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 32-1391/R 国内刊号
  • 1005-3220 国际刊号
  • 1.6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精神医学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南京医科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精神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学术交流、综述、临床研究、学术天地、病例专栏、简讯、病例报告、精神医学漫谈、稿约、专栏等

临床精神医学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沙盘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症状及母子依恋安全水平的影响73-77

摘要:目的:探讨沙盘治疗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母子依恋关系及ADHD症状的疗效。方法:从上海市普陀区2所小学整群抽样后确诊103例ADHD患儿,其中32例家长愿意参加沙盘治疗的AD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32例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16例)和非干预组(16例);与干预组儿童一般情况相匹配的正常儿童16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干预组患儿及其母亲进行为期24周的沙盘治疗,非干预组不给予干预。采用依恋安全性量表(KSS)、SNAP-IV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沙盘治疗前干预组KSS分(2.63±0.31)低于正常对照组(3.04±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周沙盘治疗后干预组KSS分(2.86±0.26)比治疗前增高,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组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3.06±0.20)(P〈0.05);治疗后SNAP-IV干预组儿童的注意缺陷分(1.45±0.25)、多动冲动分(0.57±0.37)及总分(1.01±0.28)均比治疗前[(2.27±0.41),(1.42±0.66),(1.85±0.46)]降低,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组间主效应(均P〈0.05)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沙盘治疗能够安全、有效的改善ADHD儿童不良母子依恋关系及ADHD核心症状。

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的临床特征分析78-80

摘要:目的:比较倒退型与非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的临床特征。方法:12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孤独障碍诊断标准的2~5岁孤独障碍儿童,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相关信息;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发育商测量;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定孤独障碍严重程度;使用《倒退情况补充核查表》结合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本)根据起病形式分为倒退型和非倒退型两组,对比分析两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121例孤独障碍儿童中倒退型30例(32.97%),孤独障碍儿童技能倒退起病的平均年龄为23.81个月。倒退型和非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P=0.09);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P=0.30);CARS量表总分倒退型组显著高于非倒退型组(t=-2.47,P=0.02)。主要的倒退类型是语言、社交、语言合并社交。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其倒退时发生的前3位生活事件为:主要照管者的改变、生病、家庭冲突;在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中有73.33%的家长反映有技能重获,技能重获的相关事件为:行为训练(30.00%)和父母陪伴时间长(10.00%)。结论:孤独障碍儿童中约1/3在起病形式上属于倒退型。倒退型较非倒退型孤独障碍儿童的症状更严重,家庭环境及躯体疾病可能与其倒退发生有关。训练、父母陪伴有助于孤独障碍儿童技能丧失后的重获。

综合医院不同科室门诊多躯体症状患者抑郁、焦虑障碍的检出率及症状分布特点——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81-84

摘要:目的:描述综合医院不同科室门诊中多躯体症状患者的躯体、抑郁和焦虑症状分布特点及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检出率。方法:对国内6个综合医院中医科、西医内科和精神/心理科门诊候诊患者连续筛查,并完成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MIN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1例受试者,其中多躯体症状组(SOM+)237例(48.3%)。SOM+患者最常受困扰的抑郁症状为疲劳和睡眠问题等;其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检出率为50.4%。此外,尽管躯体症状严重程度相似,在心理科就诊的SOM+患者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检出率更高(34.6%,43.9%,76.2%;χ2=17.1,P〈0.01)。结论:综合医院门诊多躯体症状患者中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检出率较高;疲劳和睡眠问题是多躯体症状患者中最常见症状。

上海中心城区初中生早期不同创伤类型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85-88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创伤类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中文版(ETI-SF)、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对2 402名上海市中心区3所学校中预初至初二的学生施测。结果:有创伤经历者有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χ2=90.48,χ2=45.51;均P=0.00),在普通创伤得分上焦虑抑郁共存组与单纯抑郁组无差异,在其他各创伤因子上焦虑抑郁共存组得分均高于单纯焦虑组与单纯抑郁组(P=0.00-0.0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性创伤外,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普通创伤均与焦虑/抑郁关联,标准化回归数(β)分别为0.341/0.443,0.14/0.119,0.07/0.078(P均〈0.01)。结论:情感和躯体上的虐待,以及丧失等普通创伤均与初中生的情绪障碍存在较大相关性,其中情感上的虐待和忽视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更大。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89-91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组住院的8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疾病相关资料,比较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和接受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患者在出院日处方信息资料上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364例(45.4%)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其中284例(78.0%)联用氯氮平或奥氮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起病年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及有无联用氯氮平或奥氮平治疗进入方程(P〈0.05),回归模型对患者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或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具有23.2%的解释度(Nagelkerke R2=0.232)。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年龄小、住院次数多、住院时间长以及更有可能联用氯氮平或奥氮平是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影响因素。

