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 32-1391/R 国内刊号
  • 1005-3220 国际刊号
  • 1.6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精神医学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南京医科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精神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学术交流、综述、临床研究、学术天地、病例专栏、简讯、病例报告、精神医学漫谈、稿约、专栏等

临床精神医学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双相障碍患者稳定期残留症状与社会功能调查1-3

摘要:目的:调查双相障碍(BD)患者稳定期残留症状及其社会功能。方法:收集64例BD稳定期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应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估;以10≤YMRS〈20、8≤HAMD-17〈21为界将患者分为残留症状组及无残留症状组,对两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残留症状组16例,无残留症状组48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情况、发病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残留症状组YMRS、HAMD-17、SDSS评分明显高于无残留症状组(t=-4.365~-2.413,P〈0.05或P〈0.01)。SDSS评分显示残留症状组家庭职能、对外界的兴趣与关心、责任心与计划性与无残留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92~-2.157,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残留症状与婚姻状况相关(OR=0.304,P〈0.05,95%CI:0.101—0.918)。结论:BD患者稳定期有残留症状的比率较高;其社会功能有所损害;婚姻状况与发生残留症状相关。

细胞色素氧化酶CYP1A2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关联研究4-8

摘要:目的:探对细胞色素氧化酶CYP1A2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给予93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单一利培酮治疗12周;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及认知功能评估;采用微测序分型技术(SNa Pshot SNP)检测患者及100名汉族正常对照者(对照组)CYP1A2基因5个位点(rs2069514,rs2472304,rs35694136,rs4646427,rs762551)多态性,分析CYP1A2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组间5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SNPs单倍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个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间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部分多态性位点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后阴性症状、一般病理学症状、PANSS总分、注意转移力、注意集中力的疗效有关。结论:未发现细胞色素氧化酶CYP1A2多态性是汉族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相关证据;CYP1A2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的疗效相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简讯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投稿常见问题8-8

摘要:1.问:贵刊如何投稿?答:我刊只接受本网站http://www.lcjsyx.com投稿成功的稿件为正式投稿稿件,纸质和E-Mail邮箱投稿不作为正式投稿。首次投稿的作者需用个人电子邮箱在本网站注册新用户,然后登陆点击"我要投稿",根据网站提示上传稿件进行投稿。2.问:投稿已经成功,多久能知道是否录用?答:成功投稿后即进入审稿状态。我刊审稿有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以及编委会的最终定稿会几个阶段;其中编辑初审需7-10个工作日,专家复审原则上为15个工作日,但有时专家事务繁忙,可能会有耽搁。主编终审需15个工作日。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音乐治疗合并心理干预对高危孕妇孕期和产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9-11

摘要:目的:探索音乐治疗合并心理干预对高危孕妇孕期和产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95位孕16-20周的高危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97例);孕24周时对干预组进行1次音乐治疗培训,之后在家中30 min/d的聆听音乐直到分娩;孕25-29周每周1次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按常规产科流程产前检查。入组时及孕6-9个月每月1次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估;产后3-7 d、42 d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调查表(EPDS)评估。结果:孕7及8个月干预组HA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分娩前干预组HAD评分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各时点EPDS评分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音乐治疗结合团体心理干预能减轻高危妊娠孕妇分娩前的焦虑、抑郁情绪及产后的抑郁症状。

2009-2010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物处方模式调查12-14

摘要:目的:分析2009-2010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的处方情况。方法:采用1日法对2009年12月1日及2010年12月1日本中心所有住院患者抗抑郁药处方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9年(2 011例)及2010年(1 434例)住院患者精神疾病分布无明显变化,由高到低为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心境障碍;抗抑郁药处方应用频率最多的精神疾病依次为心境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处方频率最高的抗抑郁药种类依次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其他机制抗抑郁药(文拉法辛、米氮平、曲唑酮)及三环类抗抑郁药;且抗抑郁药的处方剂量与限用日剂量比值均接近1;抗抑郁药处方方式以单一种抗抑郁药最常见;抗抑郁药联合治疗中最常见的其他精神药物依次为抗精神病药、镇静催眠药和心境稳定剂;合并1种药物的处方为多。结论:2009-2010年SSRIs均为临床一线抗抑郁药,新一代其他机制的抗抑郁药处方明显增加;抗抑郁药处方剂量均在合理范围。

