线的不足,而且对定位诊断具有较高价值。结论:多排螺旋CT是诊断胃肠道穿孔的一种简单、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
340-341

十二指肠镜治疗梗阻性黄疸46例分析

摘要:目的:十二指肠镜下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4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均经过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然后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内镜逆行胆管引流(ERBD)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结果:采用EST治疗35例,一次取石成功33例(94.3%),2例因结石巨大转手术治疗。采用ERBD治疗8例,一次放置成功7例(87.5%),1例因胆管完全梗阻而转手术治疗。3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采用ENBD,引流1周后行EST取石成功。结论:十二指肠镜已成为梗阻性黄疸检查和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十二指肠镜治疗可在不麻醉、不开腹的情况下进行,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疗效肯定、治疗后即可下地活动等优点。EST取石可作为胆总管取石的首选方法。ERBD可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
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