丁螺环酮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对照研究92-94

摘要:目的:观察丁螺环酮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抗精神病药基础上,分别联用丁螺环酮或安慰剂,疗程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估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估安全性。结果:研究组PANSS阴性因子总分、阴性因子各项症状分(除抽象思维困难和刻板思维)及SANS总分、各项分量表综合评价总分、分量表综合评价分(除思维贫乏)均在第12周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PANSS阴性因子总分、阴性因子各项症状分及SANS总分、各项分量表综合评价总分、分量表综合评价分从第8周末开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丁螺环酮对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增效作用,安全性好。

童年期受虐经历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述情障碍及抑郁的关系95-97

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FD)童年期受虐经历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述情障碍及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贝克抑郁问卷(BDI)、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多伦多述情量表(TAS)对109例SFD患者进行评定;以CTQ-SF得分均数为界,将SFD患者分为CTQ-SF高分组与低分组,分析CTQ-SF得分与CERQ-C、BDI、TAS的关系。结果:分别有48例及61例患者归入CTQ-SF高分组与低分组。与CTQ-SF低分组比较,CTQ-SF高分组在CERQ-C中积极重新评价因子分偏低,灾难化、责难他人因子及不适应性策略总分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DI总分及TASII因子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RQ-C中的不适应性策略总分与CTQ-SF的情感虐待因子及总分呈正相关(r=0.414,0.217;P〈0.05或P〈0.01)。BDI总分与CTQ-SF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因子及总分呈正相关(r=0.220,0.230,0.204,0.281,0.298;P〈0.05或P〈0.01);TAS总分与CTQ-SF的情感虐待及躯体忽视因子呈正相关(r=0.188,0.254;P均〈0.05)。结论:童年期受虐经历与SFD患者认知情绪调节、抑郁情绪及述情障碍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期受虐越严重,认知情绪调节能力越差,更易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与述情障碍。

不同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98-1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是否存在脑功能异常及异常其区域。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病例组分为妄想组(20例)和幻觉组(20例),分别对妄想组、幻觉组和20名正常对照进行f MRI扫描,利用局部一致性(Re Ho)方法处理每个被试的f MRI数据。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Re Ho值普遍降低,妄想组在右颞上回和左颞下回Re Ho值增高;幻觉组在左额下回、左梭状回、右颞上回和右尾状核Re Ho值增高。结论:以妄想症状为主的患者和以幻觉症状为主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能存在广泛分布的脑区功能异常,二者异常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征。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客观睡眠特征的比较101-104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正常对照者的客观睡眠特征及差异。方法:对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抑郁症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症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的总睡眠时间减少(F=4.808,P=0.010),睡眠潜伏期延长(F=4.481,P=0.014),睡眠效率降低(F=9.934,P=0.000),慢波睡眠减少(F=11.309,P=0.000),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缩短(F=7.407,P=0.001),更多的觉醒次数(F=10.772,P=0.000)和觉醒时间(F=7.965,P=0.001),而精神分裂症组慢波睡眠时间减少更显著(P=0.022),抑郁症组REML缩短(P=0.006)及REM时间延长(P=0.011)更加显著;抑郁症组REML和REM时间(r=-0.415,0.347;P=0.010,0.033)与其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在各睡眠指标上存在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显著的慢波睡眠减少,抑郁症患者在REML缩短和REM时间延长上更加明显。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学术交流
男性酒依赖患者决策倾向的对照研究105-107

摘要:目的:探讨酒依赖男性患者的决策倾向以及与戒酒后复饮相关性。方法:将35例酒依赖患者及与其相匹配的44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IGT)进行风险决策行为能力的测试,并对持续戒酒时间进行电话随访。结果:酒依赖组在IGT中净不利选牌数(5.14±21.5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05±1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01)。2(组)×5(阶段)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净不利选牌数上组间主效应显著[F=12.338,P=0.001];阶段主效应亦显著[F=17.824,P〈0.001]。相对于正常对照组,酒依赖组在IGT第3、4、5阶段净不利选牌数较多(F=5.661,P=0.020;F=9.252,P=0.003;F=9.980,P=0.002)。酒依赖患者持续戒酒时间与决策第5阶段净不利选择数呈负相关(r=-0.417,P=0.013)。结论:男性酒依赖患者存在决策功能异常,戒酒后复饮与决策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心理干预对社区伴抑郁独居老人的影响108-11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独居老年人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对随机抽取有抑郁状况的61名独居老人给予团体加个别的心理干预,观察随访6个月;随访前后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汉密而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结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区独居老人的抑郁状况与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情况、生活自理情况、探访频率及生活满意度相关(P〈0.005)。心理干预后,HAMD评分有明显改善(P〈0.001),G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01),PSSS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01)。结论:心理干预有效改善独居老人抑郁状况。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和垂体泌乳素水平的研究111-113