北京安定医院住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临床使用情况分析15-18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住院年龄≤18岁患者出院当日使用抗精神病药情况。结果:共有1 827例患者入组,其中1 621例出院当日处方有抗精神病药;位于处方频率前5依次为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帕利哌酮缓释片/氨磺必利;双相障碍与抑郁发作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精神病药为喹硫平,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为奥氮平,起病于童年和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为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用药剂量青少年患者显著高于儿童患者,男性患者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或P〈0.01);阿立哌唑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奥氮平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的抗精神病药处方主要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同年龄、性别用药剂量不同,阿立哌唑的处方频率呈上升趋势。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冲动及与自杀意念的关系19-21

摘要: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儿童期虐待、冲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对1 864名服刑人员应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4版(PDQ-4)进行评估,对筛选出的BPD患者应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有163名服刑人员符合BPD;其中90人有自杀意念(SIOSS≥12分)。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情感忽视对自杀意念具有直接效应,并通过无计划冲动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效应;儿童期情感虐待通过注意力冲动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效应。结论:BPD患者自杀意念的形成与儿童期虐待、冲动性的部分因子相关。

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22-24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征。方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和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对90例住院抑郁障碍患者(病例组)和9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CERQ-C中,除责难他人策略之外,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其余8个策略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的非适应性策略(包括责难自己、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8.38±11.68)vs.(31.27±7.91),t=-4.617,P〈0.01],而适应性策略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1.33±10.79)vs.(45.43±12.08),t=2.316,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RQ-C的两个显著预测变量为沉思(B=0.28,χ^2=19.35,P〈0.01)和积极重新评价(B=-0.45,χ^2=37.83,P〈0.01)。结论:相对于正常人群,抑郁障碍患者更多的采用非适应性策略如沉思,而较少采用适应性策略如积极重新评价。

上海社区老人抑郁障碍患者3年随访调查25-27

摘要:目的:调查社区老人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自然转归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采用多层次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常住户籍≥60岁的3 579名老年人进行3年后随访,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CID-I/P)为诊断工具,对入组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自然转归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3 478(97.17%)人,抑郁障碍时点患病率为12.92%(446例);3年后新发病38例(1.09%),好转和痊愈26例(1.05%),病情加重21例(0.60%);女性、不良婚姻状况具更高的患病率(P均〈0.05);糖尿病及心脏病是抑郁障碍的易感因素(P均〈0.01)。结论:社区老人抑郁障碍患病率高,女性、不良婚姻状况者多见;共患糖尿病、心脏病者是易感因素。

高频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局部脑内代谢物质的影响28-31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局部脑内代谢物质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例抑郁障碍患者分成高频和低频r TMS组并进行相应的r TMS治疗4周。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病情,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普成像(1H-MRS)检测前额叶皮质N-22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谷氨酸(Glx)、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Cr)代谢物水平,并与2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比较。结果:两r TMS组分别有12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r TMS组左侧前额叶皮质NAA/Cr、Glx/Cr、右侧前额叶皮质NAA/Cr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后都有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双侧前额叶NAA及左侧前额叶Glx水平降低;高、低频r TMS治疗后患者双侧前额叶NAA及左侧前额叶Glx水平提高,可能是r TMS治疗抑郁障碍的机制之一。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学术交流
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5年随访32-34

摘要:目的:探讨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维持治疗所用抗精神病药种类,将4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经典药物组(250例)和非经典药物组(210例),并给予5年随访;随访前后给予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估及比较。结果:经典药物组95例和非经典药物组110例完成随访;5年后两组PANSS评分与基线期比较显著下降(P〈0.05或P〈0.01),其中非经典药物组PANSS阴性症状分显著低于经典药物组(P〈0.01);5年后非经典药物组PSP评分较基线时及经典组提高显著(P〈0.05或P〈0.01)。结论:非经典与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相当,但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更利于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