摘要:目的:探讨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和垂体泌乳素水平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4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进行促甲状腺激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垂体泌乳素(PRL)血液浓度的检测,优势比(OR)计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甲状腺激素、PRL的相关程度。结果:甲状腺激素、PRL水平异常的男性病例组和女性病例组的OR分别为0.44/1.42和5.67/10.23。与男性正常组比较,男性病例组TT4水平降低(F=2.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女性正常组比较,女性病例组TSH和PRL水平升高(Z=2.19,Z=2.03),TT3和TT4降低(F=8.66,F=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女性患者TSH、PRL水平增加可能与双相障碍躁狂期发病有关,男性未发现上述现象。

双相障碍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114-116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双相障碍患者之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或门诊双相障碍患者包括145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躁狂组),82例抑郁发作患者(抑郁组),125例双相缓解期患者(缓解组),另有42名正常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运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L-EITD)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0.96±0.82)mg/L相比,缓解组、抑郁组和躁狂组血清hs-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躁狂组血清hs-CRP显著升高[(1.1±1.6)、(2.1±2.8)、(7.3±9.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不受性别因素影响。结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血清hs-CRP可能是双相障碍的一个生物标志物。

青少年精神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117-119

摘要:目的:探究青少年精神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随机选取100名身心健康的当地青少年作为正常对照组。选用百项心理症状问卷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所有入组对象进行精神状态和家庭教育的评估。结果:病例组百项心理症状问卷中各症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在所有家庭教养方式中,除了母亲的“接纳-拒绝”因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因素病例组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P均〈0.001﹚。结论: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健康至关重要。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产褥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119-119

摘要:1病例患者,女性,29岁,已婚,农民。因不语不动、间或不认人2年,再次发作1 d于2008年9月16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顺产一男婴,3 d后孩子夭折,患者出现不语不动,发呆,间或不认识人,曾住我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应激障碍,予舒必利、氯硝西泮治疗30 d痊愈出院。此次于入院8天前顺产一女婴,于1 d前又出现不语不动、发呆,时不认识人,吃饭不知往嘴里放,症状时轻时重,再次入院治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学术交流
个体服务计划对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120-122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服务计划(ISP)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个乡镇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并分别实施ISP社区康复管理模式或现行的社区管理模式6个月。患者入组时、入组后3及6个月给予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定;比较1年后两组的复发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ITAQ总分、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及6个月时两组ITAQ总分较基线显著提高(P均〈0.01);且研究组ITAQ评分及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24.53%)显著低于对照组(43.14%)(P〈0.05)。结论:ISP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对改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有一定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相关性研究123-125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44例及其一级亲属78名完成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词汇测验(VS)、多维记忆评估量表的数字广度(DS)、汉词广度(WS)和空间广度(SS)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持续注意测验(CPT),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阴性症状分量表对受试者阴性症状进行评估。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患者的VS、WS、SS、大部分WCST和CPT成绩与阴性症状总分相关(P〈0.05或P〈0.01);患者亲属的VS、DS、WS、SS、CPT的视觉漏报和视觉反应时间与阴性症状总分相关(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VS、WCST完成分类和正确数、CPT听觉错误和视觉错误进入回归方程,联合预测阴性症状68.8%的变异,患者亲属的VS和CPT视觉漏报联合预测阴性症状63.9%的变异。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与阴性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重叠。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甲状腺功能与抗抑郁药疗效的关系126-128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甲状腺功能与抗抑郁药疗效的关系。方法:66例抑郁症患者给予单一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舍曲林或西酞普兰)治疗8周;以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7分者归入治愈组,〉7分者归入非治愈组。给予两组家庭环境量表(FES-CV)评分并与中国常模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甲状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8周治疗后25例患者归入治愈组,41例患者归入非治愈组;与中国常模比较,抑郁症患者FES-CV中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因子分显著降低,矛盾性因子分显著升高(P均〈0.01);治愈组FES-CV中情感表达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治愈组(P〈0.05);血清T3和T4水平显著高于非治愈组(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存在缺陷;疗效差的患者家庭功能中的情感表达更差,且甲状腺激素水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