首发及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影响因素分析35-37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因素。方法:46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组)及1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慢性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并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估;分析影响患者自知力的因素。结果:首发组年龄、病程及本次住院时间与慢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PANSS评分及治疗前后PANSS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ITAQ总分首发组明显低于慢性组(P〈0.01);治疗后两组间ITAQ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ITAQ评分变化值为因变量,首发组PANSS中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分变化值、住院时间及治疗前的自知力进入回归模型(P〈0.05或P〈0.001);慢性组中患者治疗前的自知力及PANSS中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评分变化值进入回归模型(P均〈0.01)。结论:控制临床症状是改善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可能有助于首发患者自知力恢复。

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与抗抑郁剂治疗早期疗效的关系38-40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变化及与早期改善的关系。方法:给予62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2周;以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减分率≥20%为界将患者分为早期改善组及非早期改善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变化及其与正常对照组(60人)的差异。结果:治疗前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1113.10±321.36)pg/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379.14±385.04)pg/ml](t=4.1487,P〈0.01);治疗2周末[(1232.86±338.4)pg/ml]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2.0207,P=0.0455),但是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t=2.2308,P=0.0275)。早期改善组(19例)血清BDNF水平治疗前[(1205.22±308.35)pg/ml]及治疗2周末BDNF增加值[(155.76±81.02)pg/ml]明显高于非早期改善组(43例)[(1041.26±292.18)pg/ml,(113.84±62.08)pg/ml;t=2.0032,t=2.2275;P均〈0.05];早期改善组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3,P=0.1657)。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显著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及治疗后提升幅度较大的患者可获得早期改善。

低剂量奥氮平抗抑郁增效作用及对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41-43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奥氮平对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抗抑郁的增效作用及对抑郁障碍(MDD)患者心血管的安全性。方法:61例MD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9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在SSRI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联合奥氮平5 mg/d;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及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HAMD及HA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且研究组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治疗前HAMD评分及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HRV指标中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及高频功率(HF)显著升高(P均〈0.05),低频功率(LF)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HRV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奥氮平对SSRIs具有一定的抗抑郁增效作用,短期使用对血管安全性没有影响。

急性期双相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对照研究44-46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期双相障碍(BD)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对57例BD患者(BD组)、48例MDD患者(MDD组)进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认知功能测验,结果与59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相匹配正常对照者(NC组)比较;分析BD及MDD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的30例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无精神病性症状患者认知功能差异。结果:BD组中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及RBANS总分低于NC组,MDD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分显著低于NC组(P均〈0.05),BD组与MDD组间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的注意量表分明显低于MDD无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结论:BD及MDD患者均存在多领域的认知功能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患者注意功能受损更严重。

首次发病的抑郁障碍患者视觉诱发电位P300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47-49

摘要:目的:探讨首次发病的抑郁障碍(MD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P300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09例MDD患者(MDD组)及77名健康对照者(NC组)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视觉诱发电位P300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MDD组认知功能测验中的符号数字转换测试(SDMT)、连线测试(TMT)A和B及数字广度测验(DST)成绩显著差于NC组(P均〈0.01);与NC组比较,视觉诱发电位中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显著下降(P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DD组P300波幅下降与DST得分呈负相关(r=-0.205,P=0.032)。结论:MDD患者认知功能与健康人群有显著性差异,P300潜伏期延长及波幅下降反映其认知功能损害程度。

左甲状腺素钠片对抑郁症患者残留症状治疗的增效作用50-52

摘要:目的:探讨左甲状腺素钠片对抑郁症患者残留症状治疗的增效作用。方法:将经治疗后仍有残留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分为低动力组(68例)和非低动力组(16例);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及氟西汀替换原有的抗抑郁药治疗8周。治疗前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疲劳量表(FS14)评定;并与20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血清T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低动力组FS14和HAMD-17评分明显下降(P均〈0.01);疗效与治疗前FS14评分呈正相关(r=0.241,P〈0.05);与病程、血清TSH水平和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0.319,-0.530,-0.643;P均〈0.01)。结论:有残留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血清TSH水平明显降低;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对低动力抑郁症患者的残留症状有增效作用。

帕利哌酮缓释片对首次发病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及体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53-55

摘要: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首次发病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8例首次发病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顺序交叉分为帕利哌酮组(48例)和氨磺必利组(50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末给予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检测血清PRL水平及体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显著下降(P均〈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RL水平显著增高,氨磺必利组增高更为显著(P均〈0.01);体质量明显增加(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和氨磺必利对首次发病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相当,均可致血清PRL水平和体质量增加。